孤寂面對生活的方式《雨》
4月
01
2014
雨(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0次瀏覽

演出:伊娃.葉爾芭波娜佛朗明哥舞團

時間:2014/03/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外面烏壓壓一片「反服貿」的抗爭現場,進到國家戲劇院的空間內,彷彿分隔出兩個世界。但在觀看伊娃.葉爾芭波娜(Eva Yerbabuena)佛朗明哥(Flamenco)舞蹈的過程,仍時時讓我想起「反服貿」的議題,這兩者如何聯結起來?伊娃在節目單上如此寫著:「我深信苦難經驗的歷程,是通往認同自我的重要道路。」她認為孤寂絕非愛的對立面,反而是藉由孤寂,去探索那些從未曾認知的,卻早已存在於自我的層面。他人的漠視所觸發的孤寂與痛苦,這些經驗不必哀傷,反而視為對於自身「生命」重要的啟發,「反服貿」的運動不亦是如此?

《雨》開頭和結尾,伊娃著一身紅色舞衣,赤著腳孤寂地走上舞台,結束後亦是同樣的裝扮步下舞台。在看似喧鬧舞動的佛朗明哥舞蹈背後,如此孤寂踽踽獨行的身影是重要的。正如伊娃說明《雨》這個作品,是她努力去探尋她的「根」,是她思索「我是誰?」、「什麼是我的本質?」的生命叩問。如此「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早於古希臘時期,便銘刻是戴爾菲(Delfi)阿波羅神殿的柱子上。是歷經任何世代、任何環境,終須反璞歸真地返回自我主體生命裡。而伊娃更藉由閉上雙眼雙耳,將感官的外在接收隔絕後,讓自己沉靜在寂靜無聲無色的旅程中,潛入生命的更深層,因而更徹底瞭解並看透過去的記憶。

伊娃有段舞作題名為〈孤獨〉(Soledades),是透過西班牙國立盲人組織的安排,讓她有機會去接觸到盲人,並試圖瞭解失去視覺後的世界是什麼?她發覺雖然盲人面對如此天生被拿走觀看外在世界的眼睛,但他們面對無法看見世界的孤寂,並不悲傷,甚至樂天知命去面對自我的人生。那種孤寂是伴隨著無窮無止盡的生命力。在這段Milonga怨嘆調裡,伊娃自己譜寫的歌詞:「我從何種啜泣中誕生/我的感覺停泊於此/我把你的親吻散布於此/我的感覺停泊於此/我以何等的孤寂活著/我在這裡失去生命/我在此散布回憶」,表面上仍是恪遵佛朗明哥的曲式,悲傷而哀怨,但從另一個視角觀之,以如此孤寂的方式生活著,「我」的主體性依舊存在著,「我」仍是依我選擇悲傷的方式過活。如果拼貼另一西班牙詩人歐藍西歐.賈西亞(Horacio García)為此次演出而作的詩文〈片段〉(Fragmentos):「我以受責難的眼光自我凝視/以無邊際亦無根源的形態自我顯示/失望於因此而生的厭惡而不自覺」,如此自我凝視、自我顯像,以無邊無際失根的方式來觀看,亦如佛朗明哥源頭為流浪飄泊無所依的吉普賽人,裡面中有大量的悲憤、抗爭、希望、和自豪情緒直接的宣洩。如此赤裸、直白的揭露內在的方式,渲染與激發觀者的共鳴。因此,這樣的怨嘆曲調便不在只是悲傷而已,裡面或顯或隱是向如此冷酷、生存、無盡的生命致敬的意味。這樣的悲憤某一層次再次強烈地表明自我的存在與主體性,因此,如此怨嘆調並非僅耽溺於自怨自哀的悲傷情緒裡,而有其積極性。

因此,伊娃安排另一場以Tanguillos小噹歌調(光此譯名就極為可愛)為主的〈熱情的女人〉(La Querendona)。這段充滿戲謔詼諧的氛圍,樂手與舞者像在小酒館內排排坐,互比歌藝舞技,一個個輪番上場較勁。男的身手矯健昂揚如公雞,女的婀娜多姿婉約像孔雀,兩者互動求愛欲擒故縱、你來我往,這段輕快熱鬧的場面打破一般對於佛朗明哥舞蹈悲傷的既定印象,呈現出明亮活潑的一面。亦如生命的層面不是單只有哀傷,總是悲欣交集交替感應著;觀者進而感受這活脫脫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難以將此從他們獨特的生活文化裡面抽離出來,亦如在台灣鄉間一群人閒來無事,圍坐在廟埕前「答嘴鼓」(打屁抬槓)或「相褒」(互相讚美抬舉),如此源自生於斯長於斯的在地文化,彌足珍貴,伊娃將此段獻給其祖父母,是對於追溯自我根源的禮讚。

伊娃強調舞者的技術是很重要的,具備並培養舞者本身很好的技巧是責無旁貸的平日的練習與職責。但在舞台上表現時,情感要大過於技巧,讓台下的觀眾可以感受到舞者內在情緒,精準地傳遞給觀眾。她可以融合盲人的手語在作品裡頭,揮動雙臂有如舞動四方,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將整個內在情緒,化為無聲的肢體;外在是張揚耀目四射,內在卻能穩固如盤根錯節的大樹,她可以「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那樣收放自如的穿透力讓台下觀眾情不自禁叫好,大喊一聲Olay!但舞至幕終,從喧嘩回到低吟,伴隨著Trémolo的顫音,吉他手以指頭快速撥弦奏出旋律,表達出生命的無窮無止盡,終需恢復到獨寂的己身。而這樣孤單的身影但並非寂寞,是對於自我生命無止盡的探索。

面對外在紛紛擾擾、排山倒海而來的時事,這樣孤寂的身影是必要的。讓我們在走上自己的道路上,可以暫時關起耳朵、閉上雙眼,沉潛入內心的世界裡,徹頭徹尾寂靜的反思。好好去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到底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居住環境的品質?我到底要的獨立自主的「我」是誰?是此次學生運動和伊娃的《雨》帶給大家最好的思索。這一次的學生運動不僅是一次政治運動,也是一次徹頭徹尾反思的運動,

《雨》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團是屬於後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把傳統融入現代代表的是能與世界接軌,現代舞原是世界共通的舞蹈,這樣的表現方式容易讓全世界接受它。而另一方面也把家鄉的佛朗明哥舞蹈行銷到全世界去。(吳淑鈴)
4月
02
2014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