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團的新考驗?《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6月
25
2019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誠品松菸店、誠品表演廳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5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成立至今逾七十多年、享譽國際的弦樂四重奏名團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睽違台灣十四年,終於在今年(2019)「誠品室內樂節」的邀請下再訪台灣,帶來兩場不同曲目的演出,未演之前已讓台灣樂壇充滿期待。不諱言,筆者對於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創團元老、大提琴手柏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親自坐鎮樂團的黃金時代,透過唱片聽到的鮑羅定四重奏團的聲音,是這樣獨特、細緻,尤其是在演奏俄系作曲家的作品時,一種渾然天成、獨特的風格馬上感染著聽者,也難怪於此四重奏能讚譽滿天下。轉眼間,柏林斯基已過世十一年,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成員們就像其他擁有悠久歷史的四重奏團般,也都換上了一張張新面孔。

此次台灣演出第一場由海頓的《G大調第二十九號弦樂四重奏》(J. Haydn:String Quartet No. 29 in G major, Op. 33 No. 5, Hob III: 41)揭開序幕,海頓這首相當典型的四重奏曲,由鮑羅定四重奏這樣的名團演奏,或許會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細節與處理吧。豈料在樂團演奏第一顆音符時,筆者的眉頭不禁地皺了起來。第一小提琴的音準偏差與乾燥的音色,讓海頓的跳弓顯得有些無精打采,整首樂曲少了海頓音樂中的機智、詼諧,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嚴肅、無趣的演奏。第一小提琴手魯本‧阿羅尼恩(Ruben Aharonian)在演奏時身體相當僵硬,基本上沒有任何身體的自然擺動,這是十分少見的。許多小提琴演奏者並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但仍然會藉由身體與音樂配合的基本律動,幫助一些技巧上的問題,例如在換高把位音域時,會將琴順勢往上抬一些。不過,在這次阿羅尼恩來台的兩場音樂會中,卻意外地沒有任何這些小動作。這本是演奏者個人風格的問題,並不是什麼絕對的準則,但阿羅尼恩嚴重的音準問題與技術上的失誤,卻讓人感到有些失望,畢竟與以往唱片中(或其他場演出)的水準明顯不同,顯然這次鮑羅定四重奏並不在最好的狀態內。

鮑羅定四重奏與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D.Shostakovich, 1906-1975)曾經有過密切的關係,也因此他們演出的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一向被認為是最為權威的典範之一。此次台灣的演出分別演奏了蕭氏的《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9 in E flat Major, Op. 117)與《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4 in D Major, Op. 83)。這兩首作品的演出撇開先前提到第一小提琴手的技術失誤外,仍然保留了鮑羅定四重奏的超高水平。蕭氏的音樂語言詭譎、多變,他的弦樂四重奏相當私密,在音樂中隱藏了許多作曲家的想法。除此之外,複雜的節拍與旋律,也讓這些弦樂四重奏相當具有挑戰性。鮑羅定四重奏團不愧是蕭士塔高維契專家,各個聲部之間的對應都是條理清晰的,不同樂章的性格都被清楚凸顯出來,撥奏、跳音、快速音群、半音效果等,這些音樂語言都被自然演奏。像是《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樂團以冷豔的音色開場,音色被處理得相當細膩;《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開頭有一段中提琴獨奏,在這裡,中提琴手伊果‧奈汀(Igor Naidin)有出色的演奏,配合著其它聲部的伴奏,彼此之間相呼應和;在一首樂曲中,四個人以相同的呼吸、想法做音樂,這是室內樂的最高境界。

除了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之外,傳統浪漫派的四重奏,也能清楚展現鮑羅定四重奏的眾多特點。以第一場演奏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弦樂四重奏》(P. I. 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為例,這首耳熟能詳的知名樂曲時常出現在音樂會上,不過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演奏以相當冷靜、高貴的音色詮釋,不將柴可夫斯基的旋律過於感性的演奏。當然在他們精湛的合奏藝術下,仍然有著相當豐沛的情感。第二樂章知名的如歌的慢板,可以演奏的如此輕柔、溫暖;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在A段一減七和弦音響上,他們刻意在運弓上有所強調,讓中提琴的B音加了重音,是十分有趣的處理。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舒伯特《c小調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斷章〉(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inor, D 703, Quartettsatz)同樣是相當知名的曲目,不過可惜的是因上述第一小提琴的種種問題,導致他們的演奏多少大打折扣。雖然中提琴、大提琴始終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然而第一小提琴可說是四重奏的靈魂人物,難免破壞了整首樂曲的進行。

鮑羅定四重奏這一老牌的俄國樂團,在演奏他們國家的傳統曲目時,仍然是有獨特味道的。聽完這次台北的演出後,筆者不禁自忖,在這四重奏彼此競爭、好的年輕樂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時代,鮑羅定四重奏團要如何維持住過往的光輝,並傳承著那引以為傲的樂團傳統?或許這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演出|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時間|2019/05/11 19:30、2019/05/12 14: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