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團的新考驗?《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6月
25
2019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誠品松菸店、誠品表演廳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4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成立至今逾七十多年、享譽國際的弦樂四重奏名團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睽違台灣十四年,終於在今年(2019)「誠品室內樂節」的邀請下再訪台灣,帶來兩場不同曲目的演出,未演之前已讓台灣樂壇充滿期待。不諱言,筆者對於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創團元老、大提琴手柏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親自坐鎮樂團的黃金時代,透過唱片聽到的鮑羅定四重奏團的聲音,是這樣獨特、細緻,尤其是在演奏俄系作曲家的作品時,一種渾然天成、獨特的風格馬上感染著聽者,也難怪於此四重奏能讚譽滿天下。轉眼間,柏林斯基已過世十一年,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成員們就像其他擁有悠久歷史的四重奏團般,也都換上了一張張新面孔。

此次台灣演出第一場由海頓的《G大調第二十九號弦樂四重奏》(J. Haydn:String Quartet No. 29 in G major, Op. 33 No. 5, Hob III: 41)揭開序幕,海頓這首相當典型的四重奏曲,由鮑羅定四重奏這樣的名團演奏,或許會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細節與處理吧。豈料在樂團演奏第一顆音符時,筆者的眉頭不禁地皺了起來。第一小提琴的音準偏差與乾燥的音色,讓海頓的跳弓顯得有些無精打采,整首樂曲少了海頓音樂中的機智、詼諧,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嚴肅、無趣的演奏。第一小提琴手魯本‧阿羅尼恩(Ruben Aharonian)在演奏時身體相當僵硬,基本上沒有任何身體的自然擺動,這是十分少見的。許多小提琴演奏者並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但仍然會藉由身體與音樂配合的基本律動,幫助一些技巧上的問題,例如在換高把位音域時,會將琴順勢往上抬一些。不過,在這次阿羅尼恩來台的兩場音樂會中,卻意外地沒有任何這些小動作。這本是演奏者個人風格的問題,並不是什麼絕對的準則,但阿羅尼恩嚴重的音準問題與技術上的失誤,卻讓人感到有些失望,畢竟與以往唱片中(或其他場演出)的水準明顯不同,顯然這次鮑羅定四重奏並不在最好的狀態內。

鮑羅定四重奏與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D.Shostakovich, 1906-1975)曾經有過密切的關係,也因此他們演出的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一向被認為是最為權威的典範之一。此次台灣的演出分別演奏了蕭氏的《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9 in E flat Major, Op. 117)與《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4 in D Major, Op. 83)。這兩首作品的演出撇開先前提到第一小提琴手的技術失誤外,仍然保留了鮑羅定四重奏的超高水平。蕭氏的音樂語言詭譎、多變,他的弦樂四重奏相當私密,在音樂中隱藏了許多作曲家的想法。除此之外,複雜的節拍與旋律,也讓這些弦樂四重奏相當具有挑戰性。鮑羅定四重奏團不愧是蕭士塔高維契專家,各個聲部之間的對應都是條理清晰的,不同樂章的性格都被清楚凸顯出來,撥奏、跳音、快速音群、半音效果等,這些音樂語言都被自然演奏。像是《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樂團以冷豔的音色開場,音色被處理得相當細膩;《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開頭有一段中提琴獨奏,在這裡,中提琴手伊果‧奈汀(Igor Naidin)有出色的演奏,配合著其它聲部的伴奏,彼此之間相呼應和;在一首樂曲中,四個人以相同的呼吸、想法做音樂,這是室內樂的最高境界。

除了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之外,傳統浪漫派的四重奏,也能清楚展現鮑羅定四重奏的眾多特點。以第一場演奏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弦樂四重奏》(P. I. 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為例,這首耳熟能詳的知名樂曲時常出現在音樂會上,不過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演奏以相當冷靜、高貴的音色詮釋,不將柴可夫斯基的旋律過於感性的演奏。當然在他們精湛的合奏藝術下,仍然有著相當豐沛的情感。第二樂章知名的如歌的慢板,可以演奏的如此輕柔、溫暖;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在A段一減七和弦音響上,他們刻意在運弓上有所強調,讓中提琴的B音加了重音,是十分有趣的處理。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舒伯特《c小調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斷章〉(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inor, D 703, Quartettsatz)同樣是相當知名的曲目,不過可惜的是因上述第一小提琴的種種問題,導致他們的演奏多少大打折扣。雖然中提琴、大提琴始終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然而第一小提琴可說是四重奏的靈魂人物,難免破壞了整首樂曲的進行。

鮑羅定四重奏這一老牌的俄國樂團,在演奏他們國家的傳統曲目時,仍然是有獨特味道的。聽完這次台北的演出後,筆者不禁自忖,在這四重奏彼此競爭、好的年輕樂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時代,鮑羅定四重奏團要如何維持住過往的光輝,並傳承著那引以為傲的樂團傳統?或許這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演出|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時間|2019/05/11 19:30、2019/05/12 14: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者擔任的是中性的使者,不帶私意的傳達信息,然而音樂家又如何在其中表現個人特質,讓作品與眾不同,正是宗教音樂最困難之處。
11月
24
2023
筆者在歐洲期間聆聽尼爾森斯現場音樂會的經驗,至今仍然難忘,回憶中,音樂的興奮、緊湊、樂團願意為之百分之兩百的拼命景象,都沒有在這場音樂會中重溫舊夢。
11月
22
2023
奧斯陸愛樂的新任總監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不僅外表俊俏,更以23歲的超低年齡登上音樂總監,就算連遠在台灣都話題十足,本次台北的音樂會,主打指揮拿手的西貝流士曲目,演出兩場都售罄,後續討論的聲量也持續不斷,關注度也極高
11月
08
2023
今年「夠帶種藝術季」邀請夏天參與「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的多位藝術家演出;在以「辦桌」呈現的活動中,可見七組卡司──暖男樂團、Lihan Umaw游恩恩、Temu Masin徐智文、maya’a taboeh hayawan羅媛、Pacak巴查克、marang aly孫李杰及主持人巧克力(Salizan Binkinuan)
11月
08
2023
看似優柔寡斷的法師害怕紮營時間太晚,想要呼喚後頭的兩人快步前進,但鐘錶師肩負大量精密零件行囊,旅人則意外中了菇毒。
11月
08
2023
從開場儀式就能逐漸感受到這個活動不只是原住民音樂展演,也兼具運動會、深度文化體驗等意義與內涵
10月
31
2023
無怪乎多年來,教科書上對於江文也的介紹,僅能是以一種「台灣之光」的景仰之姿來陳述。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我帶著這樣的疑惑,及想更認識這個知名卻談不上熟悉的江文也的心情,踏進音樂廳。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