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神魂顛倒的琴音《詩人獨白》
4月
13
2015
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6次瀏覽
翁于晴 (表演藝術工作者)

自從去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推出斯拉夫系列音樂會,讓愛樂者能進入國家音樂廳,聆賞具有鮮明色彩的異國音樂,三月底,NSO再度推出來自俄羅斯的音樂,上半場是選自現代作曲家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中提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被譽為頂峰之作的《曼弗雷德》交響曲,兩首樂曲都讓人感到內心糾結,音響之間交錯著和諧與不和諧音程,有調式無調式之間,展現的是人類無盡的矛盾心境。

據悉,舒尼特克的《中提琴協奏曲》是當時為知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巴許梅特(Bashmet)量身訂作,然而這次NSO邀請的是曾得過三項國際大獎的烏克蘭演奏家馬辛‧雷薩諾夫(Maxim Rysanov)擔綱演出,讓筆者好奇這位年輕的演奏家是否能有突破巴許梅特演奏特色,詮釋出不同味道的音樂?

第一樂章雷薩諾夫獨奏,拉出連續顫抖詭譎的長音,替音樂會揭開了序幕。以東方人的角度來說,這位演奏家長得十分英挺,但演奏出來的樂音令人窒息,憂鬱詭譎音色實在與相貌不符,為了不被雷薩諾夫的臉龐吸引,以至於無法好好客觀聆賞音樂,筆者只好閉目專心的感受音樂所要傳達的意境。

正當聽眾已經快被這詭譎的中提琴旋律壓得喘不過氣時,樂團突然轟聲巨響,一個不諧和音程加入,筆者被嚇得倒抽一口氣,不和諧音程以及忽大忽小的聲響,營造那死亡般的氣氛,彷彿渲染了整個音樂廳的空氣,這時候的聽眾又再次屏氣凝神,動也不動,雷薩諾夫的詮釋功力真的會讓人「忘記呼吸」。到了第二樂章,樂團銅管音色和急促的音樂節奏增加緊張感,那種灰暗的音樂聲響,有如天空烏雲密布的感覺,NSO的演奏功力在這個時候完全展現,天堂與地獄的詮釋,在音色上呈現極大的對比,並且慢慢將樂曲的情緒帶至高潮,再將主旋律交棒給中提琴,這時候的雷薩諾夫像是個正義且浪漫的使者,獨樹一格,以顫音的技巧,呈現浪漫且溫暖的音色,讓人有如坐在阿拉丁的魔毯上翱翔,時而碰上暴風雨,時而晴空萬里。第三樂章的雷薩諾夫,依然不讓聽眾好過,他精湛技巧,將連續滑音處理得毫無間隙,將樂句綿延不絕的連貫在一起,這是筆者最佩服的地方,能延續情感並增加張力,這是演奏家巴許梅特所沒有詮釋過的方式,由此可看得出雷薩諾夫對此作品有不一樣的感受,並且非常細膩的將每個樂句處理過,大小聲的拿捏,更是造就這場詭譎的音樂會最成功的地方,讓人聽得心揪在一起,但非常的過癮。在樂曲的最後,NSO與雷薩諾夫帶領現場的聽眾進入沉靜的無聲中,結束時的寧靜時刻,無聲勝有聲,意外地成為這晚最享受的瞬間。

《詩人獨白》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5/03/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