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專案今年由王靖惇編導,結合台灣創作歌手陳昇及新寶島康樂隊,延續去年《阿章師の拉哩歐》的模式,展演移至場館之外,在兩廳院藝文廣場上演出,交融戲樂說唱,將故事的力量打入普羅大眾,於此偌大的開放空間裡,展開了一場活潑生動、視聽兼具,親民又不失精緻的外台戲。
不若王靖惇先前作品,充滿多組人物、次情節不斷,有時一戲包裹太多零碎片段的情況下,偶有劇情偏向的窘境,相較之下,《阿香的繪葉書》短短九十分鐘,單線故事,行動鮮明,簡單清楚。阿香過世後,餐廳即將結束營業,四十週年紀念的這一天,也是最後一天營業,充滿了各種回憶。孫子(梁允睿飾)偶然發現一張懷舊的繪葉書(明信片),上面署名是個從未聽過的名字,像是阿香(蔡亘晏飾)的舊情人。於是透過回憶的力量,阿香的孫子進入了阿香的昔日時光,順著時間的流,既魔幻又平實地,將現在延伸到了過去。
過度懷舊有其戲劇敘事上的危險,在於容易陷入懷舊情緒,徒增感傷。此劇雖有懷舊氛圍,卻未溺於其中,藉由讓孫子與年輕時期的阿香巧遇,以簡單的錯認巧合,帶出了輕鬆幽默的情境和語言,加上孫子積極尋找線索、人物行動互動不斷,使劇情並未止於停滯不前的百般愁緒。
故事簡單,但在敘事手法和層次上並不簡單。在這趟追憶旅程中,除了一般的戲劇情境、口述說書,還有由劇中人物模擬默片電影中的音畫分離,演員執行動作,同時配上一邊的旁白敘事者(劉亮佐飾),一人以情感豐沛的聲音,切換於男女聲道之間。更重要的,還有音樂。
此劇在音樂上的使用,仍以純粹歌唱為主,未將音樂唱詞與戲劇內容完全結合,不若音樂劇,卻將音樂與空間的關係結合十分緊密,例如一開場在餐廳中動感熱情的《那魯灣》、古倫美亞唱片發表會上深情款款的《對花》和《望春風》、酒樓裡的藝旦哼起了聲細樂緩的南管唱曲、作為默片電影插曲及片尾註腳的《多情兄》等,不僅空間賦予了歌曲發生的必要性,歌曲也增強了當下情境的空間感。同時,當這幾首膾炙人口的臺灣老歌奏下時,約略可聽見同步細唱的歌聲從觀眾群傳出,懷舊之情自心中油然而生,音樂穿透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隔閡,共鳴使得舞台瞬間大展大開,涵括了整個外台廣場。此刻,台下與台上彷彿共同營造起整齣戲的時代感。
陳昇數次在舞台上現場演唱,雖未在劇中扮演特定角色,多以當下場合邀請來的歌手之姿出現,但他全然掌握舞臺的展演能量,以及不時與現場觀眾互動的即興能力,插科打諢,活靈活現,加上演唱時豐富的節奏、多變的曲風,像是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歌廳秀,亦像是化身為莎喜劇中看似無關情節卻又不可或缺的丑角,製造著有如戲劇中的插段效果。全場也在陳昇演唱招牌歌《鼓聲若響》時,氣氛和互動都達到了最高潮。
整趟旅程十分流暢,雖結尾略嫌草率,最後孫子以為的阿香舊情人與自己的阿公原來就是同一人,在幾無費力的情況下,全劇的最大懸念就瞬間得到了解決,即便如此,整體豐富的音樂元素和多樣的敘事層次,佐以一人多角、即興互動、錯認巧合、時空和角色狀態自由所共同生成的喜劇調性,不僅融合了戲劇與說唱、精緻與通俗、藝術與大眾,亦讓「藝術出走」並非流於名義或噱頭,而是實質上掌握了適切的敘事方法,發揮了特屬於外台展演的能量與成效。
《阿香的繪葉書》
演出|動見体、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
時間|2016/09/10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