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唱的記憶《阿香的繪葉書》
10月
03
2016
阿香的繪葉書(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9次瀏覽
王威智(社會人士)

《阿香的繪葉書》結合演唱會與劇場的演出,喚醒民眾關於戶外同樂的記憶,那夏夜三五成群至公園乘涼餵蚊子,時不時還傳來小孩淒厲哭聲的有趣體驗。

故事以阿香的告別式,亦是她餐廳的最後一晚開場。她的兒子南生、孫子國暉為她辦了個歡送會,請了樂團來唱歌。隨後國暉在整理阿香遺物時,卻發現一疊寄給阿香的明信片(繪葉書/エハガキ)上,署名不是阿香唯一談過戀愛的外公。由此,國暉展開一連串由屏東到臺北,再至臺灣各地的日本時代旅程。陪伴國暉旅程的則是他的年輕祖母阿香……。

乍看之下,劇本其實極為鬆散與隨興。國暉莫名地展開了時空穿越;一般在電影中會被大做文章的「時差」問題,則彷若不存在,國暉自然地融入歷史時空,日語、華語與台語完全沒有溝通問題,更與年輕阿香成為好旅伴。劇末,阿香的秘密戀情亦是重重提起,輕輕放下,解謎無關緊要。

然而,種種不合理以現場大多數觀眾的反應來看,同樣不重要。要求劇情的邏輯與合理,背後的西方現代戲劇視角根本上不適合本劇。

在以貨櫃佈置成的舞台上,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以自己真實身分前來阿香的「餐廳」此假想空間演唱時,事實上已經為本劇虛實交錯的主弦律定調。戶外觀賞的現實觀眾,同時亦是阿香告別式的參與者,是日本時代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新曲發表的聽眾,也是戲院觀眾。國暉時空之旅帶出了傳統戲曲「事隨人走」的美學思維。演出不為故事合理,而是聚焦於人的情感上。人在,戲就在;情真,戲就不假。

也就是說,《阿香的繪葉書》演出是為觀眾召喚日常生活不容易見到的景觀,由國暉擔任臺灣懷舊的導演,搭配以投影變換場景的舞台,由較為人知的古早小吃店為旅程啟點,再轉移置至戲曲的舞刀耍棍、默片的電影辯士等相對冷門題材的模擬。展演不為故事,而為景觀,因此默片演出需要搬至舞台的第二層,藝旦的演出需要幕前獨唱,以確保演出景觀能填滿觀眾的感官。展演不只為景觀,更為歌曲。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不時插入,完全無關時空更迭的歌曲演出負起串聯全劇的任務,誘使觀眾沈醉在自身關於陳昇與歌的回憶和感情中。

這般幻覺是劇場的怠惰?還是對於陳昇無止盡的崇拜?或許兩者皆非。

《阿香的繪葉書》演出以「死亡」開場,以構建的回憶與現場live演唱串場,再以眾人與陳昇同唱《愛你一萬年》結束。歷史記憶與當下體驗在展演中同時建構,死亡與歡樂則經由劇場景觀產生共時性。此劇場無法製造出洗滌一切的儀式空間,讓觀者能傾倒內心黑暗重獲自我;亦不能成為讓參與者忘卻一切煩惱的嘉年華。其戲劇結構的「漏洞」事實上正好折射出訴說臺灣歷史記憶之困難。臺灣之混雜既成為戲劇景觀的源頭,亦是逃逸的方向。《阿香的繪葉書》成為以演唱為核心的「鑑賞會」,使觀眾以置身脈絡之外的視角來欣賞臺灣,重要的唯有當下。展演的現時性變成單一的敘事,將歷史、記憶披以當下的外衣──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戶外演出更加強了現時的渲染力,圍繞著陳昇,小小的劇場情感共同體油然而生。

是的,舞台上,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很棒;劇場內,臺灣的鄉愁反而更深了。

《阿香的繪葉書》

演出|動見体、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
時間|2016/10/01 19:30
地點|高雄岡山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一般的戲劇情境、口述說書,還有由劇中人物模擬默片電影中的音畫分離,演員執行動作,同時配上一邊的旁白敘事者,一人以情感豐沛的聲音,切換於男女聲道之間。更重要的,還有音樂。(吳政翰)
9月
22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