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眼,土地的夢境《大肚王朝》
11月
05
2019
大肚王朝(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攝影盧世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5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2017年首演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大肚王朝》,以十七世紀前後,活躍於臺灣中部平原的平埔族聯合政治體:大肚王國為題材,演繹百年前南島語族王國的興盛與覆滅。《大肚王朝》分為八個段落,一位旅人從觀眾席步上舞台,換上久遠之前的平埔族服飾,見證大肚王國從土地萌芽,與荷蘭人征戰,於漢人一戰敗北,最終在強勢文化的浪潮中消逝。這也是以鼓藝、陣頭藝術作為主體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第一次挑戰非漢文化信仰相關的文本。如何在九天自身文化色彩鮮明的表演風格中,找出詮釋異文化的蹊徑,無疑是《大肚王朝》最大的挑戰。

《大肚王朝》的影像設計與音樂編排各有其貫穿全劇的意象元素,影像中時隱時現、顏色變換的葉脈圖案,同時傳遞著萌芽與破敗、脈絡與失根等看似對立的概念。但隨著文本推進,卻又彷彿是在暗喻著生命和命運的一體兩面、生息不輟。音樂則不斷重複《大肚王朝》於拍瀑拉族田野採集中,耆老吟唱的古調旋律,打造歷史感十足的音樂圖像。音樂設計曾韻方大量使用電子合成器,和串鈴、巫毒鼓(udu drum)、雨聲器、口簧琴等音色打造部落山林的原始氛圍,笛子、洞簫等旋律樂器則運用的十分節制,顯見音樂設計在音色挑選上的謹慎。無涉於調式、和聲,或是織體的編排,音色本身便能賦予樂曲風格,九天原有的獅鼓聲響雖屬中性,但仍持續若有似無的傳達漢族音樂的色彩。而〈戰〉一段嗩吶獨奏樂段,仍不免讓整體音響從文本背景時空抽離,彷彿又回到漢族北管藝陣的場景(畢竟,笛子等管樂器還可以在原住民的音樂世界中找到「近親」,但南島語族並沒有任何形制與嗩吶接近的樂器),是音樂設計上略顯突兀之處。

而即便《大肚王朝》花了十足誠意和心血向拍瀑拉族在地耆老取經,無論是音樂、服裝、肢體編排,《大肚王朝》仍能看見許多現存的原住民各族文化素材的影子。面對一支人數益少、高度漢化的平埔族文化,再加上九天自身藝術內容與原住民風格上的差異,《大肚王朝》似乎也只能從在地/當下的線索碎片,用以退為進的詮釋方式構築百年前拍瀑拉的藝術風格或人文景觀,形成一種帶有距離的熟悉感。這種「陌生又熟悉」的觀賞經驗不禁讓我聯想起李易修和拾念劇集的「超神話三部曲」系列,其以客家話、廣東話、閩南話等南方方言揉合重構的神話語言,從地方戲曲及陣頭汲取肢體元素,這些民間藝術的符碼裂解後再重新組織,竟能演繹出獨樹一格的神話世界。而無論其文本背景和創作脈絡為何,「超神話三部曲」和《大肚王朝》所召喚的,都是觀眾從日常生活中或遠或近的民俗藝術體驗中,自然而然獲得的歸屬感。即便是大多數觀眾無從想像起的,百年前消失在硝煙中的久遠國度,也能自腳下的土地和四周的聲響中獲得某種稍縱即逝的輪廓。

就製作人、九天民俗技藝團許振榮之語,催生《大肚王朝》的,是源自「九天是大肚山上的團」的土地召喚。儘管最後的成果仍有些源自風格差異的窘迫或尷尬,卻也多少成功喚起某種觀眾對本土歷史和在地文化的情感。某種程度上,九天民俗技藝團也藉此作品朝舒適圈外跨出一大步,至於該如何更進一步展現陣頭藝術的創作彈性和詮釋空間,或許便是九天民俗技藝團下一個二十年最大的課題吧。

《大肚王朝》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妙璇舞蹈團
時間|2019/10/25 19:30
地點|台中屯區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