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邊界,起舞人性輪迴《羅生門》
1月
02
2018
羅生門(新古典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2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人類與生俱有的思想、情感本質,既是人類求生存的驅動力,卻也可能是遭致自我毀滅的根源。人性複雜矛盾的面貌是理解「人」本身必不可少的議題,長久以來從哲學、科學、倫理學或神學各提出不同詮釋,新古典舞團的《羅生門》,借用世界文學經典包含徐四金《香水》、二月河《雍正帝》與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意象,以舞蹈描繪全新寓言故事,呈現人性受私慾主導而產生毀滅性心理,也在生死流轉的輪迴中尋求反思。

全舞劇共分〈眾生〉、〈煞!喳!〉、〈還願〉和〈殘陽〉四幕,故事情節並非嚴格按照時空因果發展的線性敘事,不時交錯懸念、回憶、心理變化。在第一幕〈眾生〉中,已顯露國王的權勢及殘暴性情,也預示了與大臣矛盾的關係,揭開後續悲劇的端倪。第二幕〈煞!喳!〉國王與大臣手下(小丑與丑角),乍看滑稽嬉鬧的纏鬥,實則反映君臣間權力傾軋,最終大臣為了自己利益選擇屈服,犧牲自由與尊嚴換得來的榮光終究成空。第三幕〈還願〉將視角拉回到大臣與妻子的恩愛時光,也是最熱鬧的一幕,凱旋歸來的族人,男女共舞飲酒作樂,結合高難度雜技演出,增添歡騰情緒,頗有民族和平共榮的意味。男主角回憶中的甜蜜歡笑終歸虛無,第四幕〈殘陽〉主角們為懦弱、為愛恨、為癲狂踏上死亡之途。最終出家人、純真的嬰孩是否暗示著人性糾葛下無盡的因果輪迴呢?

新古典舞團的《羅生門》以西藏文化為故事背景,整體上給人既古典又新穎的獨特感受。傳統民族舞蹈動作轉化為創新的素材,祭儀、戰爭、慶典、男女愛情互動、角色的內心衝突等情景塑造上,融會藏族樂舞的熱情奔放及唐樂舞的優雅細緻。拋開思索任何意義,僅是欣賞舞蹈本身,內心便有種莫名的觸動,或許那就是因為那「純粹之美」而產生的感動吧!

此外,《羅生門》帶有民族風情的華麗服飾,以及巧妙運用的道具諸如鞭子、水袖、哈達、彎刀、弓等,延伸了肢體表現的可能性,也透過象徵彰顯人物個性。本作的舞台是貼近寫意簡約的,更強調突顯場景氛圍及全劇的核心意涵。音樂讓人耳目一新,融合西洋管絃樂、民族音樂、電聲樂器等多樣化元素,為敘事、場景塑造、人物心理渲染出飽滿而富有現代感之聲音表現,隨著劇情推演刻劃主角動機的藏族民謠,吟唱不但幽婉動人,也再次呼應了舞劇的主題。

《羅生門》以人性為題,透過舞蹈為主要媒介嘗試探索文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多元領域,所孕育出深具文化底蘊之現代舞創作,邀請觀眾在舞蹈創造出來的世界中重新感受並反省,細細品味那溫厚的人文餘韻。

《羅生門》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7/12/16 19:30
地點|臺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脫胎自劉鳳學所授之典雅姿態,要讓觀眾解讀沒有對白的舞劇,卻能跟隨情節起伏,其實有賴於一種對通俗的成全。《羅生門》加入大量的表情,肢體也較以往更為誇張,卻能被理解、被批判,甚至不斷激起反省。(王昱程)
12月
27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