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成全《羅生門》
12月
27
2017
羅生門(韋玉蓮 攝,新古典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0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93歲劉鳳學退休後創作不輟,此次新古典舞團推出舞劇便是由她與楚睢・久愣編劇,盧怡全編舞,師徒三人通力合作所創。舞劇《羅生門》取材自三部文學名著(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二月河《雍正帝》、徐四金《香水》),但將時空置放於曾記載在唐朝李延壽所撰的《北史》〈西域〉中所描述的「拔豆國」,也許這是因為除了新寫的故事以外,還傳承劉鳳學對唐樂舞與藏族舞蹈的研究,(新古典舞團曾重建的唐小曲《拔頭》就是由西域傳入的歌舞形式。)舞台布景與服裝多有許多藏域文化的痕跡。

不似以學術考據出發的樂舞重建作品,《羅生門》與舞團過去發表過的歷史主題的舞劇(《曹丕與甄宓》、《揮劍烏江冷》)類似,仿古復刻、再現歷史都不是她的目的,詮釋三本文學著作的野心,也終歸探討人性,亦見史詩風采。暴君、大臣與大臣之妻的三角關係,讓人想起曹丕、曹植兩兄弟和甄宓之間的愛慾與權力,沾上一層伊底帕斯式的亂倫情節,更顯黑暗。

舞劇分四幕,開場藏傳護法神令人懼怕的眼神與突然倒斜的匾額,預言著破敗亂世的毀滅輪迴,就在第四幕〈殘陽〉的獄中,三位主人翁最後對峙,各持妒忌與寂寞,死亡的必然不過就是再度陷入永劫難逃的迴圈。這眼神又好像是巫者(張桂菱飾)的對應,在第一幕〈眾生〉,當她手持螢藍色光的燈球,身上滿布黑色布條,軀幹蠕動黏滯,四肢卻快速爬行,像是節肢動物一般,巫者彷彿象徵死亡的迫近,也是權力和慾望的干擾之下的命運,突出了三個故事原典捕捉的孤寂與邊緣。

新古典舞團總是擅長在宏大的統治者敘事底下,刻意凸顯丑角、宮女等次要腳色的樣態。一如國王與大臣的手下(彭紹瑋與劉康鼎飾),一紅一藍的面具,以丑角歡快花俏的技巧來演繹上位者的爾虞我詐,有趣的是,無法讓人窺知表情的角色,卻讓人看見動作中的詼諧,甚至是童趣,同時是對上位者擺弄權勢的嘲諷反襯。在第二幕〈煞!喳!〉當中,由林韋岑所飾演之大臣妻子的貼身宮女的獨舞,她輕盈窈窕的旋轉,標誌著青春,快速甩動的水袖是她的嗚咽哀鳴,同時她又是女主人情思的化身,呼應著主人拿著白綾旋轉,橫掃舞台的那份悲苦。

全劇出現的臺灣民族舞蹈技巧、韓福瑞技巧(Humphrey Technique)、劉鳳學在90年代所研究的藏族舞蹈、雜技馬戲等,各門各派的技巧身影,能不使劇情淪為串場之用,實在讓人驚艷。一如當筆者初見第二幕的金剛群舞,乍看之下只是為挪用藏文化的符號而用,彰顯的是西域風情的神祕色彩,但隨著時間,這種東方主義式的批判之眼便被拋棄,舞台上並非密續(Tantric)宗教儀式,而是試圖用各種角度映射王侯將相的利慾和虛妄。

比較可惜的是,過往劉鳳學的作品除了莊重典雅的身體之外,還有對空間立體感的精準掌握,或許是因為此次布景多是二維景片,在上舞台的階梯硬景更是難以活用,使得這次空間編排顯得過於平面缺乏景深,直到下半場第三幕〈還願〉結合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共同演出,才讓拋接的扯鈴、巨大酒罈與爬上竹竿翩然起舞的雜技演員劃開空間。而盧怡全的編舞不似2014年的《客風‧漂鳥之歌》那般重心低沉,憨直有勁;脫胎自劉鳳學所授之典雅姿態,要讓觀眾解讀沒有對白的舞劇,卻能跟隨情節起伏,其實有賴於一種對通俗的成全。《羅生門》加入大量的表情,肢體也較以往更為誇張,卻能被理解、被批判,甚至不斷激起反省,其實就在於所有肢體語彙的運用都有其二重意涵。一如當昏聵的國王揮舞著長鞭,發出陣陣響聲,不會讓觀眾為舞台上的聲光效果拍手叫好,而能看見人在失控命運底下的卑微。

《羅生門》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7/12/16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傳統民族舞蹈動作轉化為創新的素材,祭儀、戰爭、慶典、男女愛情互動、角色的內心衝突等情景塑造上,融會藏族樂舞的熱情奔放及唐樂舞的優雅細緻。(徐承郁)
1月
02
2018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