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聲詮釋下的東西文化相遇《蝴蝶夫人》
7月
31
2012
蝴蝶夫人(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林采韻

「感覺就像在雪梨演出」,這是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呂紹嘉演完後的感受,這席話道出感覺,也陳述了事實。

由NSO和澳洲歌劇團跨國合作的普契尼《蝴蝶夫人》一連演出6場,由兩組歌手擔綱,7月28日的演出,除了平克頓(男高音祖拉畢許弗利)和僧侶兩角由國外聲樂家飾演外,其餘包括女主角蝴蝶夫人女高音林玲慧、男中音蔡文浩、次女高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均由台灣歌手出任。飾演蝴蝶夫人的林玲慧雖是初生之犢,旅義回台發展的她,在演出《蝴蝶夫人》之前,在國內知名度幾乎是零,如今她的名字令人難忘。

當呂紹嘉邀請林玲慧加入演唱陣容,憑藉專業的直覺,但是在票房上,一位缺乏知度名又是本土面孔的女高音,觀眾在有外國卡司的選擇下,初期不太埋單,就算最後選擇出手,不免抱持懷疑。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歌劇產業幾乎不存在的台灣,作為一位聲樂家何嘗容易,《蝴蝶夫人》的演出讓人聽到一群「MIT」歌手的堅持,因為他們的堅持,讓演出散發出與國際接軌的光芒。

為了這場演出,在此之前幾乎沒有機會獨挑大樑的林玲慧,早在一年前即開始準備。蝴蝶夫人的角色十分吃重,聲音必需貫穿全場,詮釋的方式將主導整齣戲的進行,依照劇本,她只是位15歲的藝妓,因此表演方式不能過度世故,總帶點對人事的憧憬。

蝴蝶夫人在舞台上的形象,可以說因人而異。多年前大陸女高音黃英,以電影版《蝴蝶夫人》一戰成名,依靠的是嬌羞柔順的形象,大肆擄獲外國觀眾的心。林玲慧的蝴蝶夫人,有時調皮,有時可見早熟,讓蝴蝶夫人更加活脫,林玲慧走的不是純真路線,更多是對抗命運的掌控。她的歌聲不以美為雕飾,以更多真實情感,賦予角色血肉。她的歌聲以持續力和穩定度,使得每首歌曲到達其應有的效果。

此版由澳洲歌劇團製作的《蝴蝶夫人》,由歌劇團前任藝術總監奧森保德執導,在登台之前,呂紹嘉已在雪梨指揮過三回。呂紹嘉對於此版的喜愛,重點在於舞台上的一舉一動是以音樂為依歸,更令人可喜的是導演的視角,並非試想創造一個「偽東方」的東方舞台。

過去不少導演進入《蝴蝶夫人》的世界,總會被日本風情所纏繞,在舞台上搭蓋起日式房屋、庭院大有人在,但往往無論房屋、庭院有多實在,不是日本味不夠徹底顯得牽強,不然就是徹底「日本化」到沒有幻想空間,無法反應19世紀歐洲人對遙遠日本的想像。

奧森保德的《蝴蝶夫人》使用了許多類東方的元素,但這些象徵性的符碼,並非純粹依附於東方,因此在彈性中增添了咀嚼空間。三幕歌劇一景到底,幕啟前舞台垂掛數條白帳,以東方眼光,白帳聯想到的是死亡,預告這將是一齣悲劇,但從西方眼光來看,數條白布,可能是純潔的象徵,也可視為一場婚禮的預告。舞台四周猶如和式的拉門,一方面可視為單純的日本空間,也可隱喻蝴蝶夫入被愛所禁錮。漂浮在池中的水燈,簡單可被視為浪漫點綴,也可被詮釋為對先人的祭祀。導演聰明的手法,讓東西方自然的交會,在不同文化下,看到不同的景象。

《蝴蝶夫人》最重要的靈魂為普契尼的音符,由呂紹嘉和國家交響樂團掌舵的音樂與舞台情感密切結合為一體,不誇張不做作的音樂語言,將普契尼音樂中的愛與美如實的流洩。

《蝴蝶夫人》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澳洲歌劇團
時間|2012/07/2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是國家交響樂團在相隔八年後再次演出《蝴蝶夫人》,也是指揮呂紹嘉任內最後一場歌劇音樂會。在樂團部分除了第一幕聲響太大而蓋過聲樂,在音色的表現上整體而言可說是相當不錯。(洪于淳)
7月
22
2020
簡文彬在這場《蝴蝶夫人》的演出,將歌劇回歸音樂,他所詮釋的蝴蝶夫人單純,將所有語言完全回到音樂本質,雖稍嫌平淡但卻讓普契尼的音樂不淪於濫情,在平實中愈能體會偉大與華麗。(武文堯)
9月
19
2014
林玲慧的蝴蝶夫人不是純情痴心的日本小故娘,而是一位在人生坎坷背後,敢愛敢恨的女子,以一己之力對抗命運的掌控。突顯這位深具個性與自我意識的女子,林玲慧音色上不以美為雕飾,力求傳遞真實的情感。(林采韻)
9月
19
2014
全劇雖然沒有偉大創意,但是整體細節處理細膩,連舞台上小水池,都能配合劇情產生變化,尤其值得稱讚的,是呂紹嘉戲劇張力十足的指揮詮釋和NSO樂團水準整齊的演奏,筆者坐的位置在二樓,居高臨下觀看呂紹嘉的指揮動作、樂團演奏的音樂及舞台上劇情推展、人物情緒的美妙配合,堪稱是一次難忘的經驗。(謝東寧)
7月
31
2012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