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竄於開合之間的意識《時空抽屜》
10月
16
2019
時空抽屜(張婷婷獨立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3次瀏覽

趙林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一次身心的解放,一場視覺的盛宴,感受獨具匠心的舞蹈語言,體會時空流逝的獨特記憶。

近日,編舞家張婷婷獨立製作的《時空抽屜》三度搬演【1】,地點在臺灣藝術大學藝臺藝表演廳。出身繪畫世家,張婷婷的作品總會穿插如許多畫作、運用影像的構圖概念,舞臺就像是她的畫布。《時空抽屜》是這種編舞理念的上乘佳作,此作以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畫作雕塑裡的《抽屜人》意象為靈感啟發,融合3D多媒體科技,將抽屜符號和佛洛德潛意識概念,運用舞蹈語彙並以現代舞的獨特表現形式,呈現出超脫於意識層面的異想空間。

進入劇場,偌大舞臺之中,是散落堆疊著的白色抽屜,像極了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小的個體存在,彼此獨立,卻又從不缺乏溝通與交流,彼此聯繫。時鐘聲起,微弱的燈光慢慢擴散,身著白色舞衣的演員出現於舞臺之上,他們蜷縮著,以抽屜為依託,一部分身體藏躲在抽屜的某一角,時而擺動手臂,時而伸展腿腳。霎時,刺耳金屬聲觸及聽覺,使人以本能抵抗,這聲音帶有一種穿透力,同樣刺激到白衣舞者,他們開始感到不安,一個一個接連著打開抽屜,以一組快速且短小有力的動作訴說著她們的內心情感,是恐懼,是擔心,是迷茫。

《時空抽屜》用明線、暗線交替式的手法,記錄著時間空間的流逝與轉變。明線是時空變化下的舞臺景觀和置於其中的人,以時鐘滴答聲、鋼琴聲、金屬聲等音樂效果為提示符號,編舞動作以抽屜為基本點,拉長時間和變化方位,分別達成動作的變形與拆解,動作節奏分明。抽屜裡面是未知的世界,可能是難以忘懷的感情,亦或是無法言說的秘密,舞者就好似打開抽屜的鑰匙,每一個抽屜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把鑰匙,舞者用肢體訴說著抽屜裡的故事,打開記憶之門,而抽屜裡的回憶慢慢流逝;暗線則可以看到男女舞者用肢體動作具體了時空轉變中的潛意識,把抽屜當作秘密的象徵,並將這樣隱藏的秘密以及難以言說的情感貫穿在整個作品中,例如某一雙人舞之中,兩位舞者並沒有實質性的肢體接觸,但利用抽屜這一物質性符號的運用,將兩名舞者聯繫起來:一舞者自由舞動,另一舞者手持抽屜跟隨舞動,且抽屜一直緊閉,兩人之間始終保持一定距離,是潛意識中的安全距離,關閉著的抽屜似乎也表達著一種自我保護性寓意。

其他藝術上的處理,例如從舞臺背景到演員服裝,皆採用白色為主色調,質樸且單一,每一位舞者都被塗白了身體,通過白色的運用,達到一種「極致」的效果,模糊了性別且像是抽離了情感,舞者展現更多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意圖去消除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使觀者獲得更多的思考。在動作上也多次重複緊密相聚,跌倒、爬起,再次相聚……等,看似堆疊反覆,實則是體現了「專注」,專注於自身的肢體表達,專注於對生命之複雜性與純粹性的深入思考。筆者會這樣解讀:舞者用舞蹈去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對於未知會產生恐懼,於是便相擁,似關上抽屜而成為一個整體,又打開雙手舒展雙臂,去撫摸去貼近身邊的陌生人;當腳下慢慢變成靈活輕快的步伐,一起一落,張弛有力,速度逐漸加快也形成一種暗示,越快越顯緊張不安,渴望保護自己的秘密,留住自己的回憶,當抽屜打開,人們又成為那各自單獨的個體。抽屜的開與關,既有符號意義,亦是舞者情感二次表達的途徑。

值得再提的是,作品中融入科技,無論是舞臺上的3D投影還是觀眾手裡的3D眼鏡,都給予欣賞者不同的感官可能性和舞蹈作品中的視覺新體驗。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如何融入現今的高科技,值得藝術創作者去深思且不斷進行嘗試,在舞蹈這門藝術中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註釋

1、2015年《時空抽屜》首演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2017年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再度搬演。參考資料:〈有一種回憶叫「冷」 《時空抽屜》〉,作者樊香君,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5444

《時空抽屜》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普遍講究溫度、觸感與動覺同感的現今,使用如此典雅、視覺取向的創作策略實在少數,也有落入難以親近的危機。然而,任何創作策略與觀看形式都是一種方法,從2015年走到2017年,《時空抽屜》琢磨到了一種有效啟動感知的策略。(樊香君)
7月
24
2017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