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的天堂《Daylight》
12月
25
2017
Daylight(耀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91次瀏覽
羅家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生)

躍演劇團創團十週年將2010年《Daylight》七年前的作品重新解構,並在原創故事及寫詞編曲上重組,探討近年來的社會變化。藝術總監曾慧誠透過新作的梳理,來回顧和重新整理這七年創團在中文音樂劇的創作心得。

「天就要亮了,天就要亮了...。」

簡短的一段話,點亮整個劇名《Daylight》的各個不同面向觀點的省思。

從劇院的情境設計而言,氛圍如同1993年在紐約的音樂劇《貓》一樣,彷彿進入劇中的貓窟,然而,《Daylight》顧名思義為夜店名稱,整場氛圍從視覺夜店內場部的燈光色調、聽覺的音樂設計,及嗅覺上可聞出空氣中淡淡的啤酒香,藉此三覺感官使觀眾深入其境在夜店觀賞般。

以編曲及詞曲創作的面向上,開場曲一〈我叫林哲志〉除了將角色各別鮮明化,並埋下伏筆,別於2010年《Daylight》的開場形式,重新解構的面貌下,使整體的戲劇架構和節奏上緊湊細緻。整齣二十五首的音樂設及音效的銜接點,和轉折切入點相當密合。在場面整體調度曲目:〈鬧劇〉、〈我喜歡〉、〈白色情人節〉、〈秘密〉上,架構層次分明。

曲目五〈鬧劇〉的燈光設計上,將角色獨立空間切換自然,時而兩者,時而回歸,其於演員以極慢姿態的延伸出夜店情境的流動畫面。曲目六〈我喜歡〉將三位角色的自我內在憧憬有所區隔與投射,導演將上下舞台各別劃分為中下舞台為廁所,上舞台為吧台,平行時空的交織對唱,在演繹的層次上,雖此首的編曲聽似開心充滿希望,但對比的將三者彼此期許的面向立體展現,高華麗在詮釋張若凱的角色十分自然,一舉手一投足,皆使觀者浮貼在此角色的呼吸上同步流動;宮能安將林哲志的角色詮釋的層次分明,從陌生→甜蜜→逃避→畏懼到自我認同,皆相當細膩。曲目九〈秘密〉引述著「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亂了順序」,編曲風格充滿正面,但惦記著彼此心中的小宇宙,兩者的關係綿密,彼此卻找不到方法來無法面對而逃避,可見鄭雅之在詮釋張靜瑄的角色情感上,下足苦功,壓抑的期盼使得後段呼應「有些人錯過了,卻又沒辦法遺忘。」之有所醞釀。

曲目十二〈AIDS〉以舞蹈劇場的形式呈現出反諷的對比,編曲巧妙的將「快樂頌」旋律編製其中,反差的凸顯出對AIDS的恐慌,其於表演者皆身穿著黑衣,以中性身體的機器魁壘姿態,無情緒的訴說AIDS的症狀、愛滋防疫觀念→排擠AIDS患者的言語→以手聚集在哲志身上的符號→七情六慾的交織→各別報告第三人稱的姓名職稱,直到時空回歸到夜店。

曲目二十四〈在你離開之前〉,此曲的歌詞對白,已打破社會預設立場的議題與觀感,反而深入的省思人與人相處的那份自然、簡單與珍惜,心理學家榮格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著作中曾提:「補償常會以想像性的願望型態出現。」透過即將面對自己的另一半離開之前,來把握彼此只能在天亮之前,曾未完成的事。

「你們要去Daylight嗎?那是個地底下的天堂」

此劇寫實的反應出臺灣近十年爆炸時代的現象,從各個不同面向角度來探索生命中身、心、靈上的慰藉,來看烏托邦XX(愛情、親情、友情)地底下的天堂《Daylight》,答案將在每個人的心中。

《Daylight》

演出|躍演劇團
時間|2017/12/16 19: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