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即是最接近的 《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
11月
07
2018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柯泓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0次瀏覽
范綱塏(社會人士)

〈范天寒的兄弟們〉,是差事劇團鍾喬任職於人間雜誌時的專題報導。講述桃園三洽水(今桃園市龍潭區三和里、三水里)客家庄政治受難人「梁雲漢」,在1951年因與省工委黨人張旺、溫勝萬有所接觸後,家族13人遭到政治迫害的歷程。其中,梁雲漢本人遭判有期徒刑10年,其餘親族則慘遭監禁、殺害。人間雜誌為保護當事人,以「范天寒」為化名進行報導,象徵當時社會氛圍如遇見寒冷的冬天一般。

「范天寒的兄弟們」因為政治壓迫而遭到監殺,「范天寒」成為時代中的倖存者。而今,「范天寒與他的兄弟們」,則成為一個歷史精神,在時間的長河中,以各種的面貌顯現出來。因此《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以下簡稱《范》)一劇,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論述1950年代到今日,客家族群在台灣歷史之中,近一甲子所經歷的社會變化。

《范》的開頭從15分鐘不斷的碎步、僵直的身體意象,配上背景沉重的金屬聲,如同鐐銬碰撞的響聲開展。舞台布景上,僅使用9把木椅,作為各種場景的替換與道具借代,其他則保留原始空間的「廢墟感」,呈現歷史的蔓草荒煙。演繹上分為兩方面,第一是全戲的主幹,演員扮演「記者」的身分,展演各時期訪談的現場,藉此陳述歷史的樣貌。第二個部分,是演員手持「范天寒」所留下的家書和衣服,在各個時期不斷向人詢問,是否可以代為轉交。

從政治受難人曾梅蘭的訪談開始,演員朗誦范天寒家族的遺書,鋪陳出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在牢獄中的生活樣貌;加上當時肅殺的社會氛圍,很可能因為某些不明的原因而遭到政府當局逮捕,最後下落不明。這一時期,當演員聽到「你認識范天寒嗎?」時,往往是選擇沉默的離開,彷彿有意的不願與這個問題有所牽連。

接續到1980年代,解嚴之後,臺灣社會開始攪動、運轉。農、工、環、學、政各種社會運動在街頭風起雲湧,《范》在這裡選擇了1989年的「遠化罷工」為代表,並穿插了2013華光社區拆遷案,青年人介入社會運動的心路歷程,也與上一世代的歷史經驗進行對話。其中筆者最感動的是「遠化罷工」的橋段:前景是靜態受訪的遠化保全人員,表示自己只是受雇資方的小職員,但是看到工廠人員惡劣的勞動環境也是相當不捨;後景則演出抗爭現場的吶喊,以及遭到警力驅除時四散奔逃的動態,最後保全在糾結的陳述中,奮力起身毆打工運人士,並哭喊著:「我也是領人家薪水做事的!為什麼你們要這麼做!」,顯現出工運現場尖銳的矛盾。途中交織了其他政治受難人的受訪,展現解嚴初期的台灣社會,經歷這段壓殺歷史的前輩,如何看待社會現實與過往的經驗。此時,當演員再次接受「你認識范天寒嗎?」的提問時,則有意無意地閃躲這個問題,顯得和這段歷史產生了距離感。

戲劇的最後,場景帶到曾梅蘭在六張犁發現兩百零一具政治受難人亂葬崗,所有演員從舞台最底部一步步向觀眾席移動,象徵歷史事件的一幕幕清晰與接近;然而在另外一邊,「遠化罷工」抗爭的現場,原來團結一心的工人們,卻在抗爭的過程之中一個一個的散去,形成一種對比。不斷尋找、詢問「范天寒」在何方,最後則將這些東西交付給唯一空著的座位,象徵歷史走到的結果,也讓人聯想到《無法送達的遺書》一書,這些失落於噤啞年代的言語流傳的不易。

通觀這次《范》的演出,在戲劇的表現上,是一部綜合演出的劇作,肢體意象與戲劇對白的交織,加上「訪談」的演繹,彷彿讓人在觀看一部融合「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電影,而不只是一齣舞台劇。如同差事劇團前工作人員許宗仁所言——小劇場的特色,就是在劇場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首段所說的「倖存者」與「歷史精神」,筆者以為這分別代表了《范》的消極與積極層面。消極的來說,這是一個族群受壓迫、受傷害的歷史,對於苦難的再現,是避免重蹈覆轍、鑑往知來,避免災禍再次出現;但就積極面而言,這是一個族群在面對壓迫的時空下,挺身反抗、堅忍戰鬥的過程,而這樣的精神,應當有所延續,甚至繼續的實踐下去。

或許「范天寒」已是遙遠的過去,對於「范天寒」其人,今人也不甚熟悉,但是「范天寒」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周邊,一直在各個場域中出現,他既是一個虛構的名字,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不只是遙遠的過去,也是最貼近的現在。《范》的演出不斷的提醒著觀眾:我們怎麼面對過去,就如同我們怎麼面對現在,是該沉默、閃躲,還是該迎頭向前。

《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18/10/20 19:3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音樂與戲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