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即是最接近的 《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
11月
07
2018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柯泓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范綱塏(社會人士)

〈范天寒的兄弟們〉,是差事劇團鍾喬任職於人間雜誌時的專題報導。講述桃園三洽水(今桃園市龍潭區三和里、三水里)客家庄政治受難人「梁雲漢」,在1951年因與省工委黨人張旺、溫勝萬有所接觸後,家族13人遭到政治迫害的歷程。其中,梁雲漢本人遭判有期徒刑10年,其餘親族則慘遭監禁、殺害。人間雜誌為保護當事人,以「范天寒」為化名進行報導,象徵當時社會氛圍如遇見寒冷的冬天一般。

「范天寒的兄弟們」因為政治壓迫而遭到監殺,「范天寒」成為時代中的倖存者。而今,「范天寒與他的兄弟們」,則成為一個歷史精神,在時間的長河中,以各種的面貌顯現出來。因此《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以下簡稱《范》)一劇,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論述1950年代到今日,客家族群在台灣歷史之中,近一甲子所經歷的社會變化。

《范》的開頭從15分鐘不斷的碎步、僵直的身體意象,配上背景沉重的金屬聲,如同鐐銬碰撞的響聲開展。舞台布景上,僅使用9把木椅,作為各種場景的替換與道具借代,其他則保留原始空間的「廢墟感」,呈現歷史的蔓草荒煙。演繹上分為兩方面,第一是全戲的主幹,演員扮演「記者」的身分,展演各時期訪談的現場,藉此陳述歷史的樣貌。第二個部分,是演員手持「范天寒」所留下的家書和衣服,在各個時期不斷向人詢問,是否可以代為轉交。

從政治受難人曾梅蘭的訪談開始,演員朗誦范天寒家族的遺書,鋪陳出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在牢獄中的生活樣貌;加上當時肅殺的社會氛圍,很可能因為某些不明的原因而遭到政府當局逮捕,最後下落不明。這一時期,當演員聽到「你認識范天寒嗎?」時,往往是選擇沉默的離開,彷彿有意的不願與這個問題有所牽連。

接續到1980年代,解嚴之後,臺灣社會開始攪動、運轉。農、工、環、學、政各種社會運動在街頭風起雲湧,《范》在這裡選擇了1989年的「遠化罷工」為代表,並穿插了2013華光社區拆遷案,青年人介入社會運動的心路歷程,也與上一世代的歷史經驗進行對話。其中筆者最感動的是「遠化罷工」的橋段:前景是靜態受訪的遠化保全人員,表示自己只是受雇資方的小職員,但是看到工廠人員惡劣的勞動環境也是相當不捨;後景則演出抗爭現場的吶喊,以及遭到警力驅除時四散奔逃的動態,最後保全在糾結的陳述中,奮力起身毆打工運人士,並哭喊著:「我也是領人家薪水做事的!為什麼你們要這麼做!」,顯現出工運現場尖銳的矛盾。途中交織了其他政治受難人的受訪,展現解嚴初期的台灣社會,經歷這段壓殺歷史的前輩,如何看待社會現實與過往的經驗。此時,當演員再次接受「你認識范天寒嗎?」的提問時,則有意無意地閃躲這個問題,顯得和這段歷史產生了距離感。

戲劇的最後,場景帶到曾梅蘭在六張犁發現兩百零一具政治受難人亂葬崗,所有演員從舞台最底部一步步向觀眾席移動,象徵歷史事件的一幕幕清晰與接近;然而在另外一邊,「遠化罷工」抗爭的現場,原來團結一心的工人們,卻在抗爭的過程之中一個一個的散去,形成一種對比。不斷尋找、詢問「范天寒」在何方,最後則將這些東西交付給唯一空著的座位,象徵歷史走到的結果,也讓人聯想到《無法送達的遺書》一書,這些失落於噤啞年代的言語流傳的不易。

通觀這次《范》的演出,在戲劇的表現上,是一部綜合演出的劇作,肢體意象與戲劇對白的交織,加上「訪談」的演繹,彷彿讓人在觀看一部融合「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電影,而不只是一齣舞台劇。如同差事劇團前工作人員許宗仁所言——小劇場的特色,就是在劇場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首段所說的「倖存者」與「歷史精神」,筆者以為這分別代表了《范》的消極與積極層面。消極的來說,這是一個族群受壓迫、受傷害的歷史,對於苦難的再現,是避免重蹈覆轍、鑑往知來,避免災禍再次出現;但就積極面而言,這是一個族群在面對壓迫的時空下,挺身反抗、堅忍戰鬥的過程,而這樣的精神,應當有所延續,甚至繼續的實踐下去。

或許「范天寒」已是遙遠的過去,對於「范天寒」其人,今人也不甚熟悉,但是「范天寒」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周邊,一直在各個場域中出現,他既是一個虛構的名字,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不只是遙遠的過去,也是最貼近的現在。《范》的演出不斷的提醒著觀眾:我們怎麼面對過去,就如同我們怎麼面對現在,是該沉默、閃躲,還是該迎頭向前。

《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18/10/20 19:3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音樂與戲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