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裝傻,沒有吐槽,「漫才劇」的達成——2022臺北藝穗節《這個殺手不太妙》
9月
07
2022
這個殺手不太妙(傻孩子宅急便提供/攝影梁凱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9次瀏覽

張又升(特約評論人)

說唱和戲劇都是表演藝術,前者說故事,後者演故事;一般而言,說話的演員在故事外,演戲的演員在故事內,兩者的融合並不容易。但是,傻孩子宅急便的《這個殺手不太妙》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Luke和劉向飾演日本黑幫和中國古拳法的殺手,分屬「傻孩子」和「宅急便」兩間公司,這天同時埋伏於春雨(由照明和聖博組成的雙人組合)的住處。Luke 躲在衣帽架後,劉向窩在紙箱中,碰面後引發種種尷尬。礙於生計,他們希望自己執行這項任務,但對象被殺後,總不能再殺一次,因此一人所得即另一人所失,必須協調一下。我們看到,以「不好意思」發語,既憨直又刻意社會化的對白汩汩流出,態度越客氣,氣氛就越結冰;即使話鋒轉至相互讚賞,為表謙虛,其中一人還是要以那魔性密語「一點點……一點點啦!」來回應。


這個殺手不太妙(傻孩子宅急便提供/攝影梁凱評)


研擬殺人計畫時,兩殺手決定給春雨兩人生日驚喜,再讓他們吃下毒蛋糕。偏偏這時,劉向開始謹小慎微了起來:「糟了,如果沒有人生日怎麼辦?」「哎呀,乳糖不耐症或小麥過敏症的話,不就無法吃蛋糕了?」沒想到,春雨二人回家(登場)時,照明之所以跟聖博鬧彆扭,原因正是生日被忘了—倒是闖入家中的陌生人端出了蛋糕,what a surprise!吃蛋糕時發現春雨還真的乳糖不耐和小麥過敏,沒有在客氣。

整場演出有兩處最叫人會心。第一,Luke 和劉向好奇春雨怎會如此遭忌,引來兩幫勢力雇殺手除之。「果然人紅是非多,可能有漫才前輩不滿他們?」「是說這些資深團體也沒有比較好笑呀!」直接開噴前輩。第二,一路聊下來,殺手逐漸了解彼此,竟動起組一個漫才團體的念頭。「在咖啡廳想段子,在公園練習,好有夢想噢!」「我們的組合叫什麼名字?」「把兩家公司名稱合起來,就叫『傻孩子宅急便』吧!」一時之間,我以為目睹了團體的成軍時刻,而眼前鬧劇正是一段「前傳」,亂感動一把的。


這個殺手不太妙(傻孩子宅急便提供/攝影梁凱評)


一如既往,當Luke和劉向墜入「脫力」深淵,絕不會有人跳出來糾正或規範其中一方;事實上,兩人在這次的專場輕快提到,他們想要組成的,正是一個「只有裝傻,沒有吐槽」的漫才團體。透過巧妙融入故事,這個目標不只完成了,成果還相當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傻孩子們把大喜利置於故事中,而非獨立為一個段落,足見其野心與創意。終於,「漫才劇」出現了,說唱與戲劇融合了起來。

《這個殺手不太妙》

演出|傻孩子宅急便、春雨
時間|2022/09/04 14:30
地點|3 Café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
《幹掉她》是一齣將語言、敘事與主體性全面打碎的作品,也是一面映照現代人與資訊、影像、情感、聲音相處方式的巨大鏡子。在當代舞台上的再製,不僅延續了昆普的文本實驗精神,更將這種碎裂性推向數位社會的深層隱喻。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