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障礙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愛的轉身》
10月
20
2022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1次瀏覽

曾經有朋友詰問我:對待身障者,到底是要差別化,還是不要差別化?其實,答案是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身障者存在著差異是生理事實,而這個生理差異也確實會衍生出對不同的支持系統的需求,然而這個生理事實究竟意味著什麼,則又不必然必須導向身障者在社會人格和生命想望上的差異。

因為有了這樣的提問,我才驚覺,健全者學習和身障者互動,不能單就概念上去設想,而是必須具體明確地去認識身障者生活現實的各種面向。於此,就人際互動層面而言,破除健全者在面對身障者時的不知所措的最有效辦法,無疑就是「認識」。

認識他人的生活現實

對我而言,這也正是香巴拉劇坊此次透過製作《愛的轉身》所欲帶來的影響。香巴拉劇坊自2015年首度推出以身心障礙為主題的歌舞劇《天使的微笑》開始,持續與中華關愛身障者協會和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合作,透過劇場推動障礙平權,希望達成「障礙文化扶植」、「社會同理心教育」及「障礙者平等參與」等三大目標【1】。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此次製作《愛的轉身》號稱障礙史上第一齣沉浸式歌舞劇。由視障嚮導透過歌聲引導戴上眼罩的觀眾,踩著泡泡紙穿梭在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不同房間。觀眾走至定點後,會再拿下眼罩,觀看述說不同障礙處境的戲劇片段。這些戲劇片段的內容,包括肢障的身體如何展現力與美、輪椅族在物理空間中常遭遇的困境、障礙女性對於母職身份的美麗與哀愁、輪椅族的視野範圍以及視障者如何衝破障礙等等。

對我而言,這些戲劇選段當然試圖含蓋了障礙者生活的各種面向,然而,我卻也不禁產生了以下進一步的提問。

認識,難在假設他人「現實」的方法

首先,戴上眼罩、將雙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腳踩泡泡紙,是否真的能讓明眼人認識視障者的生活現實,亦或其實是造成更多誤解?我一直以來都非常不喜歡透過蒙眼體驗來假設視障者的狀態。事實上,視障者為了在缺乏視力的狀態下獨立行動,都會接受定向行動的訓練。而完整的定向行動訓練,除了教導白手杖的杖法之外,其實也會訓練視障者去開啟自身除了視覺之外,十種之多的其他感官知覺,包括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障礙覺、運動覺、平衡覺、回聲覺、靜態覺和共感覺等等。

我一直期待能有更細緻的盲眼體驗活動問世。然而,一般明眼人在戴上眼罩的狀態下,這些感官知覺往往都還是關閉的,在如此狀態下進行所謂「盲眼體驗」,不是也會讓體驗者低估了視障者的行動能力嗎?此外,雙手搭在他人肩膀上的身體姿態,也與視障者手持白手杖行走的身體姿態差異甚鉅。而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判斷的腳底觸覺,往往是很細微的,這也與泡泡紙的觸感相去甚遠。

再者,用黑布在定點貼出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對於揭顯輪椅族因為視野與直立人不同所可能遭遇的困境,也恐怕不夠深入。在目前的做法中,雖然觀眾得以認識到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大小,然而,在這樣的視野底下,究竟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情境中可能遭遇到哪些障礙,我認為其實是需要再更進一步連結的。

有沒有可能觀眾不是站在定點觀看黑布貼出的視野範圍,而是親自坐上輪椅,實際在此範圍當中行動看看?除了樂活基地既有的物理空間之外,有沒有可能透過佈景的設置,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到輪椅族因為視野不同而所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實際的障礙情境?我認為對輪椅族視野的體驗是值得再加深加廣的。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最後,雖然各個戲劇選段在某個程度上如實地呈現了障礙者的生活情境,這的確能讓觀眾對障礙者有更多一些的認識,然而,這樣的呈現手法卻也與講座式的教育宣導並無太大出入。如果如實呈現障礙者的生活情境就是團隊想做的,那麼不一定需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如果團隊想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就必須思考什麼是更細緻的劇場語言,而這樣的語言又能如何說出障礙者生命中,那些透過其他語言都無法傳達的面向。

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

至少對我而言,「障礙」與其說是物理性的排除,毋寧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處境。

理想上,障礙者應該要是「只是用不同感官系統在生活的人」,然而,現存的環境與制度卻也確實無法充份支持這樣的不同感官系統,在許多時候必須仰仗他人的協助就是障礙者無以迴避的生命現實。我自己身為一個障礙者,的確不希望自己處處被想像成是失能的,然而當我真的遇上一些無法靠自身努力克服的障礙時,如果得不到協助,或是因為向他人尋求協助而被視為是依賴而沒有努力克服困難的,也會讓我備感委屈。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當一般大眾通常無法同時看見障礙者既是具有自身的獨立能力的,又是需要幫忙的,當一般大眾無法理解這兩種狀態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時,不管是朝向哪一個極端,用這樣的眼光來和障礙者互動,都必然還是會流於偏狹。而障礙者也只能在這兩種極端的觀點之間來回翻滾,永遠無法被安適地對待。

回到我在一開頭時所說的,障礙的處境是複雜的,往往是生理事實和社會心理緊密纏繞交織的結果,是無法用任何一個簡單的單一概念來統攝的。我們需要更認識障礙者的生活現實,而障礙者的生活現實不只是生理物理的,更是社會心理的,而我想這也許就是劇場的專長所在——去描摩出那些複雜幽微人性面向的並存。期待香巴拉劇坊未來能將劇場的形式與障礙平權的理念,碰撞出更令人驚豔的火花。


註釋:

  1. 無礙吾愛II《天使的微笑》(2018 年 10月)。YOURART藝游網。https://www.yourart.asia/news/show/66036%EF%BC%882022/10/15 。

《愛的轉身》

演出|香巴拉劇坊
時間|2022/10/01 18:30
地點|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