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障礙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愛的轉身》
10月
20
2022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0次瀏覽

曾經有朋友詰問我:對待身障者,到底是要差別化,還是不要差別化?其實,答案是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身障者存在著差異是生理事實,而這個生理差異也確實會衍生出對不同的支持系統的需求,然而這個生理事實究竟意味著什麼,則又不必然必須導向身障者在社會人格和生命想望上的差異。

因為有了這樣的提問,我才驚覺,健全者學習和身障者互動,不能單就概念上去設想,而是必須具體明確地去認識身障者生活現實的各種面向。於此,就人際互動層面而言,破除健全者在面對身障者時的不知所措的最有效辦法,無疑就是「認識」。

認識他人的生活現實

對我而言,這也正是香巴拉劇坊此次透過製作《愛的轉身》所欲帶來的影響。香巴拉劇坊自2015年首度推出以身心障礙為主題的歌舞劇《天使的微笑》開始,持續與中華關愛身障者協會和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合作,透過劇場推動障礙平權,希望達成「障礙文化扶植」、「社會同理心教育」及「障礙者平等參與」等三大目標【1】。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此次製作《愛的轉身》號稱障礙史上第一齣沉浸式歌舞劇。由視障嚮導透過歌聲引導戴上眼罩的觀眾,踩著泡泡紙穿梭在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不同房間。觀眾走至定點後,會再拿下眼罩,觀看述說不同障礙處境的戲劇片段。這些戲劇片段的內容,包括肢障的身體如何展現力與美、輪椅族在物理空間中常遭遇的困境、障礙女性對於母職身份的美麗與哀愁、輪椅族的視野範圍以及視障者如何衝破障礙等等。

對我而言,這些戲劇選段當然試圖含蓋了障礙者生活的各種面向,然而,我卻也不禁產生了以下進一步的提問。

認識,難在假設他人「現實」的方法

首先,戴上眼罩、將雙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腳踩泡泡紙,是否真的能讓明眼人認識視障者的生活現實,亦或其實是造成更多誤解?我一直以來都非常不喜歡透過蒙眼體驗來假設視障者的狀態。事實上,視障者為了在缺乏視力的狀態下獨立行動,都會接受定向行動的訓練。而完整的定向行動訓練,除了教導白手杖的杖法之外,其實也會訓練視障者去開啟自身除了視覺之外,十種之多的其他感官知覺,包括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障礙覺、運動覺、平衡覺、回聲覺、靜態覺和共感覺等等。

我一直期待能有更細緻的盲眼體驗活動問世。然而,一般明眼人在戴上眼罩的狀態下,這些感官知覺往往都還是關閉的,在如此狀態下進行所謂「盲眼體驗」,不是也會讓體驗者低估了視障者的行動能力嗎?此外,雙手搭在他人肩膀上的身體姿態,也與視障者手持白手杖行走的身體姿態差異甚鉅。而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判斷的腳底觸覺,往往是很細微的,這也與泡泡紙的觸感相去甚遠。

再者,用黑布在定點貼出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對於揭顯輪椅族因為視野與直立人不同所可能遭遇的困境,也恐怕不夠深入。在目前的做法中,雖然觀眾得以認識到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大小,然而,在這樣的視野底下,究竟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情境中可能遭遇到哪些障礙,我認為其實是需要再更進一步連結的。

有沒有可能觀眾不是站在定點觀看黑布貼出的視野範圍,而是親自坐上輪椅,實際在此範圍當中行動看看?除了樂活基地既有的物理空間之外,有沒有可能透過佈景的設置,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到輪椅族因為視野不同而所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實際的障礙情境?我認為對輪椅族視野的體驗是值得再加深加廣的。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最後,雖然各個戲劇選段在某個程度上如實地呈現了障礙者的生活情境,這的確能讓觀眾對障礙者有更多一些的認識,然而,這樣的呈現手法卻也與講座式的教育宣導並無太大出入。如果如實呈現障礙者的生活情境就是團隊想做的,那麼不一定需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如果團隊想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就必須思考什麼是更細緻的劇場語言,而這樣的語言又能如何說出障礙者生命中,那些透過其他語言都無法傳達的面向。

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

至少對我而言,「障礙」與其說是物理性的排除,毋寧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處境。

理想上,障礙者應該要是「只是用不同感官系統在生活的人」,然而,現存的環境與制度卻也確實無法充份支持這樣的不同感官系統,在許多時候必須仰仗他人的協助就是障礙者無以迴避的生命現實。我自己身為一個障礙者,的確不希望自己處處被想像成是失能的,然而當我真的遇上一些無法靠自身努力克服的障礙時,如果得不到協助,或是因為向他人尋求協助而被視為是依賴而沒有努力克服困難的,也會讓我備感委屈。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當一般大眾通常無法同時看見障礙者既是具有自身的獨立能力的,又是需要幫忙的,當一般大眾無法理解這兩種狀態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時,不管是朝向哪一個極端,用這樣的眼光來和障礙者互動,都必然還是會流於偏狹。而障礙者也只能在這兩種極端的觀點之間來回翻滾,永遠無法被安適地對待。

回到我在一開頭時所說的,障礙的處境是複雜的,往往是生理事實和社會心理緊密纏繞交織的結果,是無法用任何一個簡單的單一概念來統攝的。我們需要更認識障礙者的生活現實,而障礙者的生活現實不只是生理物理的,更是社會心理的,而我想這也許就是劇場的專長所在——去描摩出那些複雜幽微人性面向的並存。期待香巴拉劇坊未來能將劇場的形式與障礙平權的理念,碰撞出更令人驚豔的火花。


註釋:

  1. 無礙吾愛II《天使的微笑》(2018 年 10月)。YOURART藝游網。https://www.yourart.asia/news/show/66036%EF%BC%882022/10/15 。

《愛的轉身》

演出|香巴拉劇坊
時間|2022/10/01 18:30
地點|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