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障礙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愛的轉身》
10月
20
2022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1次瀏覽

曾經有朋友詰問我:對待身障者,到底是要差別化,還是不要差別化?其實,答案是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身障者存在著差異是生理事實,而這個生理差異也確實會衍生出對不同的支持系統的需求,然而這個生理事實究竟意味著什麼,則又不必然必須導向身障者在社會人格和生命想望上的差異。

因為有了這樣的提問,我才驚覺,健全者學習和身障者互動,不能單就概念上去設想,而是必須具體明確地去認識身障者生活現實的各種面向。於此,就人際互動層面而言,破除健全者在面對身障者時的不知所措的最有效辦法,無疑就是「認識」。

認識他人的生活現實

對我而言,這也正是香巴拉劇坊此次透過製作《愛的轉身》所欲帶來的影響。香巴拉劇坊自2015年首度推出以身心障礙為主題的歌舞劇《天使的微笑》開始,持續與中華關愛身障者協會和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合作,透過劇場推動障礙平權,希望達成「障礙文化扶植」、「社會同理心教育」及「障礙者平等參與」等三大目標【1】。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此次製作《愛的轉身》號稱障礙史上第一齣沉浸式歌舞劇。由視障嚮導透過歌聲引導戴上眼罩的觀眾,踩著泡泡紙穿梭在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不同房間。觀眾走至定點後,會再拿下眼罩,觀看述說不同障礙處境的戲劇片段。這些戲劇片段的內容,包括肢障的身體如何展現力與美、輪椅族在物理空間中常遭遇的困境、障礙女性對於母職身份的美麗與哀愁、輪椅族的視野範圍以及視障者如何衝破障礙等等。

對我而言,這些戲劇選段當然試圖含蓋了障礙者生活的各種面向,然而,我卻也不禁產生了以下進一步的提問。

認識,難在假設他人「現實」的方法

首先,戴上眼罩、將雙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腳踩泡泡紙,是否真的能讓明眼人認識視障者的生活現實,亦或其實是造成更多誤解?我一直以來都非常不喜歡透過蒙眼體驗來假設視障者的狀態。事實上,視障者為了在缺乏視力的狀態下獨立行動,都會接受定向行動的訓練。而完整的定向行動訓練,除了教導白手杖的杖法之外,其實也會訓練視障者去開啟自身除了視覺之外,十種之多的其他感官知覺,包括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障礙覺、運動覺、平衡覺、回聲覺、靜態覺和共感覺等等。

我一直期待能有更細緻的盲眼體驗活動問世。然而,一般明眼人在戴上眼罩的狀態下,這些感官知覺往往都還是關閉的,在如此狀態下進行所謂「盲眼體驗」,不是也會讓體驗者低估了視障者的行動能力嗎?此外,雙手搭在他人肩膀上的身體姿態,也與視障者手持白手杖行走的身體姿態差異甚鉅。而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判斷的腳底觸覺,往往是很細微的,這也與泡泡紙的觸感相去甚遠。

再者,用黑布在定點貼出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對於揭顯輪椅族因為視野與直立人不同所可能遭遇的困境,也恐怕不夠深入。在目前的做法中,雖然觀眾得以認識到輪椅族的視野範圍大小,然而,在這樣的視野底下,究竟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情境中可能遭遇到哪些障礙,我認為其實是需要再更進一步連結的。

有沒有可能觀眾不是站在定點觀看黑布貼出的視野範圍,而是親自坐上輪椅,實際在此範圍當中行動看看?除了樂活基地既有的物理空間之外,有沒有可能透過佈景的設置,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到輪椅族因為視野不同而所可能遭遇到的各種實際的障礙情境?我認為對輪椅族視野的體驗是值得再加深加廣的。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最後,雖然各個戲劇選段在某個程度上如實地呈現了障礙者的生活情境,這的確能讓觀眾對障礙者有更多一些的認識,然而,這樣的呈現手法卻也與講座式的教育宣導並無太大出入。如果如實呈現障礙者的生活情境就是團隊想做的,那麼不一定需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如果團隊想要採取劇場的形式,就必須思考什麼是更細緻的劇場語言,而這樣的語言又能如何說出障礙者生命中,那些透過其他語言都無法傳達的面向。

有時候要差別化,有時候不要差別化

至少對我而言,「障礙」與其說是物理性的排除,毋寧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處境。

理想上,障礙者應該要是「只是用不同感官系統在生活的人」,然而,現存的環境與制度卻也確實無法充份支持這樣的不同感官系統,在許多時候必須仰仗他人的協助就是障礙者無以迴避的生命現實。我自己身為一個障礙者,的確不希望自己處處被想像成是失能的,然而當我真的遇上一些無法靠自身努力克服的障礙時,如果得不到協助,或是因為向他人尋求協助而被視為是依賴而沒有努力克服困難的,也會讓我備感委屈。


愛的轉身(香巴拉劇坊提供)

當一般大眾通常無法同時看見障礙者既是具有自身的獨立能力的,又是需要幫忙的,當一般大眾無法理解這兩種狀態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時,不管是朝向哪一個極端,用這樣的眼光來和障礙者互動,都必然還是會流於偏狹。而障礙者也只能在這兩種極端的觀點之間來回翻滾,永遠無法被安適地對待。

回到我在一開頭時所說的,障礙的處境是複雜的,往往是生理事實和社會心理緊密纏繞交織的結果,是無法用任何一個簡單的單一概念來統攝的。我們需要更認識障礙者的生活現實,而障礙者的生活現實不只是生理物理的,更是社會心理的,而我想這也許就是劇場的專長所在——去描摩出那些複雜幽微人性面向的並存。期待香巴拉劇坊未來能將劇場的形式與障礙平權的理念,碰撞出更令人驚豔的火花。


註釋:

  1. 無礙吾愛II《天使的微笑》(2018 年 10月)。YOURART藝游網。https://www.yourart.asia/news/show/66036%EF%BC%882022/10/15 。

《愛的轉身》

演出|香巴拉劇坊
時間|2022/10/01 18:30
地點|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