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制約《花園王國的七彩花瓣》
7月
06
2015
花園王國的七彩花瓣(六藝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1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花園王國的七彩花瓣》是一齣很典型的兒童劇,花俏甜美的表現形式,刻意讓角色在台下尋找事物,讓台下小朋友上台參與遊戲的互動設計,故事敘事簡單以致邏輯時見鬆脫……等特徵,無一不典型。然而這些典型特徵,絕非我們所樂見一再因循複製,兒童劇做為一個藝術類型所應具有的美感引發,及創意與想像力的刺激,這些更可貴的效益,似乎漸被大多數兒童劇場工作者遺忘了。

或許有人會跳出來反駁,這齣戲小朋友看得很開心,不是被逗得哈哈大笑嗎?是的,從觀眾反應來看,有立即迴響,但此迴響產生的心理回應,終究只是感覺的淺層表面,尚未內化至深層的審美觀照,興發的體驗情感欠缺長久延續的行動,既不能隨物而婉轉,亦無法與心而徘徊。如果創作者用意只想給到表面層次的快樂,那麼成品所負載的價值自然空虛微弱了。

壞的典型特徵顯現,絕不是不可更改,更改了也不見得因此遠離觀眾,變得不像兒童劇。要打破這個制約,我們來看看一些舊習:例如演員的表演模式,以花園王國的玫瑰公主來說,她的身段運用了芭蕾雕鑿出來的身體,纖細優雅,型很好看符合公主的氣質,可是一開口說話又刻意捏嗓造作嬌柔可愛的童音,雖然不是我看過的兒童劇演員中較嚴重的,但那種失真,不指正出來不行。玫瑰公主最可怕的表演,是那種拍子節奏都算計好的呵呵呵笑聲,毫無真摯情感可言,聽來完全肉麻刺耳。

又如劇本故事書寫上思考不夠縝密完善,頻出差池。首先是故事的因果邏輯就無法說服人,花園王國百花盛開,本來就會吸引各類昆蟲前來;但今天這個故事以天牛作為反派角色設定,把他擬人形容成另一個王國國王,要入侵花園王國。他的動機不明,入侵的行動遂失去合理性;且就算人與昆蟲為敵,但玫瑰公主身為花園王國的管理者(此劇中沒有花園王國國王,但公主又不被設定為統治者),她沒有辦法運用人類的高度智慧化解危機,沒有主動抵抗,完全被動、處於弱勢的接受天牛國國王開出的條件:三天內要找到有七彩花瓣的花,於是去黑漆漆森林裡找智慧樹幫忙,這般情節安排實在是一廂情願,是有意把人類的智商降低弱化嗎?

智慧樹在故事中被敘說出來,然而它如何擁有智慧?如何幫公主找到七彩花瓣的花?完全被編導模糊草率處理,只見智慧樹道具眼睛、嘴巴部位可以靈活轉動形成不同表情,除此之外,無法令人確信這棵樹擁有的智慧為何?相反的,編導花不少心思去處理黑漆漆森林裡一個沒有語言,只會嘰哩咕嚕說著的女巫,透過她屋子外圍一面洞洞牆,然後去解釋七彩是哪七彩,把顏色球對應到相同顏色的洞,之後女巫房子的門就會開啟。這個形同開門密碼般的設計,乍看是有點創意,但放在戲中,只是為了強調七彩指的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順便可以讓小朋友上來玩投球進洞的對應遊戲而已。與七彩花瓣、與智慧樹之間的關係十分薄弱,就算整段戲拿掉,對全劇似乎也沒有影響。而且所謂的七彩,為何只能約定成俗的用彩虹的顏色來認知,不能是其他顏色的組合嗎?用彩虹的顏色的組合意義為何?天牛國王為何要七彩花瓣的花?這些問題都不被思考進去,便讓情節隨意呼攏過去了。

最後也得說一下公主的隨從這個角色,戲一開始他以老年樣態出現在觀眾席,然後以說書人的姿態帶出故事。他上舞台後,幕起、燈亮,轉變成年輕模樣,個性膽小、怯懦地跟在公主身旁。戲結束,老年隨從並未再以說書人現身,前後沒有呼應,這樣的結構安排好壞見仁見智。

以上所言種種舊習,要調整修正一點都不難,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創作心態與思考的問題。典型的缺點消泯了,任何一個兒童劇團的兒童劇,應該都能創造一些驚喜。在這齣戲中,天牛國王腳踩滑輪溜出場,一出場就頗有氣勢、有意思,那兩根觸鬚的造型,會讓人想起傳統戲曲中的雉尾生,頭冠上彎長的翎子,可以成為唱唸作打表演時的一部分,帥氣行當,炯炯有神。可惜,遍尋這齣戲,如是迷人的創意真的太少了。

《花園王國的七彩花瓣》

演出|六藝劇團
時間|2015/06/26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