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中的完美《樂興之時-2021圓桌武士會師》
4月
08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蕭孟青(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職碩班)


2021年,在後疫情的今天,樂興之時援例推出了圓桌武士系列,當天曲目包含了︰史麥塔納弦樂四重奏第一號《我的一生》(B. Smetana: String Quartet No. 1 in E minor, from My Life)、玻凱利尼第七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480,第三樂章(Luigi Boccherini: Cello Concerto No. 7 in G Major, G. 480: mov.3: Allegro)以及布拉姆斯G大調第二號弦樂五重奏 Op. 111(J. Brahms:String Quintet No. 2 in G Major, Op. 111),期間不乏看出有些沉重的曲目,正如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江靖波所說︰「⋯⋯你我仍能在一個真實的空間裡,一方以演奏分享訴情,另一方以心耳意會共感⋯⋯已是難得萬幸⋯⋯」【1】。

樂音奏響,耳朵充滿的是單純音色的和諧感,中、高、低音域所構成的和聲,如此純粹及乾淨的聲響,真的是無法用言語所描繪。樂手們一致的呼吸,弦樂器所拉長的線條感綿延不絕,用自己的語言說著相同的故事。弦樂團既單一、又立體的聲響,樂曲中可堅定、可剛柔的語氣,是筆者在這場音樂會中得到最大的享受。

在《布拉姆斯G大調第二號弦樂五重奏 Op. 111》第一樂章中,弦樂團朝氣蓬勃的演繹,將作曲的欲表達的熱情傳遞了出來,布拉姆斯特有的厚重風格及拘謹的性格在此樂章中仍可窺知一二;第二樂章主要旋律由中提琴聲部所擔綱,擺脫了一如往常由小提琴為主要角色的戲碼,音色圓潤的表現,緩慢地、誠懇地和聽者進行深沉的對話,曲末小提琴聲部豐富的音色再次呈現主題後平靜的結束此樂章﹔第三樂章回到了第一樂章動機表現,透過了半音及全音的動機形式,似乎自言自語、自問自答,頻繁的切分音表現,有著焦躁不安的氣氛,弦樂團在節奏的掌握上表現得當﹔然而前樂章的疑問,突然到了第四樂章積極的十六音符呈現有了豁然開朗的解答,各樂器聲部不斷的堆疊音量,激烈的結束全曲。弦樂團在主題的處理上表現細膩,四個樂章的風格掌握得宜,完美的詮釋作曲家譜上所呈現的指示,將最質樸的布拉姆斯以及最純粹的音樂重新演繹,不難聽到在古典曲式的框架中欲表達的浪漫及熱情。

音樂中安排了《玻凱利尼第七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480,第三樂章》,由大提琴張序獨奏,不管是抒情的旋律表現優雅抑或是細部的裝飾奏、力度的表現...等,均在水準之上,會後江靖波特別提及演奏者的背景,可看出樂團在守護喜愛的音樂之時,也給予了演奏家新秀一個很棒的舞台﹔在隱藏曲目中(安可曲)演奏了聖桑《動物狂歡節-天鵝》,整個弦樂團安靜地流動著,主旋律大提琴平和地在弦樂團流水似的推動下緩緩的前進,樂曲中可聽到小提琴和大提琴主奏低聲的對談著、偶爾還可以感受的其他水中生物所泛起的漣漪,大提琴聲部穩穩的支撐著水面上的移動及水面下的跳動,豐富的畫面躍入筆者的眼前。在此作品的演繹中將整個弦樂團的默契完整的呈現出來,弦樂團飽滿及多變化的音色,在作品中精緻呈現,絲毫不因室內樂的組合而被限制住聲音的想像,反而在平靜中更顯其生命力。

下半場唯一曲目-史麥塔納《我的一生》,史麥塔納形容這首弦樂四重奏是「紀念我的一生以及失去聽力的不幸」。第一樂章複點的動機呈現,樂劇短小且緊湊,整個樂章似乎像個說故事的人引導著聽眾進入到了作曲家的時空;第二樂章弦樂團將作曲家無窮的生命力的訊息積極的送至聽者的感官;進到了第三樂章主題引導著整個樂章的個性,「英雄式的悲劇」於是乎誕生,中提琴與大提琴的旋律交錯著,持續低音聲響綿延不絕,似乎是代表著無論如何,時間始終不斷的往前,並不會因此停止;第四樂章跳脫了前面樂章的氛圍,在樂章末使用了刺耳的不協和長音來述說自己不完美的人生,在同時也喚醒了演奏者及聽眾心中苦痛的情感經驗,如此激烈地、強力地闖入,隨後立即回到了第一樂章的節奏動機,一切的不適及疑問突然間有了答案,對比性的音樂表現下,更顯出其音樂的張力。史麥塔納似乎透過作品欲傳遞給演奏者及聽者一個很重要的信念-人要學會和自己相處,懂得善待自己!弦樂團的個性及演奏家們所呈現的自信,在這首作品中強烈地傳達了出來,既是團體又隱含著個人獨特的樣貌,既保有個人色彩又巧妙地融合成為一體,是否因處在如此悲壯的作品中,而交織出來的化學反應⋯⋯

晚年的玻凱利尼作品似乎不如年輕時受到歡迎(因西班牙國內風氣的轉變),布拉姆斯不如意的柏拉圖戀情(與克拉拉・舒曼深厚的情誼),史麥塔納不幸的晚年(耳聾、精神錯亂),這些看似不順遂的難題,卻沒有讓作曲家們的創作停滯,反而譜成了輝煌的一頁;經歷過了全球的疫情肆虐,作曲家們留下的沉重的作品,經過了演奏者的再演繹,默默地伴著所有人面對生命中的關卡,在絕望中,依然保有冀望及期盼。


註釋

1、此段言論由總監江靖波於節目單及演後座談兩處皆有提起。

《樂興之時-2021圓桌武士會師》

演出|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時間|2021/03/20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