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調度的情感體驗:《愛情城市》
4月
28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5次瀏覽

文 簡韋樵(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自2016年成立以來,驚喜製造團隊以娛樂性為包裝,致力於調度感官、互動式活動與戲劇等,打造出非日常運行規則的體驗設計。首部作品《無光晚餐》便創造在全黑環境中用餐,使感官彷彿遭到「裹挾」,參與者僅用聲音與他人交流,從而在想像中構築超越日常的感知。2019年,團隊推出《微醺大飯店》,爾後又與進港浪製作攜手合作,進一步延伸出《微醺大飯店:1980s》。該系列以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為名,透過懷舊元素的包裝、多線敘事的編排設計,以及打造出具有參與性的體驗場域等,吸引許多非劇場的消費客群,因而創下台灣演出時程最長的定目劇紀錄。

此次製作《愛情城市》,選址於信義區表演型夜店「Belle’s 碧瓷俱樂部」,融合空間本身豐富符號、充滿表演性和流動性的場域,幾乎無需過多的設計,靠著微量的酒精當作情緒助燃劑,僅透過演員簡單導引、變裝皇后(drag queen)歌舞的烘托,便足以讓觀眾自然融入為劇中單身派對的一員。

然而,在過程中仍可見創作者在執行細節、劇情與設定等層面上,尚有深化的空間。尤其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當派對落下帷幕,究竟留下的是短暫夜場歡愉片刻,還是觸發對愛、關係與自我重省?

外露的技術痕跡

首先,在劇中歌舞熱場之後,派對主持人透過破冰遊戲帶領參與者進入情境。例如,參與者被要求就如「開放式關係」或「在關係中是否應保有忠誠」等與劇情主軸相關的預設話題,與其他人進行快速問答。結束後,需依據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選擇「婚姻、戀愛、激情、友情」其中之一的紙片交給對方,作為分組依據,進一步影響後續的體驗路徑。

不過這樣的機制本身便與關係的複雜性產生某種違和。究竟應依據性向、外表,還是短暫對談中建立的第一印象來決定交付哪一張紙片?短短數十秒的交流,真的足以界定他人應屬於「婚姻」、「戀愛」、「激情」還是「友情」的關係框架嗎?此環節似乎更像是為了在極短時間內分流觀眾,並非試圖引導兩者在交會瞬間,開啟深層次的情感連結與對話場域。

關於服膺於技術操作的設計、流程銜接的問題,也暴露於整個體驗進程當中。所有人在分組後,組成四支隊伍並被引導至各個特定場景,除了無法自行探索與捕捉故事,在演出中容易又建構出無形的制式鏡框劇場結構。多數時間,我們只能一旁默默看著人物間的衝突、揭露秘密與高潮瞬間,而非融入其中,更遑論干預情境,形成一種疏遠且非穩定的觀演模式,導致參與群眾的角色定位變得模糊,主動與被動界線不斷在其中游移。

最終,在體驗上仍受限於創作者預設的編排框架。即便身為參與的身份,表面置身其中,卻難以真正突破設計所劃定的邊界,更因場地本身為敞開式空間,導致不同劇情線之間的聲音有時彼此干擾,同時在等待其他組別完成活動時所產生的停滯感,影響節奏與浸潤的連貫性。

情感投射的藩籬

沉浸感的失效,部分源於角色故事線描繪的薄弱。在《愛情城市》裡,我們雖得以近距離見證四位主要角色——楊博年、鄭梓萱、簡凱翔與譚靖文——從高中認識到步入社會,一夜間因愛情糾葛產生嫌隙,諸如婚前猶豫、摯友背叛、誤會導致的友情破裂等情節輪番上演。這些衝突多止於言語對峙,參與者僅能像靜默般旁觀事件的展開,難以真正捲入角色情感漩渦與其心理歷程產生實質的共鳴。

當劇情推進至情感張力的高點,創作者卻選擇避開角色內在矛盾的深掘與關係修復的可能,轉而以回溯記憶、召喚過往作為敘事的解套途徑。最終讓角色回到高中畢業典禮的瞬間,將未竟的情感懸置於過往的美好幻象之中,並以溫情輕柔包裹那些未竟的遺憾。這樣的處理方式,掩蓋現實關係中的裂痕,並從團隊經常使用「懷舊」氛圍取代人物心理層面的轉化,形構出一種虛幻的和解景象。

事實上,當我們僅以活動參與者的身份經歷劇場,而未能在沉浸式體驗中真正感受情感交流,便難以透過他者的視角、共感與投射之間,直面自身在處理關係模式與情感盲點的契機。

即時性交流的需求

的確,以市場面而言,沉浸式娛樂在體驗經濟時代展現出顯著影響力,正是因其結合身體臨場性、多重感官參與與高度自主性的特質,營造出近似清醒夢(lucid dreaming)的體驗範式,恰巧呼應當前數位倦怠群體對情感連繫的渴望。

儘管《愛情城市》在執行層面仍有可批評之處,但作品本身卻已回應了當代都市人在演算法主導的數位生活與高效率導向的工作環境之外,提供一個得以重新與自身感官與情緒展開對話的過渡場域。而戲劇作為媒介則進一步成為臨時共同體的搭建,參與者得以暫時卸下社會角色與規範,藉由高度儀式化、機制與情境驅動的架構下,安全地觸碰人際邊界,重拾個人且私密的經驗。

《愛情城市》

演出|驚喜製造Surprise Lab.
時間|2025/03/22 19:00
地點|Belle's in Taipei(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12號7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