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童心的概念小品——《滾地球》生生不息版
1月
02
2024
滾地球 生生不息版(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2次瀏覽

文 張瑄庭(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這是一部沒有強劇情、沒有對話台詞,以豐富肢體動作與意象表達概念的小品戲。入場之前我並沒有先看過介紹和劇評,帶著真空的腦袋進入劇場,反而能獲得更為飽滿的體驗。

舞台的設計極為巧妙,利用臺灣傳統街屋第二進中脊挑高的狹長空間作為劇場,觀眾席與表演場的分界不明顯,第一排觀眾有機會與表演者直接互動,挑高的空間讓視覺垂直延伸,將舞台分為上下兩層,巧妙將建築原有的樓梯、門扉也作為舞台布景,營造出自然換場的效果。整體空間雖然有些侷促,但燈光與收音效果良好,有層次而不單調,表現方式創意十足。


滾地球 生生不息版(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演出的音效分為三種,除了控台播放的背景音樂,台上也有一位樂手現場演奏吉他,有些部分則會利用敲擊廢棄物來製造聲音,三者融合不顯突兀。樂手演奏水準很好,音色乾淨通透,配合演員肢體與情緒展現細膩的變化。

演員不是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可以幻化成各種形體,不斷模擬各種動植物、自然界的現象。戴著絨毛手套靈動飛舞的雙手宛如蜘蛛在跳求偶舞,將外套作為雙臂的延伸不斷鼓動是鳥類的密語,窸窣而猙獰的表情與不斷重複的音節是松鼠的遊戲,伸展的肢體像樹木一般蜷曲,緩慢延伸、茁壯而又委靡彷彿走過四季遞嬗。

我不確定我所捕捉的意象是否是導演的意圖,但我想戲劇所傳達的感受是更為重要的,看戲不是解謎遊戲,無所謂正確答案。《滾地球》主打是親子可以同樂、大人小孩都能看懂的戲劇,我想拋棄大人的視野,不一定要賦予每一個場景、走位或道具意義。看到閃閃發亮的東西會目不轉睛,聽到物品碰撞的清脆聲響會感到新奇有趣,就算是被人類視如敝屣的廢棄物,在還沒有社會意識的小朋友眼中,也可以是自得其樂的玩具。

回歸自然,回歸童心,拋掉成見或許正是《滾地球》給予大人們的提醒。

《北投小戲節——自然而然劇團《滾地球》生生不息版》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12/23 11:00
地點|北投舊峸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