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童心的概念小品——《滾地球》生生不息版
1月
02
2024
滾地球 生生不息版(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9次瀏覽

文 張瑄庭(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這是一部沒有強劇情、沒有對話台詞,以豐富肢體動作與意象表達概念的小品戲。入場之前我並沒有先看過介紹和劇評,帶著真空的腦袋進入劇場,反而能獲得更為飽滿的體驗。

舞台的設計極為巧妙,利用臺灣傳統街屋第二進中脊挑高的狹長空間作為劇場,觀眾席與表演場的分界不明顯,第一排觀眾有機會與表演者直接互動,挑高的空間讓視覺垂直延伸,將舞台分為上下兩層,巧妙將建築原有的樓梯、門扉也作為舞台布景,營造出自然換場的效果。整體空間雖然有些侷促,但燈光與收音效果良好,有層次而不單調,表現方式創意十足。


滾地球 生生不息版(自然而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演出的音效分為三種,除了控台播放的背景音樂,台上也有一位樂手現場演奏吉他,有些部分則會利用敲擊廢棄物來製造聲音,三者融合不顯突兀。樂手演奏水準很好,音色乾淨通透,配合演員肢體與情緒展現細膩的變化。

演員不是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可以幻化成各種形體,不斷模擬各種動植物、自然界的現象。戴著絨毛手套靈動飛舞的雙手宛如蜘蛛在跳求偶舞,將外套作為雙臂的延伸不斷鼓動是鳥類的密語,窸窣而猙獰的表情與不斷重複的音節是松鼠的遊戲,伸展的肢體像樹木一般蜷曲,緩慢延伸、茁壯而又委靡彷彿走過四季遞嬗。

我不確定我所捕捉的意象是否是導演的意圖,但我想戲劇所傳達的感受是更為重要的,看戲不是解謎遊戲,無所謂正確答案。《滾地球》主打是親子可以同樂、大人小孩都能看懂的戲劇,我想拋棄大人的視野,不一定要賦予每一個場景、走位或道具意義。看到閃閃發亮的東西會目不轉睛,聽到物品碰撞的清脆聲響會感到新奇有趣,就算是被人類視如敝屣的廢棄物,在還沒有社會意識的小朋友眼中,也可以是自得其樂的玩具。

回歸自然,回歸童心,拋掉成見或許正是《滾地球》給予大人們的提醒。

《北投小戲節——自然而然劇團《滾地球》生生不息版》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2023/12/23 11:00
地點|北投舊峸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