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國家音樂廳
文 武文堯(興福國中學生)
一場音樂會中,排出四闕經典變奏曲,在有限時間內盡情恣意變奏,此舉在國內外樂壇較為罕見,雖說不上別出心裁,但在尚未開演之前,便已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同時讓聽眾感受到樂團曲目安排上的用心。
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一位背負著歷史責任的作曲家,站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叉口上,他義無反顧的創新使用音列技法,空前推出以12音列為變奏的大型管弦樂變奏曲(Variationen fur Orchester, Op31),也是作曲家以音列技法初試啼聲的作品。此次NSO排出台灣首演,展現了樂團對於現代音樂成熟圓融的成果。呂紹嘉總監上任後不斷安排現代音樂之曲目磨練樂團,經過一場場音樂會的累積,NSO對於現代音樂的表現實力確實驚人。聲部間的平衡、音色與力度上的拿捏,以及細微聲響之層次變化,NSO已經有了非常精準的表現。聚沙得以成塔,NSO經過這麼多現代曲目的演出,無形中也讓樂團實力大增,下半場艾爾加《謎語變奏曲》一曲便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張力!
浴火重生的鋼琴家劉孟捷,曾經罹患罕見疾病,被醫生告知來日不多,但卻憑著過人的意志力與病魔搏鬥,最終在毅力與堅持下克服了手指的障礙,成功的練好了手指,在樂壇上重新發光發熱。這場音樂會是劉孟捷與呂紹嘉的首次合作,曲目安排了拉赫曼尼諾夫膾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除了展技外更著重理性層面;高超的鋼琴技巧自不在話下,在這首作品裡,劉孟捷忠實的傳達作曲家之意念,並不浮誇或造作,相反的,理性、浪漫、變奏,劉孟捷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少了過分的渲染誇飾,卻多了份真摯的情。稍可惜的,NSO伴奏部分,凌亂而不整齊,剛開始拍點並不穩,不過樂曲進行到中段已明顯的改善了,不知是排練不足還是另有原因,這首樂曲,NSO並沒有表現出令人期待的水準,但最終還是以下半場近乎臻美的表現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美國作曲家李柏曼(Lowell Liebermann)同名新作《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2001年三月首演後,因樂曲技巧刁鑽繁複,以至於劉孟捷這次演出,其實是本曲的第二次演出,在這之間,沒有鋼琴家敢挑戰此曲。現場聆聽此曲後,先不論技巧有多複雜,其音樂表現與效果,與前輩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可相提並論;拉氏運用《帕格尼尼24小提琴隨想曲》進行24段變奏,李柏曼則運用帕格尼尼《鐘》(La campanella)進行變奏,樂曲流利、精巧、可愛,也讓人驚豔於作曲家的想像力,像是音樂魔術般令觀眾眼花撩亂,這麼完整精采的作品竟然乏人問津,也讓我們不禁感嘆,只希望能夠有鋼琴家願意再次演出此曲,讓經典得以永存。
艾爾加《謎語變奏曲》,長久以來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也因作曲家的故弄玄虛,在譜紙上隱藏了未被演出的主題,因而讓謎上加謎,使此曲更加富有戲劇性。此曲NSO 2011年艾雷克特拉(ELEKTRA)歌劇音樂會上,因莫拉克風災,加演了此曲(第九變奏),當時同樣由呂紹嘉指揮,這次完整版的演出,更讓樂迷們感到無比的榮幸。NSO與呂紹嘉老師合作的此曲,堪稱經典模範,不論此曲的名盤有多少,呂紹嘉與NSO當晚的表現十分頂尖,完美的弦樂與華麗的銅管相互抗衡,木管則光芒四射,璀璨奪目。
NSO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回歸音樂,永遠比解謎來的有意義!最著名的第九段變奏,呂紹嘉手勢不大,簡單的畫著圓圈,但音樂撼人的力量卻感染了所有觀眾,簡單卻具有完美的張力,逐漸擴張、增強,最後厚實的和聲滿足了所有渴望昇華的心靈。呂紹嘉與NSO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長久合作以來的實力與默契,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成功開創了不同於其他樂團的經典「NSO之聲」,音樂的意義,也在此找到新的方向與價值。
《謎與變奏》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06/17 19:30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