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奇蹟,揭音符理性之謎《謎與變奏》
6月
18
2014
謎與變奏(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0次瀏覽

地點 國家音樂廳

文 武文堯(興福國中學生)

一場音樂會中,排出四闕經典變奏曲,在有限時間內盡情恣意變奏,此舉在國內外樂壇較為罕見,雖說不上別出心裁,但在尚未開演之前,便已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同時讓聽眾感受到樂團曲目安排上的用心。

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一位背負著歷史責任的作曲家,站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叉口上,他義無反顧的創新使用音列技法,空前推出以12音列為變奏的大型管弦樂變奏曲(Variationen fur Orchester, Op31),也是作曲家以音列技法初試啼聲的作品。此次NSO排出台灣首演,展現了樂團對於現代音樂成熟圓融的成果。呂紹嘉總監上任後不斷安排現代音樂之曲目磨練樂團,經過一場場音樂會的累積,NSO對於現代音樂的表現實力確實驚人。聲部間的平衡、音色與力度上的拿捏,以及細微聲響之層次變化,NSO已經有了非常精準的表現。聚沙得以成塔,NSO經過這麼多現代曲目的演出,無形中也讓樂團實力大增,下半場艾爾加《謎語變奏曲》一曲便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張力!

浴火重生的鋼琴家劉孟捷,曾經罹患罕見疾病,被醫生告知來日不多,但卻憑著過人的意志力與病魔搏鬥,最終在毅力與堅持下克服了手指的障礙,成功的練好了手指,在樂壇上重新發光發熱。這場音樂會是劉孟捷與呂紹嘉的首次合作,曲目安排了拉赫曼尼諾夫膾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除了展技外更著重理性層面;高超的鋼琴技巧自不在話下,在這首作品裡,劉孟捷忠實的傳達作曲家之意念,並不浮誇或造作,相反的,理性、浪漫、變奏,劉孟捷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少了過分的渲染誇飾,卻多了份真摯的情。稍可惜的,NSO伴奏部分,凌亂而不整齊,剛開始拍點並不穩,不過樂曲進行到中段已明顯的改善了,不知是排練不足還是另有原因,這首樂曲,NSO並沒有表現出令人期待的水準,但最終還是以下半場近乎臻美的表現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美國作曲家李柏曼(Lowell Liebermann)同名新作《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2001年三月首演後,因樂曲技巧刁鑽繁複,以至於劉孟捷這次演出,其實是本曲的第二次演出,在這之間,沒有鋼琴家敢挑戰此曲。現場聆聽此曲後,先不論技巧有多複雜,其音樂表現與效果,與前輩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可相提並論;拉氏運用《帕格尼尼24小提琴隨想曲》進行24段變奏,李柏曼則運用帕格尼尼《鐘》(La campanella)進行變奏,樂曲流利、精巧、可愛,也讓人驚豔於作曲家的想像力,像是音樂魔術般令觀眾眼花撩亂,這麼完整精采的作品竟然乏人問津,也讓我們不禁感嘆,只希望能夠有鋼琴家願意再次演出此曲,讓經典得以永存。

艾爾加《謎語變奏曲》,長久以來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也因作曲家的故弄玄虛,在譜紙上隱藏了未被演出的主題,因而讓謎上加謎,使此曲更加富有戲劇性。此曲NSO 2011年艾雷克特拉(ELEKTRA)歌劇音樂會上,因莫拉克風災,加演了此曲(第九變奏),當時同樣由呂紹嘉指揮,這次完整版的演出,更讓樂迷們感到無比的榮幸。NSO與呂紹嘉老師合作的此曲,堪稱經典模範,不論此曲的名盤有多少,呂紹嘉與NSO當晚的表現十分頂尖,完美的弦樂與華麗的銅管相互抗衡,木管則光芒四射,璀璨奪目。

NSO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回歸音樂,永遠比解謎來的有意義!最著名的第九段變奏,呂紹嘉手勢不大,簡單的畫著圓圈,但音樂撼人的力量卻感染了所有觀眾,簡單卻具有完美的張力,逐漸擴張、增強,最後厚實的和聲滿足了所有渴望昇華的心靈。呂紹嘉與NSO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長久合作以來的實力與默契,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成功開創了不同於其他樂團的經典「NSO之聲」,音樂的意義,也在此找到新的方向與價值。

《謎與變奏》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06/17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