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奇蹟,揭音符理性之謎《謎與變奏》
6月
18
2014
謎與變奏(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0次瀏覽

地點 國家音樂廳

文 武文堯(興福國中學生)

一場音樂會中,排出四闕經典變奏曲,在有限時間內盡情恣意變奏,此舉在國內外樂壇較為罕見,雖說不上別出心裁,但在尚未開演之前,便已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同時讓聽眾感受到樂團曲目安排上的用心。

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一位背負著歷史責任的作曲家,站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叉口上,他義無反顧的創新使用音列技法,空前推出以12音列為變奏的大型管弦樂變奏曲(Variationen fur Orchester, Op31),也是作曲家以音列技法初試啼聲的作品。此次NSO排出台灣首演,展現了樂團對於現代音樂成熟圓融的成果。呂紹嘉總監上任後不斷安排現代音樂之曲目磨練樂團,經過一場場音樂會的累積,NSO對於現代音樂的表現實力確實驚人。聲部間的平衡、音色與力度上的拿捏,以及細微聲響之層次變化,NSO已經有了非常精準的表現。聚沙得以成塔,NSO經過這麼多現代曲目的演出,無形中也讓樂團實力大增,下半場艾爾加《謎語變奏曲》一曲便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張力!

浴火重生的鋼琴家劉孟捷,曾經罹患罕見疾病,被醫生告知來日不多,但卻憑著過人的意志力與病魔搏鬥,最終在毅力與堅持下克服了手指的障礙,成功的練好了手指,在樂壇上重新發光發熱。這場音樂會是劉孟捷與呂紹嘉的首次合作,曲目安排了拉赫曼尼諾夫膾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除了展技外更著重理性層面;高超的鋼琴技巧自不在話下,在這首作品裡,劉孟捷忠實的傳達作曲家之意念,並不浮誇或造作,相反的,理性、浪漫、變奏,劉孟捷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少了過分的渲染誇飾,卻多了份真摯的情。稍可惜的,NSO伴奏部分,凌亂而不整齊,剛開始拍點並不穩,不過樂曲進行到中段已明顯的改善了,不知是排練不足還是另有原因,這首樂曲,NSO並沒有表現出令人期待的水準,但最終還是以下半場近乎臻美的表現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美國作曲家李柏曼(Lowell Liebermann)同名新作《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2001年三月首演後,因樂曲技巧刁鑽繁複,以至於劉孟捷這次演出,其實是本曲的第二次演出,在這之間,沒有鋼琴家敢挑戰此曲。現場聆聽此曲後,先不論技巧有多複雜,其音樂表現與效果,與前輩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可相提並論;拉氏運用《帕格尼尼24小提琴隨想曲》進行24段變奏,李柏曼則運用帕格尼尼《鐘》(La campanella)進行變奏,樂曲流利、精巧、可愛,也讓人驚豔於作曲家的想像力,像是音樂魔術般令觀眾眼花撩亂,這麼完整精采的作品竟然乏人問津,也讓我們不禁感嘆,只希望能夠有鋼琴家願意再次演出此曲,讓經典得以永存。

艾爾加《謎語變奏曲》,長久以來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也因作曲家的故弄玄虛,在譜紙上隱藏了未被演出的主題,因而讓謎上加謎,使此曲更加富有戲劇性。此曲NSO 2011年艾雷克特拉(ELEKTRA)歌劇音樂會上,因莫拉克風災,加演了此曲(第九變奏),當時同樣由呂紹嘉指揮,這次完整版的演出,更讓樂迷們感到無比的榮幸。NSO與呂紹嘉老師合作的此曲,堪稱經典模範,不論此曲的名盤有多少,呂紹嘉與NSO當晚的表現十分頂尖,完美的弦樂與華麗的銅管相互抗衡,木管則光芒四射,璀璨奪目。

NSO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回歸音樂,永遠比解謎來的有意義!最著名的第九段變奏,呂紹嘉手勢不大,簡單的畫著圓圈,但音樂撼人的力量卻感染了所有觀眾,簡單卻具有完美的張力,逐漸擴張、增強,最後厚實的和聲滿足了所有渴望昇華的心靈。呂紹嘉與NSO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長久合作以來的實力與默契,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成功開創了不同於其他樂團的經典「NSO之聲」,音樂的意義,也在此找到新的方向與價值。

《謎與變奏》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06/17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