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壞與創生之際《永恆的妮雅廬》
11月
30
2015
永恆的妮雅廬(Varanuvan Mavaliw 陳逸軒 攝,冉而山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1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連日多雨的花蓮,雨勢暫歇的空檔,冉而山劇場部落巡演的第四場於夜色中上演。一位老人雙手捧著圓盤狀的鏡子,緩緩走出,折射出的光線如燈塔般繞射觀眾席。兩名孩童唱著童稚的歌謠,帶著水桶與抹布上場,持泥巴罐的女舞者,邀請觀眾們手沾泥巴,甩向鏡面,小孩趕緊用布沾水擦拭,最後結束於老人持彈弓,以意象的方式擊碎圓鏡。這幾乎組成整場演出詩意的基調,生命恆始是一場毀壞與創生之間的掙扎,就像親手為鏡中的自己,甩上汙泥,終至破滅。

雖然無法理解演出中所使用的原住民各族語言及歌謠,但故事卻是極易進入的。由賣藥人Konayat的三次到訪,串起部落今昔對比的寫照,Konayat帶著樂手與舞者,遊走於不同部落間,帶來醫治各種大病小病的藥片與膏藥,也帶來娛樂和各部落間的消息,無怪乎當他的歌聲從遠方傳來,部落的族人便趕緊攜老扶幼的圍坐在空地。本次演出搭上現場演奏的手風琴與搖鈴,一些演員個人即興的幽默,如把墨鏡戴在草帽上,以及在不同聲道間變換的經典老歌「More Than I Can Say」旋律,Tilo林恆智生動的扮演了Konayat一角,成功炒熱現場的氣氛,也加深Konayat第二與第三次到訪時,部落人口凋零的寂寥。

部落為何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冉而山劇場將外來政權的壓迫,以及關於內在心靈「我是誰?」的叩問,轉換成場上流轉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先是女孩脫下了阿美族傳統服飾,只剩一身黑色貼身衣物,伴著暴亂的音樂狂舞著。而後表演空間內的不同區塊,輪番上演著彼此矛盾且衝突的人物處境。這裡架高的平臺上跳著鋼管舞,而那裡有一名黑衣女子塗著口紅,她說「我沒有祖靈。」「我沒有部落。」

戰爭與不同政權,在體內留下的記憶,使部落的男人雖著傳統服飾,卻唱著《台湾軍の歌》和《台灣好》,黑衣女子在歌聲中,試圖學習像個人般(哪一種人?)站挺站直。部落的老人,雖被工地的敲打聲干擾,仍守著傳統祭儀,舞步卻越跳越疲累。最後所有的動作與聲響同時並行,帶領觀眾進入巨大的轟鳴,與無路可出的困局中。

當一切的死結皆浮現眼前,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心靈的繩索纏繞上肉身,瓦旦.塢瑪(Watan Wuma )周身裹著報紙走出,一名男子(Moli曾光辛)拄著拐杖,單腳拖著浮球與廢瓶罐經過,開場時持泥巴罐的女子復又現身,四處潑灑泥巴,曾出現於場中的眾人一一重返,俯身進入泥漿裡,四肢交纏翻滾,泥漿剝落報紙人身上的文明痕跡,重現人的本相。另一面圓鏡被捧出,河流又開始蜿蜒,演出開場時的意象於此再度上演,卻翻轉出不同的聯想,毀滅與創造是一體的兩面。從泥土裡死去的,將再從泥土中長出。

以上只是一名漢人觀眾所能捕捉到的吉光片羽,而我想更多的祕密則被保留給部落的祖靈與懂得族語的觀眾們享有。

《永恆的妮雅廬》

演出|冉而山劇場
時間|2015/11/20 19:00
地點|花蓮池南部落原舞者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各種不同層次的儀式中,歌與舞也在其中產生不斷的形式嬗變;這個歌與舞的可嬗變性(variability),幾乎在阿道的劇場中回過頭來解釋了儀式從日常生活到歲時祭儀的神聖性遞增,或者從具主體性的文化傳統崩解到被殖民對象的文化人類學的命題。(林育世)
12月
16
201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