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壞與創生之際《永恆的妮雅廬》
11月
30
2015
永恆的妮雅廬(Varanuvan Mavaliw 陳逸軒 攝,冉而山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3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連日多雨的花蓮,雨勢暫歇的空檔,冉而山劇場部落巡演的第四場於夜色中上演。一位老人雙手捧著圓盤狀的鏡子,緩緩走出,折射出的光線如燈塔般繞射觀眾席。兩名孩童唱著童稚的歌謠,帶著水桶與抹布上場,持泥巴罐的女舞者,邀請觀眾們手沾泥巴,甩向鏡面,小孩趕緊用布沾水擦拭,最後結束於老人持彈弓,以意象的方式擊碎圓鏡。這幾乎組成整場演出詩意的基調,生命恆始是一場毀壞與創生之間的掙扎,就像親手為鏡中的自己,甩上汙泥,終至破滅。

雖然無法理解演出中所使用的原住民各族語言及歌謠,但故事卻是極易進入的。由賣藥人Konayat的三次到訪,串起部落今昔對比的寫照,Konayat帶著樂手與舞者,遊走於不同部落間,帶來醫治各種大病小病的藥片與膏藥,也帶來娛樂和各部落間的消息,無怪乎當他的歌聲從遠方傳來,部落的族人便趕緊攜老扶幼的圍坐在空地。本次演出搭上現場演奏的手風琴與搖鈴,一些演員個人即興的幽默,如把墨鏡戴在草帽上,以及在不同聲道間變換的經典老歌「More Than I Can Say」旋律,Tilo林恆智生動的扮演了Konayat一角,成功炒熱現場的氣氛,也加深Konayat第二與第三次到訪時,部落人口凋零的寂寥。

部落為何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冉而山劇場將外來政權的壓迫,以及關於內在心靈「我是誰?」的叩問,轉換成場上流轉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先是女孩脫下了阿美族傳統服飾,只剩一身黑色貼身衣物,伴著暴亂的音樂狂舞著。而後表演空間內的不同區塊,輪番上演著彼此矛盾且衝突的人物處境。這裡架高的平臺上跳著鋼管舞,而那裡有一名黑衣女子塗著口紅,她說「我沒有祖靈。」「我沒有部落。」

戰爭與不同政權,在體內留下的記憶,使部落的男人雖著傳統服飾,卻唱著《台湾軍の歌》和《台灣好》,黑衣女子在歌聲中,試圖學習像個人般(哪一種人?)站挺站直。部落的老人,雖被工地的敲打聲干擾,仍守著傳統祭儀,舞步卻越跳越疲累。最後所有的動作與聲響同時並行,帶領觀眾進入巨大的轟鳴,與無路可出的困局中。

當一切的死結皆浮現眼前,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心靈的繩索纏繞上肉身,瓦旦.塢瑪(Watan Wuma )周身裹著報紙走出,一名男子(Moli曾光辛)拄著拐杖,單腳拖著浮球與廢瓶罐經過,開場時持泥巴罐的女子復又現身,四處潑灑泥巴,曾出現於場中的眾人一一重返,俯身進入泥漿裡,四肢交纏翻滾,泥漿剝落報紙人身上的文明痕跡,重現人的本相。另一面圓鏡被捧出,河流又開始蜿蜒,演出開場時的意象於此再度上演,卻翻轉出不同的聯想,毀滅與創造是一體的兩面。從泥土裡死去的,將再從泥土中長出。

以上只是一名漢人觀眾所能捕捉到的吉光片羽,而我想更多的祕密則被保留給部落的祖靈與懂得族語的觀眾們享有。

《永恆的妮雅廬》

演出|冉而山劇場
時間|2015/11/20 19:00
地點|花蓮池南部落原舞者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各種不同層次的儀式中,歌與舞也在其中產生不斷的形式嬗變;這個歌與舞的可嬗變性(variability),幾乎在阿道的劇場中回過頭來解釋了儀式從日常生活到歲時祭儀的神聖性遞增,或者從具主體性的文化傳統崩解到被殖民對象的文化人類學的命題。(林育世)
12月
16
2014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