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部落上演永恆的劇場《永恆的妮雅廬》
12月
16
2014
永恆的妮雅廬(冉而山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1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資深的阿美族劇場工作者阿道‧巴辣夫對原住民劇場的理念,是這齣長達三小時的製作的核心梗概。出生於1949年的阿道,在歷經了1990年代原舞者的創團舞者時期與後來差事劇團的鍾喬共事創作及演出之後,2000年於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布農部落創立了第一個自己的劇團阿桑劇團;之後阿道曾經與台東都蘭部落與當地的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合作都蘭山劇團與漠古大唉劇場等,以及後來在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後半葉回到自己出生的太巴塱部落後,阿道均不斷在他的劇作與所主持的戲劇營隊中一直不斷演練並具現他對「原住民部落劇場」的概念。

在「後原舞者」及「後差事」時期這些不斷實驗自己部落劇場概念的劇作中,阿道一直試圖呈現一個「部落/儀式/劇場」三位一體的生成物。阿道認為(原住民)劇場的原型來自儀式,而在儀式中所觸及的族人精神與靈性的生存空間,遠較可見實體的部落領域更符合部落概念的形上正當性。阿道在初次自己草創阿桑劇團時期,非常津津樂道亦師亦友的鍾喬所帶給他的「人民劇場」的概念;阿道後來在他所發展出來的各幕作品中,也可看出對「人民劇場」概念的部份繼承,揚棄傳統劇場的情節敘事性的結構,而將劇場本質寄託在場中表演者的身體與生命特質;但與左派劇場在簡樸形式上分道揚鑣的則是阿道對部落中的儀式行為近乎偏執的捕捉與重現,其範圍更從部落中悠久的人靈對話的傳統歲時祭儀到阿美族傳統部落生活的點滴,都被阿道圈點出其中的魅惑性(fascination)而放進劇作中。

長達九幕的《永恆的妮雅廬》,就是阿道這十幾年劇場創作成果的階段性集大成之作,各幕之間沒有嚴格的敘事性結構的情節聯屬,也沒有一致的人物角色,唯 一不變的角色則是「部落」,亦即阿美母語中所稱的「妮雅蘆」(niaru)。在這個真正的舞台「妮雅蘆」上,「扭啊扭Niua’ niu」、「江湖郎中I Kunayat」、「月洞」、「平地起高樓」、「世界音樂會」、「江湖郎中Ⅱ」、「小海神的新娘」、「獻禮」、「源頭」等各自獨立的段落,則負責演繹各色的儀式(ritual)與儀式性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各種不同層次的儀式中,歌與舞也在其中產生不斷的形式嬗變;這個歌與舞的可嬗變性(variability),幾乎在阿道的劇場中回過頭來解釋了儀式從日常生活到歲時祭儀的神聖性遞增,或者從具主體性的文化傳統崩解到被殖民對象的精神慰藉與精神遺產傳遞等重大的文化人類學的命題。例如在劇中,阿道注意到了「台灣好」從阿美原曲,歷經被填入日本詞,後來又被填入反共教條的中文歌詞中的語境嬗變過程,以及原本在祭儀中承載神聖性的身體,在受殖民與部落崩解的時代變遷中,淪為都市板模工、上班族甚是鋼管女郎的延伸與變形。話說回來,這些所有身體的變形,所到之處,也都無處不是儀式,無處不是劇場,也就不處不可為部落,那個阿道作一個阿美族人精神上永恆的妮雅蘆。

阿道的劇場很有趣,相較於諸如「人民劇場」或「貧窮劇場」等當代劇場的工作模式,阿道的劇場不教戲,也不訓練,甚至整齣劇作會如何走,幾乎都不用跟參與演出的演員溝通,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部落的演出者或者拿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入演出,或者在排練過程中跟著劇團這個微型部落,就能融入儀式,也能踐履劇場的概念。另外,《永恆的妮雅廬》是個可加長可拆解的集合劇場,可以因應演出的需求而有可長可短的版本安排,加上劇中的音樂所扮演的主軸地位有意外突出的效果,相信這會為本劇造成奇特的生命力,如果得到適度的資金挹注,或許可以因此意外地發展成長青的演出劇碼也未可知。

《永恆的妮雅廬》

演出|冉而山劇場
時間|2014/11/15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部落的老人,雖被工地的敲打聲干擾,仍守著傳統祭儀,舞步卻越跳越疲累。最後所有的動作與聲響同時並行,帶領觀眾進入巨大的轟鳴,與無路可出的困局中。(盧宏文)
11月
30
2015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