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部落上演永恆的劇場《永恆的妮雅廬》
12月
16
2014
永恆的妮雅廬(冉而山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4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資深的阿美族劇場工作者阿道‧巴辣夫對原住民劇場的理念,是這齣長達三小時的製作的核心梗概。出生於1949年的阿道,在歷經了1990年代原舞者的創團舞者時期與後來差事劇團的鍾喬共事創作及演出之後,2000年於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布農部落創立了第一個自己的劇團阿桑劇團;之後阿道曾經與台東都蘭部落與當地的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合作都蘭山劇團與漠古大唉劇場等,以及後來在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後半葉回到自己出生的太巴塱部落後,阿道均不斷在他的劇作與所主持的戲劇營隊中一直不斷演練並具現他對「原住民部落劇場」的概念。

在「後原舞者」及「後差事」時期這些不斷實驗自己部落劇場概念的劇作中,阿道一直試圖呈現一個「部落/儀式/劇場」三位一體的生成物。阿道認為(原住民)劇場的原型來自儀式,而在儀式中所觸及的族人精神與靈性的生存空間,遠較可見實體的部落領域更符合部落概念的形上正當性。阿道在初次自己草創阿桑劇團時期,非常津津樂道亦師亦友的鍾喬所帶給他的「人民劇場」的概念;阿道後來在他所發展出來的各幕作品中,也可看出對「人民劇場」概念的部份繼承,揚棄傳統劇場的情節敘事性的結構,而將劇場本質寄託在場中表演者的身體與生命特質;但與左派劇場在簡樸形式上分道揚鑣的則是阿道對部落中的儀式行為近乎偏執的捕捉與重現,其範圍更從部落中悠久的人靈對話的傳統歲時祭儀到阿美族傳統部落生活的點滴,都被阿道圈點出其中的魅惑性(fascination)而放進劇作中。

長達九幕的《永恆的妮雅廬》,就是阿道這十幾年劇場創作成果的階段性集大成之作,各幕之間沒有嚴格的敘事性結構的情節聯屬,也沒有一致的人物角色,唯 一不變的角色則是「部落」,亦即阿美母語中所稱的「妮雅蘆」(niaru)。在這個真正的舞台「妮雅蘆」上,「扭啊扭Niua’ niu」、「江湖郎中I Kunayat」、「月洞」、「平地起高樓」、「世界音樂會」、「江湖郎中Ⅱ」、「小海神的新娘」、「獻禮」、「源頭」等各自獨立的段落,則負責演繹各色的儀式(ritual)與儀式性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各種不同層次的儀式中,歌與舞也在其中產生不斷的形式嬗變;這個歌與舞的可嬗變性(variability),幾乎在阿道的劇場中回過頭來解釋了儀式從日常生活到歲時祭儀的神聖性遞增,或者從具主體性的文化傳統崩解到被殖民對象的精神慰藉與精神遺產傳遞等重大的文化人類學的命題。例如在劇中,阿道注意到了「台灣好」從阿美原曲,歷經被填入日本詞,後來又被填入反共教條的中文歌詞中的語境嬗變過程,以及原本在祭儀中承載神聖性的身體,在受殖民與部落崩解的時代變遷中,淪為都市板模工、上班族甚是鋼管女郎的延伸與變形。話說回來,這些所有身體的變形,所到之處,也都無處不是儀式,無處不是劇場,也就不處不可為部落,那個阿道作一個阿美族人精神上永恆的妮雅蘆。

阿道的劇場很有趣,相較於諸如「人民劇場」或「貧窮劇場」等當代劇場的工作模式,阿道的劇場不教戲,也不訓練,甚至整齣劇作會如何走,幾乎都不用跟參與演出的演員溝通,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部落的演出者或者拿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入演出,或者在排練過程中跟著劇團這個微型部落,就能融入儀式,也能踐履劇場的概念。另外,《永恆的妮雅廬》是個可加長可拆解的集合劇場,可以因應演出的需求而有可長可短的版本安排,加上劇中的音樂所扮演的主軸地位有意外突出的效果,相信這會為本劇造成奇特的生命力,如果得到適度的資金挹注,或許可以因此意外地發展成長青的演出劇碼也未可知。

《永恆的妮雅廬》

演出|冉而山劇場
時間|2014/11/15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部落的老人,雖被工地的敲打聲干擾,仍守著傳統祭儀,舞步卻越跳越疲累。最後所有的動作與聲響同時並行,帶領觀眾進入巨大的轟鳴,與無路可出的困局中。(盧宏文)
11月
30
201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