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賓德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計畫》
6月
15
2017
貝多芬計畫(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5次瀏覽
武文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學生)

布赫賓德的「貝多芬計畫」,除了完整彈奏五首鋼琴協奏曲外,還以邊指揮邊彈奏的方式演出,這樣無疑較為「復古」的形式,追溯到作曲家所在的18世紀。那時候音樂還未複雜到必須讓指揮獨立出來,而獨奏家擔任指揮,除了與樂團團員更加緊密外,也能讓樂團直接反應獨奏者的音樂思維。

當晚的音樂會最讓筆者驚訝的一點,便是布赫賓德「指揮」(領導)後的樂團表現。布赫賓德指揮動作不複雜,有時候只是很簡單的跟著音樂筆劃。能夠在彈奏完艱澀的樂段後,還能明確的指示樂團,這是「邊彈邊指」最困難的一部分,也能夠突顯布赫賓德深厚的功力。筆者認為布赫賓德的指揮,其實著重的點是與樂團的溝通,以及讓樂團彼此聆聽、配合,呈現出「室內樂」般的效果與精神。這點從獨奏鋼琴的配置就能夠看出。

一般而言「邊彈邊指」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鋼琴會以鍵盤朝觀眾、獨奏家面對樂團的方式擺置。這樣才能讓獨奏家直接面對、指揮樂團。但布赫賓德並不是以這樣的擺置演出,而是像是演出鋼琴協奏曲,琴蓋開向觀眾、獨奏家以側身對向觀眾。也就是說當獨奏者要指揮(提示)樂團時,必須轉過身才能指揮。原本筆者以為這樣安排的目的只是讓觀眾能夠欣賞獨奏家演奏時的樣貌,但透過音樂,卻發現這樣有別於傳統的方式,真正讓樂團像是合奏室內樂,緊密的跟著獨奏者,難怪布赫賓德自己說這樣演出的方式,「能夠增進與團員的交流」。

北市交在整場音樂會的表現非常值得讚賞與討論。這應歸功於布赫賓德的領導。市交的音色溫暖細膩,弦樂精緻、飽滿,而管樂也能發出少見的、如室內樂般的整體調和效果。小號特別換上了德式的轉閥小號(Rotary Valve Trumpet),雖然樂手可能還未熟悉該種樂器,導致音色未能完全的發揮出來,但已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尤其Sforzando(突強)的段落,應布赫賓德的要求而特別響亮的小號聲,有些古樂般的效果。市交團員各個戰戰兢兢,展現的水準令人眼睛一亮,原來市交可以做到,而且還能做的很好。當然市交仍然有些問題待解決,包括木管樂器的音色、音量平衡,銅管的穩定性與失誤,以及定音鼓的音準問題。以最近一場由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貝多芬交響曲領奏音樂會來看,市交在樂團音色、協調、合作的成果,是超越前者的。

能夠將北市交帶領的具有如此水準,配合著布赫賓德的樂句與音樂思考,一天內兩場的演出,體力、耐力都沒有絲毫的鬆懈。這樣的音樂會,看到了布赫賓德與市交對於音樂的敬業與態度。七十歲的布赫賓德,雖是神童出生,卻沒有憑藉著才華演奏,相反的做足了功課、踏實的自我超越,終於成就了難得的大師丰采。冷靜沉著,音樂細膩卻大氣,個性分明,這是布赫賓德演奏貝多芬最主要的特色。技巧的穩定不說,樂句的銜接、設計與音色的琢磨,這是最值得討論的。

踏瓣的運用以及精巧的觸鍵,使得大聲樂段音色飽滿卻不過於笨重,小聲段落(尤其慢版樂章)音色精美,層次分明,在講究的觸鍵中得以拋出貝多芬深邃的旋律線條。例如第五號《皇帝》的第二樂章,布赫賓德速度流暢,以較為冷靜、客觀的方式梳理出清晰的架構與樂思;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又能夠以較「浪漫」的方式表達。布赫賓德的音樂仔細、卻又有著大氣的格局。比較冷門、不討好聽眾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卻能夠在布赫賓德的彈奏下顯得很有特色,第一樂章流暢的線條,與主題間的呈示、對比都被做得很仔細。五首鋼琴協奏曲中比較浪漫、創新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布赫賓德在一開始弱音的獨奏,就展現了整首樂曲的個性與走向:那是對比強烈,卻不過度渲染的。

《貝多芬計畫》

演出|布赫賓德(R. Buchbinder)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7/6/10 15:30、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