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松柏成林,新枝成老幹《望明月》
3月
05
2013
望明月(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3次瀏覽
郭耿甫(特約評論人)

作為台灣國際藝術節所推出的首個南管音樂節目,《望明月》演前提供的演出訊息並不多,官方網站上之簡介節選如下:「南管此一古老樂種,猶如兀立山頭的松柏,傳唱古調的後起新秀則如綿綿春雨……古調傳由新人唱,讓南管這棵古木再綻新芽。」

南管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界,早不陌生,老牌的漢唐樂府、王心心南管樂坊,甚至兩三年前林文中舞團都曾經高舉南管的旗幟,然而多數作品只是將南管音樂或是南管戲曲(梨園戲)揉合了其他元素、媒材與形式。這次,長期以南管音樂與南管戲曲作為劇團主要訓練與演出素材的江之翠劇場,帶來一場「純」南管音樂會,不僅罕見、更是勇氣與挑戰,音樂會如何呈現,令人十足好奇。

話說回來,音樂廳正襟危坐聽唱南管,並不是南管文化的常態,甚至可以說是新發明,更多的場合是樂社成員自發的私密「合樂」活動,或者南管圈人之間以樂會友的「整絃排場」,或「拜館」(打館)。然而南管人一出現,規矩就特別多。在《望明月》音樂會中,老規矩被選擇性地留下:樂曲進行大致遵照南管活動中的類音樂會形式的「整絃排場」老規矩,將南管的三種樂曲形式:指、譜、曲,按照奏指、唱曲、宿譜之順序進行。然而若再以「排門頭」規矩來檢視,也就是講究樂曲的滾門(調性)銜接來看,九首樂曲卻又亂了套,說不出個道理。筆者自行天馬行空地自行尋找線索,在音樂會前夕意外地發現,所選擇的六首唱曲,除了《告拜將軍》,其餘五首居然分別被台灣南管樂界所推崇的《蔡小月南管散曲》五張專輯所選錄其中,「向蔡小月致敬」這主題也許是筆者捕風捉影,但恰巧也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詮釋版本。

南管曲唱標準雖難定論,但對基本音高音色有一致的要求,對發音、咬字,尤其是「出口」、「拖腔」到「收聲」非常講究。通常一字數節,分字頭、字腹到字尾,還分陰陽,抑揚頓挫分明之下,還要婉轉悠遠,並與樂器聲息相契。而蔡小月,便兼具了陰陽、頓挫與婉轉。蔡小月除了天份,是從難以數計的曲唱中逐漸淬煉出來的,是歲月所累積的功力,依照圈內人的用語,是長時間「泡」出來的。筆者承認「耳朵帶著蔡小月走進音樂會」,對於一個強調是由「新秀」擔綱的音樂會,並不持平。偏偏南管散曲就是最殘酷的真實,咬字音韻之外,每曲十分鐘左右唱下,音域寬廣、氣息綿長,還要演繹人物與心情,其實不待蔡小月的映照,多少時間、功夫、天份都歷歷在目,分毫在耳。

音樂會如預告中的「新秀」輪番上陣,筆者無法確切得知這些「曲腳」(歌者)資歷有多久,但以同時能夠分擔四管演奏,可知是下過一番工夫,但通盤來說,在最基本的音準、氣息與音量上,就過不了關。有些勉力要做出蒼勁與頓挫,有的音域太窄,但結果都一樣,垮了一首首的經典。唯一例外,是天賦與苦功兼備的魏美慧,兩首曲唱各自在上下半場音樂會的最後讓樂迷耳順了些;但仔細挑剔,只能說她因個人特質,頓挫鏗鏘有餘,演唱張生的《望明月》還算貼切,下半場《懶繡停針》則不見婉約與流轉。魏也許過度使用丹田之力,使得整個人隨著頓挫身體微微抖動了起來,甚至導致下半場似乎也有些力猶未逮,雖是見仁見智的個人風格,但之於看慣了入定般的南管唱奏,筆者更為欣賞不動如風。

話說曲唱只是南管音樂的一小部分,「指套」與「大譜」才是真正南管樂手功力的展現。相對於「曲腳」,江之翠的上四管「傢俬腳」(樂器手)顯然平均水平高了許多,尤其是「先生」等級的葉圭安洞簫坐鎮,讓整場音樂會明顯有了深度與重量。整場音樂會唯一可以讓人舒服閉上眼的,是南管名譜《梅花操》,明顯是四位資深的傢俬手長久合作下的成果;但遵照老規矩的開場「十音」,加入下四管的打擊樂器,卻有爆棚的壓力,雖說「十音」就是慶鬧之風,但打擊明顯蓋過上四管樂音,尤其是當中響盞與雙鐘兩位,執執有聲,讓筆者幾乎要奪門,雖說部分的原因來自長方盒般的演奏廳為歐洲室內樂的原始設計,但劇團該有更客觀的人為整體音響與呈現把關。

愛之深責之切,無論如何,還是感動於江之翠還有這麼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南管音樂的行列,但畢竟江之翠自行比喻為古松的世界級人類遺產,除了表面樂音文字,還要有深沉厚實的文化底蘊,松柏並非在春雨後驟發新芽的桃李櫻梅,針葉的寸寸分分是在經年累月中增長。期許南管有更好的展現的時空,期待新人有更多淬煉的機會,感謝兩廳院終於聽見南管的聲音,期盼更多有心、有資源的人勤照拂,讓松柏成林,新枝成老幹。

《望明月》

演出|江之翠劇場
時間|2013/03/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