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再出發,2戲兩樣情《寒月》、《鐵面情》
2月
27
2013
鐵面情(薪傳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54次瀏覽
劉美芳(2013駐站評論人)

廖瓊枝女士自被許常惠教授發掘復出後,在學界、文化界多重認可下,終結前半生的坎坷波折,苦盡甘來,獲獎連連。雖享有「台灣第一苦旦」的美譽,也常被稱揚是「台灣最會哭的女人」,卻不留戀場上的光燦丰采,以「封箱三部曲」為絢麗的舞台表演畫下句點。二十多年來最心心念念的便是歌仔戲的傳承與發揚,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舉辦的研習班、校園社團指導、學校正式學分課程,不管授課場地在台北、宜蘭還是高雄,只要敢開口要求而她也勻得出時間,幾乎都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纖細瘦小的身影奔波於道途,每每扮演著提攜學生後進的巨大推手。

成立於1991年薪傳歌仔戲劇團,是她為歌仔戲落實傳承闢建的舞台;早期成員來自劇團成立前即隨之習藝征戰展演的北市社教館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研習班學生。學員們懷抱著對歌仔戲藝術的熱情與憧憬,雖有先來後到之別,因為當時大家都還很年輕,沒有太多現實的考量與羈絆,除了選角計較戲份偶爾擦槍走火外,彼此間還能有著同甘共苦的深厚革命情誼。劇團當年以講究傳統歌仔戲最精粹的「唱腔」與「身段」為訴求,在老師不厭其煩的示範修正下,務求一招一式,唱唸做表俱在矩範之中。但終究非科班出身,文戲尚能勉強對付,武打場面就只能虛晃一招甚至是敬謝不敏了!

隨著廖女士聲譽日隆,各種邀約紛沓而來,難以周全繁瑣的演出事務,劇團便輾轉流屣於不同學生之手,倒也意外成就了各階段風格殊異的面貌。這兩年廖女士重掌劇務,劇團的走向又有了不同的思維。做為大稻埕戲苑2013年新春開年第一炮,貼演的戲碼是劇團曾在1995年推出的第一齣宮廷大戲《寒月》與2000年首演的《鐵面情》,這兩齣戲分別在去年保安宮民俗藝術節及臺北市歌仔戲觀摩匯演,以外台戲的形式試過水溫。再次推演舊作,且是售票場次,可見團隊對演出號召力的信心。

本檔演出召集了曾受教於廖女士的各路英雄豪傑:文化部文資局培育的兩屆藝生是當然的主力,還有薪傳的老班底、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系不同屆別的畢業生。演員來源紛雜,年齡跨度不小,藝術品第的落差也頗巨大,表演上便只能各擅其場。《寒月》的演出卡司與去歲保安宮已頗有出入,演員的狀態與彼此間的默契還有待惕勵琢磨;裝扮風格太過多元,欠缺整體的和諧感。《鐵面情》幾乎是戲曲學院歌仔戲系的系友專場,演員同質性較高,全劇的結構安排、表演張力明顯優於前者。然而功夫精純雖是美事,過多技巧的炫才賣弄,只能博得一時的喝彩,終無益於全劇的藝術展現。

兩齣戲的主要女性角色皆由剛完成三年習藝計畫的藝生張孟逸擔綱,帶藝從師的孟逸嗓音身形條件俱佳,文武戲都能拿得出手,行腔轉韻也能在藝師的技巧引領下發展本色。《鐵面情》第四場責夫時的【七字調】結句:「枉我為你費心神」,前四字完全展現標準廖派轉腔特色,令人驚豔;後三字吐屬又能保有自我風格,深具大將之風,足堪重任。期待其終能出於藍而更勝之,漸次跳脫藝師鮮明的苦旦形象,建構一己獨到的表演意趣。

《寒月》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3/02/23 19:30、2013/02/24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