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分離,清冷殷墟《殷商王.后》
3月
27
2012
殷商王。后(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1次瀏覽
林雅嵐

為了不讓殷商離台灣的觀眾太遙遠,漢唐樂府此次特別邀請合作多年的葉錦添設計舞台美術與整體造型,亦請來中央戲劇學院的舞台美術系教授胡耀輝設計燈光,另外,還有多媒體設計黃俊榮以動畫提供場景、串聯故事。服裝造型上最出色的是婦好與大祭司的造型,婦好的衣冠,以白底華紋帶出強烈的視覺印象,大祭司則以一襲軟白綢增添動靜之間的神祕感。舞台與燈光設計在此劇中選擇讓出廣闊的空間留待表演者發揮。而多媒體動畫部份,則充滿了細節,例如華麗的宮殿,戰爭場面有遠近變化的處理等等,也許與考據不符卻無不仔細模擬。演出以動畫的方式讓碎裂、傾倒的文物,如時空倒流般慢慢地回復、還原,揭開演出的序幕。

因有甲骨文記載占卜時的內容,婦好與武丁的故事才能被拼湊出來。演出中,大祭司扮演要角,時以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用聲、曲、舞詮釋詩歌,並與音樂組成演出的架構,推展劇情。主要的表演元素則包含了樂與舞。樂,多從南管及梨園戲(南管戲)音樂取材。南管古樂一向以沉穩內斂為其特色,以南管系統音樂伴演的梨園戲為了劇情起伏,雖然較南管樂曲活潑,但也以文戲為主(梨園戲無武戲)。梨園戲樂器統帥之一的壓腳鼓,別於大鼓的氣勢,而是隨著鼓面緊、弛變化,製造如同旋律一般的效果。舞(泛指肢體動作)除了梨園舞蹈,還採用了與梨園舞蹈的速度、質地上差異極大的武術動作。以這些豐富的元素演出,理當精采,可惜聽覺與視覺上似乎各走各的路,使得樂與舞分離,缺乏連結。

南管樂曲在全劇展現曲風與速度上中庸的特性,難以支撐視覺上的劇情發展。例如此劇比重極大的武打場面,動作上以較具速度感的武術表現,增加了全劇在動作上的豐富性,但南管依舊優雅、輕快、緩緩前行,即使加入富旋律性的壓腳鼓與零落的太鼓聲助陣,聲勢上仍顯不足。此外,樂與舞的詮釋差距也是造成視覺與聽覺分離的主因,例如資深舞者的梨園動作細膩、精確,但過多分解、停頓的設計所造成的停滯感,在生動、富有情感的歌聲及樂曲中,便出現了詮釋上的距離。

綜觀全劇,雖然演出有精緻的場景、造型、燈光等視覺設計助陣,但樂與舞的不一致,導致許多設計留下鑿痕,演出張力難以凝聚,因此在視覺與聽覺不斷地分家之下,大祭司的聲與影成了最終鮮明的印象。

《殷商王.后》

演出|漢唐樂府
時間|2012/03/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