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壯闊山河《彈指.飛揚─澳門樂團台灣巡演》
7月
31
2014
呂嘉與澳門樂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1次瀏覽
武文堯(高中生)

亞洲交響樂團在世界樂壇的地位日漸重要,也逐漸受到各界關注。除了上次訪台之北京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外,澳門交響樂團的首次訪台音樂會,也是各界矚目的焦點之一。原以為音樂廳座位必將座無虛席,但當筆者看到冷清清的音樂廳時,心中不由萬分無奈,每每歐美樂團來台,音樂廳少說也有五成滿,但澳門樂團訪台,座位大概只有三成滿,然而演出實力卻完全不輸歐美樂團,台灣觀眾真的不應崇洋。

澳門樂團首度訪台,曲目安排十分有誠意,上半場邀來世界級琵琶天后章紅豔演出中國名曲《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下半場排出布魯克納A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綜觀此次演出成果,首先不得不承認,呂嘉擅長後浪漫派音樂甚過貝多芬,呂嘉指揮的貝多芬照本宣科、較無特色,但布魯克納卻是當今一流。此次演出的布魯克納,誠如呂嘉謝幕時所言:「我們演的完美無缺」,沒錯,呂嘉與澳門樂團的布魯克納真的是完美無缺,令人印象深刻,繞樑不絕。第二,中國的交響樂團演出中國作曲家作品,真的是無與倫比,但可惜的是,這些經典作品市面上的錄音少之又少,而且這些作品普遍上無法走出國際,讓全球愛樂者聽到。就像上半場由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合作完成之《草原小姊妹》琵琶協奏曲,知名度遠低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黃河》鋼琴協奏曲,但此曲真的是中國名曲中的箇中之最。因此,中國樂團的責任及使命應該將這些不同於西方交響觀點、美學的作品向世界發聲。

呂嘉同時身兼北京國家大劇院樂團及澳門樂團的音樂總監,但就演出成果來看,呂嘉與澳門樂團的「化學作用」似乎較強,也讓澳門樂團不斷進步。尚未開演,樂團團員已全部進入舞臺調音、練習。《草原小姊妹》琵琶協奏曲徹底融合了東西方的音樂素描,既有寫實的暴風雨描寫,亦有中國之含蓄意象,章紅豔的演奏賦予樂曲生動的生命。內蒙古草原的壯闊無疆與放羊小姊妹的天真無邪,章紅艷的演奏精準、超技,一把琵琶呈現出一個生命,也展現了琵琶深邃力度的特色,同樣的,這樣精彩絕倫的作品若能讓世界聽到,相信之後柏林愛樂的樂季裡可能會多了一點東方色彩。雖然澳門樂團裡的外籍團員人數甚多,但對於中國樂曲,仍然高度投入並感動於其中,令聽者動容。只能說,聽澳門樂團演奏中國樂曲,就是一種享受,那是聽覺上的純粹,但同時音樂具有畫面性,讓聽者坐在音樂廳裡卻身歷其境,像是最後一段〈千萬朵紅遍地開〉就是一例,整個樂團齊鳴,法國號聲音飽滿,音樂逐漸堆疊,像是俯瞰大地般,由高向低看,這種生動的音樂感觸,在這首《草原小姊妹》中表露無遺。此曲無疑是澳門樂團的招牌。

傑利畢達克的精雕細琢、卡拉揚的完美平衡、提特納(George Tintner)的自然情韻、約夫母的經典莊嚴,每位指揮對於布魯克納都擁有各自的觀點,但歸納總結,每位指揮家在布魯克納作品中,並不會刻意凸顯宗教的偉大,呂嘉的詮釋也相同,講求宗教觀的博愛情操,融入最真摯的情感,也因此讓布魯克納既樸實,又萬分偉大。

下半場的重頭戲—布魯克納第六,澳門樂團的演出真的令人大開眼界。此闕交響曲為布魯克納大調交響曲系列之一,裡面同樣具有最典型的布魯克納風格,甚至有樂評家將此首交響曲冠名為〈哲學〉,但呂嘉所詮釋的布魯克納並不是深奧艱澀、華美崇高的神性交響,而是將樂曲人性化,讓布魯克納歌唱,而不是聖詠,此詮釋讓布魯克納更加著重人性的光輝,但同時仍然保有高貴的情操。

第二樂章便是最「人性」的例子。第二主題呂嘉特別強調小提琴的旋律線條,將整個旋律拉的非常非常寬(厚)、非常仔細,一氣呵成,這點也是呂嘉與澳門樂團布魯克納第六的主要特色。此樂章詮釋可參照蕭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版本,呂嘉第二樂章小心營造的張力比蕭提還要來的細膩,音樂分量與厚度以及低音的渾厚持續,都讓呂嘉與澳門樂團的演出更甚蕭提版本。

至於慕提與柏林愛樂的版本,更加「人性化」,但如此使得布魯克納色彩不夠濃烈,同樣第二樂章在重心與結構上較弱,音樂也較淺;而呂嘉的演出,雖是人性,但音樂仍然濃烈且完整。第二樂章結尾尤其明顯,不論蕭提或是慕提(甚至傑利畢達克),都簡而有力的在弱音中結束,但呂嘉特別將結尾拉長,製造像是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結尾的那種不捨與留戀,意境深遠直到樂音慢慢消失,這點不同之處,更讓筆者覺得值得玩味,呂嘉讓音符增值的處裡效果相當的好,也讓此交響曲更顯深度。呂嘉指揮最引人入勝的,在於用最簡單的指揮手勢,營造出最感人的音樂張力。

呂嘉布魯克納飽滿緊實的程度,在第三樂章仍可看出,第二主題(第五號交響曲主題的引用)偏慢的速度,少了輕快的氛圍,但多的是謹慎的態度。第四樂章呂嘉與澳門樂團完全水乳交融,默契之好令人訝異。他們呈現出來的音樂,非常仔細,精緻度極高,樂團明亮的音色散發迷人色彩,音樂質感細緻,團員能力頂尖,在此呂嘉與澳門樂團告訴我們,人性的布魯克納也可以很仔細、飽滿,謹慎的態度便是音樂的哲學,澳門交響樂團的演出完全無懈可擊,甚至勝過許多名家版本

,澳門樂團絕對是現今樂壇一流的超級樂團。

《彈指.飛揚─澳門樂團台灣巡演》

演出|呂嘉與澳門樂團
時間|2014/07/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