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思維的肢體舞動《I/II/III/IIII》
4月
17
2018
I/II/III/IIII(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5次瀏覽
周碧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

生活與科技緊密的世代,藝術世界最大的改變是科技與藝術這兩個看似平行的科目作連結,突破常規與形式的創作讓人為之驚豔。擁有建築背景的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編舞中心共同創作《I/II/III/IIII》,在劇場設置大型裝置藝術融合舞蹈藝術,如何「連結」來刺激感官想像,顛覆你我思維。

舞作一開始在黑暗的舞台,播放具有哀傷氣息的音樂,空氣頓時凝結,微亮燈光聚焦於被機械裝置作品懸吊無空中的女舞者,在無重力空間裡漂浮,以四肢向外探索展開身體無限的可能,當雙腳輕輕滑過地面、快速地轉圈等動作,猶如天鵝優雅地在水面滑行,這正是芭蕾舞者需要經歷多年的練習才能呈現的輕盈舞姿;以空間與肢體的運用來看,舞者像是任由機械操控的傀儡,在空中跪臥、旋轉、拖行、倒立,感官的刺激使生理產生奇妙的反應,塑造一種既浪漫又驚悚的美感,陷入自我思辨的狀態,肢體呈現的是舞者?傀儡?或只是肢體與機械裝置連結的所有可能性;臨場真實的感受就如導演蔡柏璋說「像克里斯這樣的藝術家,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原來劇場也可以這樣做、舞蹈也可以這樣做,勇敢走進一個不一樣的劇場型式。」我相信經不斷地實驗創作,突破既有的框架,營造新藝術風格是非常值得且有趣的歷程。

整場舞蹈作品以一套組合動作,由獨舞開始,依序雙人舞、三人舞至四人舞,仔細觀看舞者肢體與空間的關係中發現四位舞者的身型皆不相同,每增加一人即是在考驗舞者之間的默契、感受彼此的關係,引人聯想與芭蕾經典舞劇「天鵝湖」之四小天鵝相似,四位舞者牽手完成整齊劃一的動作,只要其中一人稍有動作失誤,過重的步伐、快速的推動等等原因,而使其他人受到牽連,這些因素是機械無法控制去避免的。一旦失去平衡的晃動,相信舞者心中是會感到驚慌的,只能冷靜在動作中重新找到平衡,盡可能保持動作的一致,讓觀者誤以為是作品其中的橋段。這麼說可能有些慘忍,就是要運用人不同於機械的真實感,才能呈現恐怖或驚悚之美,讓觀者有著巨大的視覺衝擊。

《I/II/III/IIII》是一齣引領觀者進入自我對話、自我思辨的作品。觀賞後不斷地在自己內心裡反覆思索,思辨人活著是為了證實自我存在的價值,抑或建立與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每增加一人就像是在天秤上增加一個不穩定因素,必須從失衡中尋找平衡。在探索中迷失或失去重心的時候,像個受人操控的傀儡,過著漫無目的生活;舞者在空中倒立的動作就像是倒著看世界,意味著轉換不同的思維及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I/II/III/IIII》雖以極簡的舞台與肢體組合,卻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感受,非常私密的存在你我的心中,相信不論何時,再重新觀賞這首舞作,必有另一番新的感受與體驗。

《I/II/III/IIII》

演出| 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阿姆斯特丹國際編舞中心
時間|2018/04/07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瓦東克以唯美卻又殘酷的創作手法,讓我們一面沈浸於舞台飽含的寧靜優雅中,另一方面卻質問美與人性、美與道德間之關係。優雅的演出姿態卻給了我們審美上追求秩序、一致化所隱含的殘酷性一記棒喝。(徐瑋瑩)
4月
16
2018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