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思維的肢體舞動《I/II/III/IIII》
4月
17
2018
I/II/III/IIII(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6次瀏覽
周碧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

生活與科技緊密的世代,藝術世界最大的改變是科技與藝術這兩個看似平行的科目作連結,突破常規與形式的創作讓人為之驚豔。擁有建築背景的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編舞中心共同創作《I/II/III/IIII》,在劇場設置大型裝置藝術融合舞蹈藝術,如何「連結」來刺激感官想像,顛覆你我思維。

舞作一開始在黑暗的舞台,播放具有哀傷氣息的音樂,空氣頓時凝結,微亮燈光聚焦於被機械裝置作品懸吊無空中的女舞者,在無重力空間裡漂浮,以四肢向外探索展開身體無限的可能,當雙腳輕輕滑過地面、快速地轉圈等動作,猶如天鵝優雅地在水面滑行,這正是芭蕾舞者需要經歷多年的練習才能呈現的輕盈舞姿;以空間與肢體的運用來看,舞者像是任由機械操控的傀儡,在空中跪臥、旋轉、拖行、倒立,感官的刺激使生理產生奇妙的反應,塑造一種既浪漫又驚悚的美感,陷入自我思辨的狀態,肢體呈現的是舞者?傀儡?或只是肢體與機械裝置連結的所有可能性;臨場真實的感受就如導演蔡柏璋說「像克里斯這樣的藝術家,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原來劇場也可以這樣做、舞蹈也可以這樣做,勇敢走進一個不一樣的劇場型式。」我相信經不斷地實驗創作,突破既有的框架,營造新藝術風格是非常值得且有趣的歷程。

整場舞蹈作品以一套組合動作,由獨舞開始,依序雙人舞、三人舞至四人舞,仔細觀看舞者肢體與空間的關係中發現四位舞者的身型皆不相同,每增加一人即是在考驗舞者之間的默契、感受彼此的關係,引人聯想與芭蕾經典舞劇「天鵝湖」之四小天鵝相似,四位舞者牽手完成整齊劃一的動作,只要其中一人稍有動作失誤,過重的步伐、快速的推動等等原因,而使其他人受到牽連,這些因素是機械無法控制去避免的。一旦失去平衡的晃動,相信舞者心中是會感到驚慌的,只能冷靜在動作中重新找到平衡,盡可能保持動作的一致,讓觀者誤以為是作品其中的橋段。這麼說可能有些慘忍,就是要運用人不同於機械的真實感,才能呈現恐怖或驚悚之美,讓觀者有著巨大的視覺衝擊。

《I/II/III/IIII》是一齣引領觀者進入自我對話、自我思辨的作品。觀賞後不斷地在自己內心裡反覆思索,思辨人活著是為了證實自我存在的價值,抑或建立與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每增加一人就像是在天秤上增加一個不穩定因素,必須從失衡中尋找平衡。在探索中迷失或失去重心的時候,像個受人操控的傀儡,過著漫無目的生活;舞者在空中倒立的動作就像是倒著看世界,意味著轉換不同的思維及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I/II/III/IIII》雖以極簡的舞台與肢體組合,卻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感受,非常私密的存在你我的心中,相信不論何時,再重新觀賞這首舞作,必有另一番新的感受與體驗。

《I/II/III/IIII》

演出| 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阿姆斯特丹國際編舞中心
時間|2018/04/07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瓦東克以唯美卻又殘酷的創作手法,讓我們一面沈浸於舞台飽含的寧靜優雅中,另一方面卻質問美與人性、美與道德間之關係。優雅的演出姿態卻給了我們審美上追求秩序、一致化所隱含的殘酷性一記棒喝。(徐瑋瑩)
4月
16
2018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