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掌中俠客夢——臺北木偶劇團《白雲寺》
8月
09
2022
白雲寺(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2次瀏覽

游富凱


從布袋戲的發展脈絡來看,「劍俠戲」延續「古冊戲」(如改編章回小說之「歷史戲」、「公案戲」)的脈絡演變,其題材內容多以有朝代的古裝武俠故事為主。【1 】在正邪兩派的爭鬥中,身懷絕技的俠義之士,沿途仗義行俠、懲奸除惡,以一身絕技平世間之不平。劍俠戲若要吸引人,打鬥場面一定要精彩,於是飛劍對決、劍仙鬥法、拳技互搏、兵器對打應有盡有,各種武功招式、神功法寶盡出,令人目不暇給;若再加上英雄烈女之兒女情長,「俠」與「情」的結合,更成就了劍俠戲的魅力所在。

戰後布袋戲進入內台戲院,在商業票房和演出檔期的壓力下,大量的演出需求,使得劍俠戲不斷添加情節內容、創新角色人物,滋長出破解機關、匯聚英雄俠客、尋找寶物、平定反王等「任務型」情節模式;而這些多樣人物與旁支情節的開展,除了能應付演出需求,更讓主演和講戲先生得以依恃長才,揮灑創意並自由發揮。此次,由臺北木偶劇團推出的《白雲寺》,即是出於早期劍俠戲劇目《女巡按》。


白雲寺(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讓《女巡按》回歸朱素貞

《白雲寺》故事講述:禮部尚書朱文禮之女朱素真,失手打死錢文化之子,然嘉靖皇帝賞識她能文能武之才學,不但不加責怪,甚至封其為女巡按,命其前往調查西川王謀反一事。朱素真與侍女王金英來到西安境內,江湖三十六俠之中的王吉和朱血虎亦收到通知,前來相助。途中遭遇種種情事,引得朱素貞與王吉,兩方人馬不約而同前往白雲寺查訪。雙方相遇後,發現住持志清禪師不但誘拐少女,更欲協助西川王謀反。經過一番廝殺,志清禪師火燒白雲寺,逃之夭夭。朱素貞等人雖及時逃出,但經此一役,決定招兵買馬,匯聚三十六俠,一同對抗西川王。

在劍俠戲《女巡按》的演出脈絡中,過往的演出重點,多是以三十六俠之首陳三寶,帶領群俠大破七寶樓的內容為主,各團所偏重之人物、情節,又或依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2】此次演出的《白雲寺》,在原本的人物情節架構上,衍伸出「白雲寺」的情節。全劇採用雙線敘事,編導刻意在劇中加重朱素貞之戲份比重,讓《女巡按》回歸女巡按。


聲音細膩,空間運用的多樣性

《白雲寺》的主演吳聲杰,在劇中一人分飾十數名角色,與另一名前場演師搭配操偶,走位調度十分流暢。其中一段,當王吉、朱血虎和王金英三人,逼問小和尚實情時,四人在你來我往之中,不同角色個性、不同處境依然分明可辨,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聲音表情模擬相當細膩,令人印象深刻。

由於傳統彩樓的表演空間有限,欲營造出武俠世界,能否善用現有空間成為關鍵。以《白雲寺》為例,為求展現神出鬼沒的輕功絕技,飛毛腿王吉登場時,以跑步動作模擬快速飛奔,而萬里腿朱血虎,則採旋轉方式快速移動,兩人不時透過攀爬、跳窗的動作,展現輕盈、靈活的視覺效果,在狹小的空間裡創造出不同場域的多樣性與流動性。


白雲寺(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在武打方面,演師亦能針對眾人所用兵器不同,讓戲偶有不同的動作招式,如朱素真使用雙劍,則多採逼近對手,以前後移動方式攻擊;志清禪師因使用雲帚,則出現主動拉開距離的旋轉動作,藉以凸顯不同武器之特色。然而,在整體的打鬥設計上,仍稍嫌單調,較難突出「技」(角色絕技/主演技藝)的展現,或許可用快慢速度之落差,或是在對打時增加角色反應細節與操偶之技術難度,可豐富其對打內容與變化。

全劇的高潮出現在朱素貞等人受困密道中,並連續破解機關的橋段。編導在劇中設下三個關卡,並以最簡易的道具(桌、椅)示意呈現,如快速移動的障礙物、由兩側向中間靠攏的夾板,以及會堵住通道的障礙物。在破解關卡的過程中,有時須靠群俠的個人絕技,有時得仰賴朱素貞的聰明智慧,藉由破解機關,亦能凸顯每個角色在劇中之獨特性與重要性。


完整的後場編制

臺北木偶劇團是目前少數擁有完整傳統後場的布袋戲團,其後場實力有目共睹。《白雲寺》加入多段北管演唱,用於延續情境或結合情節敘事;如嘉靖皇帝封朱素貞為女巡按,賦予使命時演唱「緊中慢」,直至角色下場,音樂仍作為襯底樂延續,讓觀眾產生跟著角色準備展開一場冒險的期待心理。又如朱素貞出發前往西川,騎馬飛奔的場景,搭配演唱「緊中慢」,或是志清禪師上場時所唱「梆子腔」,皆有助於塑造角色形象,烘托出該有之氣勢與氛圍。


白雲寺(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男性角色皆由主演吳聲杰演唱,能將口白、操偶和唱曲合一之能力,在目前中生代演師當中,實屬難得。此外,為掌握敘事節奏,劇中大量使用串仔,以音樂推動情節敘事和渲染氛圍,部分段落如探訪白雲寺時,僅以連續鼓點製造緊張的氛圍;又如志清禪師安置火炮時,為營造不斷升高的緊張氣氛,搭配鑼鼓「節節高」和「緊風入松」的旋律。這些設計使得整體敘事流暢,即使演出長達兩小時無中場休息,亦不覺得冗長。

布袋戲的「劍俠戲」是屬於時代的產物,從當天僅有十多位觀眾的現實處境來看,若欲藉由搬演劍俠戲,來懷念、遙想布袋戲曾經的風光,更像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與情懷。從現今眼光來看,能否透過早期的劇目磨練表演技藝,能否把握劍俠戲精髓的前提下,帶領觀眾走入五彩幻化的奇俠世界,述說屬於當代布袋戲的俠客夢,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從這一方面來說,臺北木偶劇團的《白雲寺》做到了。


註釋:

1、 相對於金光戲的無明顯朝代,劍俠戲多以宋、明、清三朝為故事背景。

2、 如臺北木偶劇團於2018年演出的《陳三寶》,便是以陳三寶的人物線展開。又如錦龍園的《三十六俠義大破西川七寶樓 親情孝義傳》,或是「美玉泉」演出的《女巡按》,重點放在朱素貞失手打死錢金龍的情節,以及王吉與「五虎將」之對打。詳見「布袋戲主題網」:https://glovepuppetry.ncfta.gov.tw/home/zh-tw/digital/21100。見「美玉泉」演出錄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8H9ESwebc&t=2043s。瀏覽日期:111年7月30日。

《白雲寺》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22/07/16 14:00
地點|大稻埕戲苑8樓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