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香之味的女性召喚《香纏》
1月
19
2022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2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隨著以倒序形式進行的開演提醒廣播響起,搭配樂曲改編後貫穿全劇的南管曲牌【直入花園】,觀眾隨著帶有儀式性的音樂引領,走入以紅布與長凳組成的舞台,看著上頭演出一場時空跳接拼貼而成,一個女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夢境。

《香纏》是以王香禪此一兼具多種角色身分的女人為主角,透過劇中分場名〈留仙〉、〈黛卿〉、〈香織〉、〈夫人〉、〈香禪〉,標示出此人物在不同時期的身分與生命情境,且在這些看似塊狀的場次分配中,卻以人物的情感、纏花的意象及【直入花園】魔幻的曲調「嗹啊溜來嘮,溜嗹來嘮」,讓劇作環繞在王香禪身上,形成場次之間似斷非斷的效果。


探尋並統整名字與身分的多重性

王香禪的多個名字皆是由他人所命名,不僅帶出多重身分意義以及不由自主的命運,因此想透過取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這樣的內容與阮劇團過去的創作背景,對於慣於聯想者,或許會認為《香纏》是為「尋找台灣主體性」而作。

若是從阮劇團過去的作品來說,確實不管是在內容上或是在語言上,都強烈地想要表達「台灣」的存在。《香纏》雖然是以台灣藝旦為主角,但是作品中的歷史感被淡化────大約只能從演唱京劇《三娘教子》一段二黃原版,民眾期盼在滿州國找到新出路的心聲等細節,看到歷史的殘片外,其餘只留下一個女人在不同階段中對自我存在探問。因此與其將王香禪視為台灣之隱喻,倒不如單純地將此劇看成一個女子的自我探索,要來得貼切。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編劇周玉軒是以「出入層層魂夢」為構想,跟隨劇中女子一起探索生命,此點從全劇以【直入花園】為音樂基調亦可得見;導演兆欣則是希望透過陳昭薇的演出,呈現劇中女子遊走在不同場域的多種切面,藉此重新梳理這些生命經驗的感受。

兩種想法,在此劇中毫不衝突。在陳昭薇的詮釋下,角色在社交場合中展現其強韌的一面,但在面對自我時,則流露出退縮與茫然的軟弱感,使王香禪在不同時空中的心理狀態在劇末完整統合。也因此,劇中以書法題字標示分場名時,除了前五場的題字外、劇終則另題上「王香禪」三字,配合台詞的「香禪,我是王香禪」,藉以表示人物的自我確立,同時接納各種面向的過去,並逐漸從這場探索的夢境中甦醒。


當現代劇團走入戲曲製作

《香纏》除了有意讓觀眾入冥以窺探王香禪的生命片段外,也善用戲曲舞台的虛擬程式來呈現。如主空間視覺的紅布幔與長凳,形構出的空間略帶有儀式性的神祕感,同時也可透過對長凳的調度與布幔的延展,作出不同的空間象徵。此外,還有與人物相關的「氣味」。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在戲曲舞台上,鮮少有「氣味」的存在,較常見的大抵是透過掩鼻表現臭味,極少數曾出現在空間中噴灑香水作為嗅覺劇場的噱頭。而在《香纏》中,所有的氣味僅在台詞中出現,香粉味、檀香味、魚腥味,或是無香的纏花,以及想要「有香味的名字」,這些都是王香禪內心狀態的投射,交互襯托出其複雜的心理反應。此種「氣味」的運用,儘管無形無味卻讓氣味象徵性地活用在演出中,也同時點出另一種想像────在幽冥的世界中,我們還能夠擁有感官感知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阮劇團作為現代劇團,在過去亦曾偕同傳統戲曲表演團體舉辦活動,近年來則基於這些合作經驗,試圖打破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的藩籬,產出各種跨界劇作,不僅展現出阮劇團的企圖心,更讓團員的演出能夠觸及到其他場域。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而萌芽自阮劇團第七屆「劇本農場」的《香纏》,演出本質是傳統戲曲,製作團隊則是傳統與現代各半,無論是演員肢體展演或是音樂及空間的運用上,都相當協調地發揮各自的效用,使這個作品在具備實驗與新創的同時,又可保留戲曲的演出韻味。此點對於演出風格一向強烈的阮劇團來說,是截然不同的嘗試,且這個嘗試的成果是讓人讚嘆的,也讓人期待阮劇團日後推出的戲曲作品。

《香纏》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21/12/1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