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香之味的女性召喚《香纏》
1月
19
2022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5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隨著以倒序形式進行的開演提醒廣播響起,搭配樂曲改編後貫穿全劇的南管曲牌【直入花園】,觀眾隨著帶有儀式性的音樂引領,走入以紅布與長凳組成的舞台,看著上頭演出一場時空跳接拼貼而成,一個女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夢境。

《香纏》是以王香禪此一兼具多種角色身分的女人為主角,透過劇中分場名〈留仙〉、〈黛卿〉、〈香織〉、〈夫人〉、〈香禪〉,標示出此人物在不同時期的身分與生命情境,且在這些看似塊狀的場次分配中,卻以人物的情感、纏花的意象及【直入花園】魔幻的曲調「嗹啊溜來嘮,溜嗹來嘮」,讓劇作環繞在王香禪身上,形成場次之間似斷非斷的效果。


探尋並統整名字與身分的多重性

王香禪的多個名字皆是由他人所命名,不僅帶出多重身分意義以及不由自主的命運,因此想透過取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這樣的內容與阮劇團過去的創作背景,對於慣於聯想者,或許會認為《香纏》是為「尋找台灣主體性」而作。

若是從阮劇團過去的作品來說,確實不管是在內容上或是在語言上,都強烈地想要表達「台灣」的存在。《香纏》雖然是以台灣藝旦為主角,但是作品中的歷史感被淡化────大約只能從演唱京劇《三娘教子》一段二黃原版,民眾期盼在滿州國找到新出路的心聲等細節,看到歷史的殘片外,其餘只留下一個女人在不同階段中對自我存在探問。因此與其將王香禪視為台灣之隱喻,倒不如單純地將此劇看成一個女子的自我探索,要來得貼切。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編劇周玉軒是以「出入層層魂夢」為構想,跟隨劇中女子一起探索生命,此點從全劇以【直入花園】為音樂基調亦可得見;導演兆欣則是希望透過陳昭薇的演出,呈現劇中女子遊走在不同場域的多種切面,藉此重新梳理這些生命經驗的感受。

兩種想法,在此劇中毫不衝突。在陳昭薇的詮釋下,角色在社交場合中展現其強韌的一面,但在面對自我時,則流露出退縮與茫然的軟弱感,使王香禪在不同時空中的心理狀態在劇末完整統合。也因此,劇中以書法題字標示分場名時,除了前五場的題字外、劇終則另題上「王香禪」三字,配合台詞的「香禪,我是王香禪」,藉以表示人物的自我確立,同時接納各種面向的過去,並逐漸從這場探索的夢境中甦醒。


當現代劇團走入戲曲製作

《香纏》除了有意讓觀眾入冥以窺探王香禪的生命片段外,也善用戲曲舞台的虛擬程式來呈現。如主空間視覺的紅布幔與長凳,形構出的空間略帶有儀式性的神祕感,同時也可透過對長凳的調度與布幔的延展,作出不同的空間象徵。此外,還有與人物相關的「氣味」。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在戲曲舞台上,鮮少有「氣味」的存在,較常見的大抵是透過掩鼻表現臭味,極少數曾出現在空間中噴灑香水作為嗅覺劇場的噱頭。而在《香纏》中,所有的氣味僅在台詞中出現,香粉味、檀香味、魚腥味,或是無香的纏花,以及想要「有香味的名字」,這些都是王香禪內心狀態的投射,交互襯托出其複雜的心理反應。此種「氣味」的運用,儘管無形無味卻讓氣味象徵性地活用在演出中,也同時點出另一種想像────在幽冥的世界中,我們還能夠擁有感官感知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阮劇團作為現代劇團,在過去亦曾偕同傳統戲曲表演團體舉辦活動,近年來則基於這些合作經驗,試圖打破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的藩籬,產出各種跨界劇作,不僅展現出阮劇團的企圖心,更讓團員的演出能夠觸及到其他場域。


  香纏(阮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而萌芽自阮劇團第七屆「劇本農場」的《香纏》,演出本質是傳統戲曲,製作團隊則是傳統與現代各半,無論是演員肢體展演或是音樂及空間的運用上,都相當協調地發揮各自的效用,使這個作品在具備實驗與新創的同時,又可保留戲曲的演出韻味。此點對於演出風格一向強烈的阮劇團來說,是截然不同的嘗試,且這個嘗試的成果是讓人讚嘆的,也讓人期待阮劇團日後推出的戲曲作品。

《香纏》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21/12/1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3月
18
2023
寫意性是戲曲重要的美學命題。曾永義認為寫意性是戲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無可取代的美學價值。身段是戲曲最基本的美學命題,透過戲曲演員的身段表現,就能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緒、變化場景與氛圍。
3月
17
2023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3月
11
2023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3月
09
2023
行當制作為戲曲美學之一,強調表演技術與類型化角色的連結性。戲曲觀眾依賴聲腔和程式化表演認可角色。換句話說,觀演關係因「技藝」而串連。本劇巧妙利用此框架,透過跨行當扮演的不精準缺陷製造疏離,打斷觀眾審美,反向增強喜感。有效穿透文化、政治、社會、語言隔閡,藉著歡笑從劇場延伸至觀眾心智,並打開思索的平行宇宙。
2月
18
2023
布袋戲,一直在適應現代劇場,特別是「空間」——怎麼克服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讓相對小的戲偶被看見?如何讓操偶師在舞台上移動是有意義的?我認為,首演於2017年的《天堂客棧》除用音樂劇揭示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的才華,同時是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空間的範本,用最低成本成為「全能空間改造王」。
2月
15
2023
回歸歌仔戲重視的戲肉戲骨論,全劇戲肉落在殺子碎屍一折,這段過去不見容的敘事,放在當代依然衝擊,其他枝節則是強化戲感的戲骨。但對我來說,徐氏殺子的理由和掙扎過程,遠比殺戮本身重要。
1月
12
2023
國光劇團的新版《西廂記》企圖將兩位當家女旦戲份平分秋色,塑造一靜一動的畫面,將婉約柔美與嬌俏活潑互現,同時代表內斂與直率的兩種不同女性類型。
12月
29
2022
或許戲曲演員的身段有更多包袱,如何打開程式化的身體對演員而言可能是一場歸零的開始、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勇氣,因而把所有的焦點都讓渡給聲音的表現。
12月
2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