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與現實《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
12月
03
2019
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0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夢遊烏托邦》一系列的戲劇製作是樹德科技大學和高雄市立博物館為期三年的合作案,從2016年的真人演出到2019年結合VR科技,《夢遊烏托邦》以沉浸式劇場的方式試圖帶領觀眾重回白色恐怖時期,把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代入受難者柯旗化的人生中。

戲劇伊始是家人於一樓廚房的尋常問候,妻子(或同時具有母親意象)倒來一杯水,溫水入喉不久,飾演特務的演員便將觀眾戴上頭套,命令觀眾往上走,白衣黑褲的特務駐守於每個樓層,喝斥、指使觀眾移動,一間房、一間房地依序經歷柯旗化的過去。在二樓戴上VR,以旁觀的姿態觀看受難者被迫寫下自白書,下一個瞬間觀眾的旁觀立場被轉換,承接影片中對著自己揮下的拳頭,成為受難者。整個演出中,戴著VR的觀眾不斷地被轉換視角/身份,在主客之間不斷易位,此作的VR影片是圓弧狀的,非主場景之處的比例被扭曲延伸,低頭看向自己時不見己身手足,略給人一種自己懸浮在空中的塵埃之感,唯有在卸下VR眼鏡,與演員接觸,五感受到進犯時,才有「在現場」的真實感。

柯旗化故居是一棟頂樓加蓋的四層樓建築,場域限制觀眾與演員的動線,使其以垂直移動為主。建築內部空間被分割呈現柯旗化生命經驗的不同片段,一路上樓歷經逼供、刑求的房間,在頂樓目睹死亡後,下樓與家人通信、出獄團聚,往上走是受難,往下走是倖存。老屋的隔音效果不佳,路線的安排也受房屋構造的限制,觀看最後一場戲時,猶能看到下一場戲的觀眾正在被領入第二幕的場景,耳邊仍能聽見特務的吼聲。戲劇結束於女兒的懷抱和妻子端來的豬腳麵線,這最後一場戲的場景客廳,同時也是幕後人員監控現場的後台,幕後人員身穿白衣黑褲,一如特務的打扮,彷彿是在暗喻即便是出獄後,國家機器的力量仍在監控著受難者,戲劇未真正落幕,倖存者不是真的倖存,噩夢猶會重召而來。

即便是沉浸式劇場,對觀眾恐嚇,或者其他肢體接觸,使觀眾感到恐懼,充其量只是逼近,絕非是真正的「回到歷史現場」,我們是在已知的、安全的距離下觀戲,但數十年前的人民面對的是不知何時會被抓捕、槍決的未知。模擬過去、回到過去,是為了面對和記憶。國家應該要面對它曾犯下的錯誤,以此為鑑而非刻意漠視。面對白色恐怖,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與冷漠,近年來許多有關白色恐怖題材的作品陸續推出,一部部作品在觀眾眼前重現集權歷史,傳述受難者的記憶,試圖讓觀眾身歷其境,意即提醒人們去理解受難之人,記憶歷史,也珍惜民主自由。

《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時間|2019/10/27 18:20
地點|柯旗化故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