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與現實《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
12月
03
2019
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夢遊烏托邦》一系列的戲劇製作是樹德科技大學和高雄市立博物館為期三年的合作案,從2016年的真人演出到2019年結合VR科技,《夢遊烏托邦》以沉浸式劇場的方式試圖帶領觀眾重回白色恐怖時期,把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代入受難者柯旗化的人生中。

戲劇伊始是家人於一樓廚房的尋常問候,妻子(或同時具有母親意象)倒來一杯水,溫水入喉不久,飾演特務的演員便將觀眾戴上頭套,命令觀眾往上走,白衣黑褲的特務駐守於每個樓層,喝斥、指使觀眾移動,一間房、一間房地依序經歷柯旗化的過去。在二樓戴上VR,以旁觀的姿態觀看受難者被迫寫下自白書,下一個瞬間觀眾的旁觀立場被轉換,承接影片中對著自己揮下的拳頭,成為受難者。整個演出中,戴著VR的觀眾不斷地被轉換視角/身份,在主客之間不斷易位,此作的VR影片是圓弧狀的,非主場景之處的比例被扭曲延伸,低頭看向自己時不見己身手足,略給人一種自己懸浮在空中的塵埃之感,唯有在卸下VR眼鏡,與演員接觸,五感受到進犯時,才有「在現場」的真實感。

柯旗化故居是一棟頂樓加蓋的四層樓建築,場域限制觀眾與演員的動線,使其以垂直移動為主。建築內部空間被分割呈現柯旗化生命經驗的不同片段,一路上樓歷經逼供、刑求的房間,在頂樓目睹死亡後,下樓與家人通信、出獄團聚,往上走是受難,往下走是倖存。老屋的隔音效果不佳,路線的安排也受房屋構造的限制,觀看最後一場戲時,猶能看到下一場戲的觀眾正在被領入第二幕的場景,耳邊仍能聽見特務的吼聲。戲劇結束於女兒的懷抱和妻子端來的豬腳麵線,這最後一場戲的場景客廳,同時也是幕後人員監控現場的後台,幕後人員身穿白衣黑褲,一如特務的打扮,彷彿是在暗喻即便是出獄後,國家機器的力量仍在監控著受難者,戲劇未真正落幕,倖存者不是真的倖存,噩夢猶會重召而來。

即便是沉浸式劇場,對觀眾恐嚇,或者其他肢體接觸,使觀眾感到恐懼,充其量只是逼近,絕非是真正的「回到歷史現場」,我們是在已知的、安全的距離下觀戲,但數十年前的人民面對的是不知何時會被抓捕、槍決的未知。模擬過去、回到過去,是為了面對和記憶。國家應該要面對它曾犯下的錯誤,以此為鑑而非刻意漠視。面對白色恐怖,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與冷漠,近年來許多有關白色恐怖題材的作品陸續推出,一部部作品在觀眾眼前重現集權歷史,傳述受難者的記憶,試圖讓觀眾身歷其境,意即提醒人們去理解受難之人,記憶歷史,也珍惜民主自由。

《白色的記憶——夢遊烏托邦VR體驗》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時間|2019/10/27 18:20
地點|柯旗化故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