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之後,大眾文化將會是?《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5月
11
2021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3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作為演出前的暖場,一人樂團日京江羽人先接受現場觀眾的點播(現場觀眾指的是坐在前排特等席的十來人),唱了三、四首歌曲作為暖身,接著歌隊出場,再連唱了好幾首情歌串燒,最後男主角博翔登場,在民宿房間割腕試圖自殺,正式演出由此開始。《我為你押韻》的劇本曾得過2008年的台北文學獎,2021年在國家戲劇院的版本劇情大致上與小劇場版本差不多,只是多了歌隊、即時投影以及最後一幕演員們遊走舞台,道歉、分手的橋段。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在看完這齣劇之後,我不禁將此劇的劇本拿來和紀蔚然的《嬉戲:Who-Ga-Sha-Ga》做一個比較,兩者都是以後設的筆法寫成的劇本,且多使用「大眾梗」來做為戲中戲的設計。前者的故事是女主角維英閱讀男主角博翔身為編劇時所寫的劇本初稿,戲中戲是博翔筆電裡的檔案;後者的故事是劇團的阿浩與小歪為了要出台北城而演的戲,戲中戲是他們從大爆炸後的台北城中找到的殘存劇本。《嬉戲》面對大眾文化、媒體與政治亂象有一種諷刺感,而在《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當中,處理的問題更聚焦,著眼在俗濫與艱澀之間的對話,且對於通俗文化給予了比較正面的肯定,透過維英的嘴巴,我們都無法否認大眾情歌曾帶給我們的回憶與浪漫,擁抱大眾俗濫情歌的維英和滿嘴艱澀術語的博翔是明顯的對比,最後博翔仍然接受、擁抱了維英。

在語言上,除了台詞很會押韻之外,我個人很喜歡維英反覆說的「你的劇本帶給我勇氣。」、「你的劇本感動了我!」,這兩句話很值得玩味,若搞笑的戲中戲就是編劇未完成的戲、就是維英喜歡的劇本,那這些搞笑胡鬧的劇本究竟帶給了維英怎麼樣的感動?我真的好想知道啊……個人在看戲的時候就只覺得很好笑而已,也許維英看到的是觀眾沒有機會看到的其它段落?然而維英所說的這兩句話,我們很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這幾句話其實,停留在語言的表面,在語言之下繼續挖掘,有些時候其實空無一物,一切只消感受,不需要邏輯辯證,淪為空洞的讚美、合宜又不失禮貌的褒獎。再更進一步思考,語言之下的蒼白是因為沒有能力說?還是沒有東西可以說?

關於種種「大眾」,我思考的還有「大眾芭樂情歌」。劇中所選用的情歌重新召喚了六、七年級生的青春(我沒有使用「懷舊」二字,我想,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用到這樣的字),在網際網路發達,分眾娛樂已然成形的社會樣態之中——你的心頭好我可能聽都沒聽過——「大眾娛樂」是否還有在劇場中形塑一個時代的能力呢?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1/05/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句話說,「雅」並未消失,只是不可避免地與「俗」共存。雅與俗在這部作品中交融於情歌,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因而找到了互通的橋樑;而情歌,特別是九○年代流行歌曲,正是本劇第二個亮點。(張又升)
5月
07
2021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