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之後,大眾文化將會是?《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5月
11
2021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5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作為演出前的暖場,一人樂團日京江羽人先接受現場觀眾的點播(現場觀眾指的是坐在前排特等席的十來人),唱了三、四首歌曲作為暖身,接著歌隊出場,再連唱了好幾首情歌串燒,最後男主角博翔登場,在民宿房間割腕試圖自殺,正式演出由此開始。《我為你押韻》的劇本曾得過2008年的台北文學獎,2021年在國家戲劇院的版本劇情大致上與小劇場版本差不多,只是多了歌隊、即時投影以及最後一幕演員們遊走舞台,道歉、分手的橋段。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在看完這齣劇之後,我不禁將此劇的劇本拿來和紀蔚然的《嬉戲:Who-Ga-Sha-Ga》做一個比較,兩者都是以後設的筆法寫成的劇本,且多使用「大眾梗」來做為戲中戲的設計。前者的故事是女主角維英閱讀男主角博翔身為編劇時所寫的劇本初稿,戲中戲是博翔筆電裡的檔案;後者的故事是劇團的阿浩與小歪為了要出台北城而演的戲,戲中戲是他們從大爆炸後的台北城中找到的殘存劇本。《嬉戲》面對大眾文化、媒體與政治亂象有一種諷刺感,而在《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當中,處理的問題更聚焦,著眼在俗濫與艱澀之間的對話,且對於通俗文化給予了比較正面的肯定,透過維英的嘴巴,我們都無法否認大眾情歌曾帶給我們的回憶與浪漫,擁抱大眾俗濫情歌的維英和滿嘴艱澀術語的博翔是明顯的對比,最後博翔仍然接受、擁抱了維英。

在語言上,除了台詞很會押韻之外,我個人很喜歡維英反覆說的「你的劇本帶給我勇氣。」、「你的劇本感動了我!」,這兩句話很值得玩味,若搞笑的戲中戲就是編劇未完成的戲、就是維英喜歡的劇本,那這些搞笑胡鬧的劇本究竟帶給了維英怎麼樣的感動?我真的好想知道啊……個人在看戲的時候就只覺得很好笑而已,也許維英看到的是觀眾沒有機會看到的其它段落?然而維英所說的這兩句話,我們很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這幾句話其實,停留在語言的表面,在語言之下繼續挖掘,有些時候其實空無一物,一切只消感受,不需要邏輯辯證,淪為空洞的讚美、合宜又不失禮貌的褒獎。再更進一步思考,語言之下的蒼白是因為沒有能力說?還是沒有東西可以說?

關於種種「大眾」,我思考的還有「大眾芭樂情歌」。劇中所選用的情歌重新召喚了六、七年級生的青春(我沒有使用「懷舊」二字,我想,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用到這樣的字),在網際網路發達,分眾娛樂已然成形的社會樣態之中——你的心頭好我可能聽都沒聽過——「大眾娛樂」是否還有在劇場中形塑一個時代的能力呢?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1/05/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句話說,「雅」並未消失,只是不可避免地與「俗」共存。雅與俗在這部作品中交融於情歌,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因而找到了互通的橋樑;而情歌,特別是九○年代流行歌曲,正是本劇第二個亮點。(張又升)
5月
07
2021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