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之後,大眾文化將會是?《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5月
11
2021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6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作為演出前的暖場,一人樂團日京江羽人先接受現場觀眾的點播(現場觀眾指的是坐在前排特等席的十來人),唱了三、四首歌曲作為暖身,接著歌隊出場,再連唱了好幾首情歌串燒,最後男主角博翔登場,在民宿房間割腕試圖自殺,正式演出由此開始。《我為你押韻》的劇本曾得過2008年的台北文學獎,2021年在國家戲劇院的版本劇情大致上與小劇場版本差不多,只是多了歌隊、即時投影以及最後一幕演員們遊走舞台,道歉、分手的橋段。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在看完這齣劇之後,我不禁將此劇的劇本拿來和紀蔚然的《嬉戲:Who-Ga-Sha-Ga》做一個比較,兩者都是以後設的筆法寫成的劇本,且多使用「大眾梗」來做為戲中戲的設計。前者的故事是女主角維英閱讀男主角博翔身為編劇時所寫的劇本初稿,戲中戲是博翔筆電裡的檔案;後者的故事是劇團的阿浩與小歪為了要出台北城而演的戲,戲中戲是他們從大爆炸後的台北城中找到的殘存劇本。《嬉戲》面對大眾文化、媒體與政治亂象有一種諷刺感,而在《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當中,處理的問題更聚焦,著眼在俗濫與艱澀之間的對話,且對於通俗文化給予了比較正面的肯定,透過維英的嘴巴,我們都無法否認大眾情歌曾帶給我們的回憶與浪漫,擁抱大眾俗濫情歌的維英和滿嘴艱澀術語的博翔是明顯的對比,最後博翔仍然接受、擁抱了維英。

在語言上,除了台詞很會押韻之外,我個人很喜歡維英反覆說的「你的劇本帶給我勇氣。」、「你的劇本感動了我!」,這兩句話很值得玩味,若搞笑的戲中戲就是編劇未完成的戲、就是維英喜歡的劇本,那這些搞笑胡鬧的劇本究竟帶給了維英怎麼樣的感動?我真的好想知道啊……個人在看戲的時候就只覺得很好笑而已,也許維英看到的是觀眾沒有機會看到的其它段落?然而維英所說的這兩句話,我們很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這幾句話其實,停留在語言的表面,在語言之下繼續挖掘,有些時候其實空無一物,一切只消感受,不需要邏輯辯證,淪為空洞的讚美、合宜又不失禮貌的褒獎。再更進一步思考,語言之下的蒼白是因為沒有能力說?還是沒有東西可以說?

關於種種「大眾」,我思考的還有「大眾芭樂情歌」。劇中所選用的情歌重新召喚了六、七年級生的青春(我沒有使用「懷舊」二字,我想,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用到這樣的字),在網際網路發達,分眾娛樂已然成形的社會樣態之中——你的心頭好我可能聽都沒聽過——「大眾娛樂」是否還有在劇場中形塑一個時代的能力呢?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1/05/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句話說,「雅」並未消失,只是不可避免地與「俗」共存。雅與俗在這部作品中交融於情歌,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因而找到了互通的橋樑;而情歌,特別是九○年代流行歌曲,正是本劇第二個亮點。(張又升)
5月
07
2021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