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還是比唱的好聽《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5月
07
2021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22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這次的《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簡稱《我為你押韻》)應該是歷來最華麗的版本。如果它是一片鬆軟的麵包,大量精緻的歌舞影像就是佈滿其中的空氣與孔隙,口感因此輕盈愉悅,充滿彈性,但麵粉的筋性和嚼勁——此作最巧妙的韻腳力道——卻也被嚴重稀釋了。

先說這部作品的價值觀。《我為你押韻》之所以口碑不斷,重演至今,不只是因為它輕鬆詼諧,吸引了劇場界廣大的「中間選民」,還因為它令部分「極端選民」——那些言必出、眼必觀「身體」、「認同」或「批判」等的知識份子——卸下心房,自我審視一番。的確,他們跟戲中一下「主義」、一下「意識」的男主角有些類似,總是以陳腔濫調為敵,而女主角的俗濫恰恰成為對批判的批判,愛情喜劇背後也就浮現出一場溫和的雅俗之辯。兩個因素就這麼讓口嫌體正直的知識份子步步淪陷:在「口」方面,有論辯,在「體」方面,又有男女情愛。誰能拒絕這種雙重滿足?

不過細看下來,這裡的俗其實是可耐的一類(倒不是因為可愛)。押韻向來是雅文化的一部份,就像男主角的遭遇一樣,這是古代文人足以耗盡心思、乃至生命的一項事業。只不過在社會世俗化、現代化,語文白話化之後,言談與書寫間的押韻消失了,從前那種「找不到韻腳就會死的病」只能被鎖進大眾聆聽的歌曲中。換句話說,「雅」並未消失,只是不可避免地與「俗」共存。雅與俗在這部作品中交融於情歌,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因而找到了互通的橋樑;而情歌,特別是九○年代流行歌曲,正是本劇第二個亮點。

觀眾一入場,就看到台前類似民歌西餐廳的場景,樂手們相當世故地與搖滾區觀眾互動。隨後我們聽到許多七年級生耳熟能詳的曲目,包括梁詠琪的《膽小鬼》、草蜢的《寶貝對不起》等,開演之前就定調了這次版本的歌舞特質。正式演出時的各項設計也沒有令人失望:巧妙利用各種影像形式,不管是大螢幕上的高解析度預錄和即時投影,還是時下流行的手機直播,在在顯示出《我為你押韻》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全新科技脈絡。唯有那一張張深紅色大沙發,似有那麼些出格。這類型沙發理應屬於夜店或豪奢酒吧(單杯調酒450元起跳的那種,服務費另計)的包廂才是,這樣的約會場所真的跟男女主角的清新氣質匹配嗎?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這些都還不成問題,最大的麻煩也許就在整部作品的亮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道貌岸然的大師與「上梁山」的女子等最搞笑、最吸引觀眾目光的歌舞段落中,我們容易因為演員(透過麥克風傳達出來的)聲量和器樂演奏的些微失衡而聽不清楚台詞,以至於無法全心領受韻腳的微妙與威力。這只是技術問題,倘若能克服,我們也還要面對更根本的困境:在當前這個時代,唱歌押韻早已理所當然,無法帶來真正的新奇感,即使改編歌曲也一樣,更何況我們的注意力容易被旋律吸引,而未必是歌詞;相反,在日常說話、寫字時,還能冷不防「踩」到幾個韻腳,那才是出奇制勝。【1】針對全劇兩大韻腳爆發的段落,也就是演員歌舞和男女主角對話,相信部分觀眾會感覺到,對話處的押韻「battle」是更有味道的,因為它們的表達更清晰。偏偏男女主角的對話,往往被有時過於冗長的歌舞區隔成不同篇章,以至於韻腳的「beat and flow」不那麼暢快淋漓——讓我們把整部作品想像成一首「RAP浪漫詩」。【2】

以上只是求全責備,無損於這部作品已經具有的當代經典性。我曾看過十年前文山劇場的首演,【3】現在演員已有些許不同,而如前所述,技術表現也更貼近時代。不知下一個十年還有沒有機會再次重演?到時的表現方式又是什麼樣子?屆時,張雨生的辭世將離我們和年輕的觀眾越來越遠,而這部作品也將具有更專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史料意義⋯⋯。

註釋

1、試看這段「財經韻文」,這恐怕比任何詩作或情歌都更讓人出乎意料,網址:https://reurl.cc/V3dZ9A

2、事實上,本劇押韻處就像許多RAP battle一樣,不只有押韻,還必須兼顧諧音,好比「維英」和「回音」。這是另一個主題了,這邊不再延伸討論。

3、在此之前,我似乎也在台大戲劇系館還是某活動中心,看過幾乎是最初的發表?印象模糊,不太確定了。

《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21/04/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你的劇本帶給我勇氣。」、「你的劇本感動了我!」這兩句話很值得玩味,⋯⋯,在語言之下繼續挖掘,有些時候其實空無一物,一切只消感受,不需要邏輯辯證,淪為空洞的讚美、合宜又不失禮貌的褒獎。再更進一步思考,語言之下的蒼白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說?還是我們沒有東西可以說?(何玟珒)
5月
11
2021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