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碧娜.鮑許的「影迷」小史《穆勒咖啡館&春之祭》
4月
09
2013
春之祭(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80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道光落至旋轉門上而微微地亮起,身著風大衣豔紅髮色形容倉皇的女士推旋了門,一圈又一圈,踩著急促碎步入室內,在擱滿椅子的咖啡廳,覓尋著什麼地穿梭而過,《仙后》(The Fairy Queen)詠嘆調而起中,是白衣女子微閉眼夢遊般獨舞徘徊在生命日常的危隘之間……

像親睹一幕幕熟悉已極的畫面。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如實在眼前揭幕的更久以前,許多觀眾或許如同我,早已在錄像上,一次次重播著這齣經典作品,並因此對於舞蹈(或更多認識之後知曉的舞蹈劇場Tanztheater一詞)以及身體所可能蘊含的感性能量,有了最初無以名狀的觸動。

2002年阿莫多瓦《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片段,劇院內觀賞著《穆勒咖啡館》而淚流滿面的男主角。2006年光點 「穿過劇場的玻璃」影展中首度放映碧娜執導電影《皇后的怨言》(The Complaint of an Empress, 1990),在荒野中拎著高跟鞋跌撞行走的兔裝女郎,烏帕塔市懸掛列車上拉琴的老樂手,或是坐在壅塞路口中一張舊沙發上置身局外的女人。無明確敘事線,卻藉由身體的動作及其處境佈置,形構出極富象徵的角色,觸及了某種當代人們的共同感受。曾於2002年來台、後製作「青春版」《交際場》(Tanzträume, 2010)之際的紀錄電影;2011年烏帕塔舞蹈劇場四度來台所演出《水》;再到碧娜生前已展開計劃,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電影《Pina》(2011)……與其說是碧娜的舞蹈觀眾,自己更像「影迷」。在觀看了《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之後撰寫回應外,對於碧娜個人的、以至在地藝文領域接受經驗的重思,更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所以是「影」,如前所述在得以親睹原作以前幾乎只能仰賴錄像媒介;至於 「迷」,則是自己在觀看的過程如何成為一種面對藝術家的情感關係。如此才能寫下:當2013年看見《穆勒咖啡館》中,白衣女子在反覆撞及左方透明壓克力板(帶有鏡面效果遂改變了空間的封閉性)所製牆面後,轉向另一方向逕行走去,終撞上男人如牆一般的壯碩身上,因劇場有別影像所創造的空間關係及其互喻而起的觸動;或者是,那原是碧娜所飾的角落女子,如今因舞者碧肯(Helena Pikon)身線和動作姿態的差異,而改變的某一種影像裡脆弱險危的內外狀態。

此外,在兩齣相隔僅三年《穆勒咖啡館》(1978年)和《春之祭》(1975年)上下半場的併置中,得以感到其中風格的偌大變化──技術上的對於畫面和空間關係的佈置仍能看見其獨具的對應,前齣兩個白衣女子,或是《春之祭》中被獻祭少女與圍觀群眾之間拉出的空間與觀視關係;然而動作上,相對於我們後來較為熟悉碧娜「舞蹈劇場」的《穆勒咖啡館》,三年前的作品,帶著葛蘭姆(Martha Graham)身體技巧,腹部收縮、上半身大幅彎曲,四肢延展表現飽滿感情,在泥土鋪成的舞台上,上演碧娜「突出性別情慾及其隱含暴力」版本的《春之祭》,被迫使穿上了紅豔薄紗的女子(舞者余采岑)跳著血祭獨舞,至死方盡。另一方面,卻也在碧娜對於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突破傳統音樂合聲結構與節奏形式的樂曲詮釋中,致身體動作的節奏情緒(對上規則外的音響拍點)隱指了另一種接合上當代的感受狀態……

2007年碧娜帶著烏帕塔舞蹈劇場來台演出《熱情馬祖卡》,兩廳院同時出版專書《為世界起舞:碧娜.鮑許 Pina Bausch》,其中〈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張懿文)概述了九0年代後台灣編舞家對於碧娜的在地接受,列舉如姚淑芬、吳碧容、何曉玫、伍國柱、賴翠霜、布拉瑞揚等人;不管是作為一種形式翻譯的「舞蹈劇場」,或回歸至「人為何而動」的深刻思索(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 Pina Bausch),碧娜對於身體動作、更係對人,敞開的提問至今持續充滿著思考之力。從大學時初見錄像影帶,到親睹《穆勒咖啡館》,重新回想作為「影迷」的十年之間,再想想這些年所見台灣編舞家的作品(如前述伍《在高處》、布《出遊》、賴《抽屜》、何《Woo!芭比》、吳《舞│台》,或稻草人《單.身》……)或有展開,或呈失誤,或感動,或困惑,以後總是會再想起這一個午後,看著多明尼克.梅西(Dominique Mercy)在沒有了碧娜的咖啡廳裡兀自獨舞一如守候,想起《春之祭》後半段令人屏息的,竭盡氣力不停跳舞的余采岑,總是會再想起,溫德斯《Pina》最後所括引碧娜.鮑許的那一句:「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

《穆勒咖啡館&春之祭》

演出|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
時間|2013/03/3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大師走了,舞者老了,碧娜大部份為舞者量身打造的舞作,不知道還能原汁原味保持多久?除了懷念,能將舞蹈劇場所開創的精神,在時代中繼續延續發展,似乎才是紀念大師最好的方法。(謝東寧)
4月
01
2013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