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袂講予你知影《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
12月
28
2021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何玟珒(社會人士)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是雞屎藤舞蹈劇場以「記錄劇場」的形式推出的演出,在去年曾有前導製作《誰是林爽文?》,劇作當中有大量的學者研究和起事者的口供記錄,隨著段落推演,逐一呈現於觀眾眼前。

舞團文史考察的用心值得肯定,然而,在此不得不檢視一下演出中主要所使用的一手史料為莊大田、金娘和林爽文被捕後的口供記錄,團隊選擇以口供作為每位角色的「觀點」,可能是件有點奇怪的事情,因為從官方所撰寫的口供當中,後世的研究者和觀眾其實並不太能知道決定起事的過程當中,每個主要參與者心中真實的想法(這或許只有日記才能知道,然而在清代,不識字的百姓要如何留下日記?),我們無法排除口供是被逼供後才留下的可能性,亦無法排除在說(起事者)和寫(官員)之間的訊息汰選及起事者被捕後渴望減輕刑罰的心態,故留下的文字記錄是否為真就有些曖昧了。然而,歷史事件如此遙遠,林爽文事件已是無從記錄口述歷史的時代,能在眾多史料檔案中爬梳、消化可用資料,已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

演出一開始,舞者和演員們立於空無一物的舞台上,在舞台中央糾纏、繞圈,而後移動式的竹林被推出,故事從林爽文的「客鳥仙」傳說開始,敘事主軸在過去和現代之間跳躍,期間錯落莊大田、金娘和林爽文的口供再現。「過去線」呈現林爽文事件的過程,以舞蹈演繹天地會結盟、台民起事抗爭與避走山林,在舞蹈動作上融入了拳術,和過往的柔美舞作相比,多了幾分陽剛和俐落。除此之外,在〈乾隆〉一場戲中,演員和舞者以扇做奏摺,採北管戲的官話口白演出乾隆皇帝問罪官員的場景頗令人印象深刻,乾隆震怒時,眾官員紛紛踩著小碎步抱團逃竄,氣氛十分逗趣。

「現代線」上則藉由教授和直播主之口帶出林爽文的相關研究,以手持攝影機採訪雞屎藤的舞者及演員們對林爽文的認識,以林爽文事件的戰術呼應雨傘革命、反送中運動。我個人認為採訪表演者的安排頗值得思考,演出中共訪問了表演者兩次,一是在演出正式開始前,掌鏡人問表演者是否認識林爽文?二是在演出即將結束前,掌鏡人再問他們對林爽文有何想法?兩次問答都在輕鬆的聊天分為中度過,第一次多數人都答「不知道」,第二次則有粗略的認識。令我訝異的是,手持攝影機鏡頭中的表演者們態度之輕,哪怕他們方才以身體重現了一場死傷慘重的起義事件。這樣子的「輕」,搭配劇末的那句「當壓迫成為事實,反抗就成為義務」,給了我一種輕重失衡之感。

編導在演後講座中有說希望能透過這次演出讓觀眾更加認識林爽文事件。我想手持攝影機的環節記錄的除了是演員每一幕的身心狀態外,亦是在向觀眾揭露,這一群用身體認識、再現歷史的表演者們,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到甚麼程度。演出中給出了非常多的歷史事實、不同的詮釋角度和相對客觀的知識,然而,這些學術性的知識對一般大眾可能並不是那麼有吸引力的。這彰顯文史轉譯、歷史教育之難——多數人並沒有認識歷史的迫切動機,文史知識並不是生存的必備條件,當代史學有一嚴峻的挑戰為說服人們為什麼要知道歷史。

面對這等大哉問,舞團沒有要試圖回答,團隊選擇回歸到「人」身上。最後一幕,林爽文被官府緝捕躲進深山老林,看著身旁的同伴淹死或被蕃殺死……編導給了林爽文一個虛構的、哀傷的獨白,觀眾得以窺見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想像當時參與起義者的心情,留下一個觸動人心的結尾。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1/12/17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