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元的敘事構成,和它如何轉化歷史——《雨港基隆》
12月
09
2022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7次瀏覽

《雨港基隆》是改編自台灣同名單機遊戲的2.5次元音樂劇,於2019年首演,今年推出修訂新版本。前後版本的內容差異以及與原作遊戲的比較,基於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不擬處理,主要將獨立討論新版的《雨港基隆》。


節奏明快,娛樂抒情

描繪228衝突為台灣文藝創作裡的重要母題之一,近年舞台作品如《明白歌》、《白色說書人》等,皆為鮮明例證。在此主題上,《雨港基隆》將起始時間設定為1947年228事件發生前夕,故事圍結在主角李肇維與茶坊眾人的情感糾葛。

以音樂劇的角度來說,本作演唱水準相當整齊,歌曲負起少部分敘事與抒情的任務,故事資訊主要由角色對白交代,另有歌隊專責渲染情緒。演員如李梓揚(飾演王太吉)、朱宥琳(飾演謝霽雲)強調了本劇2.5次元的風格化演出,整體而言,本劇演出節奏明快,娛樂性亦良好。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雨港基隆》值得討論的地方大致可分為兩處:劇作內部的敘事構成,以及作品外部的歷史轉化。

先從敘事構成談起。由於作品為美少女單機遊戲的改編,即原作實為龐大的文字文本,要轉化為兩小時內的音樂劇,大量刪減無可避免。縱然可從劇本看出,編劇企圖透過對話的字裡行間來交代原作背景設定和角色關係,如解釋了主角李肇維為什麼前去日本唸書等,但仍有不少的劇情缺乏交代。在此情況下,對於沒接觸過原作遊戲,沒看過兩齣雨港基隆前傳,相較不熟悉《雨港基隆》為何物的觀眾而言,本劇應該會有不少難以理解的故事轉折。例如,學姐謝霽雲刺殺地方軍官的動機是什麼?台灣各地炎上對她有好處嗎?


2.5次元敘事的簡化其來有自

由此而生的思考並非嘗試指出編導能力不足,而是凸顯2.5次元劇場的跨媒介特性,導致在台灣場域充分展開的實踐充滿挑戰。日本原生脈絡裡,2.5次元舞台核心訴求,一方面應來自動畫、漫畫、遊戲知名原作與舞台產生交匯,受眾應該在已熟悉原著的前提進入劇場觀賞。另一方面,2.5次元隸屬於廣義次文化生態圈的一部分,而作為商業模式的一種,演員的號召力亦為作品行銷的重點;如此,就算部分觀眾不熟悉原著,也可能因為明星演員而購票看戲。

而這兩者在台灣商業市場都未能實現。換言之,廣受大眾認知的台灣動漫作品以及劇場明星演員,數量皆有限。在此情境裡,《雨港基隆》雖以2.5次元作為行銷,它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對此原作故事、對2.5次元形式感到陌生的觀眾交代劇情;再加上,音樂劇的演唱需要使敘事時間有限,因此出現敘事層面的高度簡化。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228的衝突母題與不具名的308事件

如此一來,《雨港基隆》不只角色描寫上有讓人希望能再多說一點的地方,其外部有關228歷史的處理課題亦引人深思。本劇描寫228事件,僅以一兩句台詞提到台北查私菸引發衝突帶過,至於基隆當地發生的慘劇(史實為308事件),則以眾人也摸不著頭緒的方向進行描寫。

期待一齣戲仔細交代歷史細節本來就不可能,需要討論的問題,在於《雨港基隆》安排了類幕後黑手(學姐)操弄一切的手法。如此設計不僅僅略過了歷史的複雜度,也扁平化了創傷暴力生成的理解可能。下半場約四十分鐘出現的屠殺場景,那些躺在舞台上抽動,被紅色燈光打亮的象徵屍體,它們雖然具現了死亡,卻止於召喚觀眾的情感投射。《雨港基隆》裡的架空角色或許折射出相似的受苦者,但是面對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創傷,今日觀者要透過怎樣的立場去加以記憶,這課題大有討論空間,也是期待創作者能提出思考以供對話的地方。 

承此問題,是否《雨港基隆》沒有為觀眾提出任何的切入點?不完全如此。從角色的背景遭遇可以推知,編導企圖以個人生命創傷來折射龐大難以言喻的土地認同政治衝突。老闆娘曾遭受日本軍的性暴力;房東由於身為日本父親和台灣原住民母親的混血後裔,受到台日兩地族群的排斥;主角妹妹曾經受過日本兵欺負,對國民黨統治抱以獻身態度等。種種角色設定都企圖指涉台、日、中三方的後殖民矛盾。只是《雨港基隆》以事隨人走的態度,將篇幅優先讓給女角圍繞主角的感情糾葛,以抒情來轉化創傷。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遊戲代入邏輯與劇場角色建立的矛盾

最終或許需要商確的是,描寫此主角承擔不了歷史轉化的沈重。主角的正義感沒有帶來創傷記憶的批判視角,而是功能性地作為眾人喜歡這人的解釋。加上主角與地方的悲劇暴力的關係淺薄,他只是旁觀者,主角的悲劇性主要來自家庭造化弄人則很難讓觀者動情。

以遊戲邏輯來說,不少作品會淺化主角描寫,讓玩家投射自我以體驗遊戲;不過此邏輯在劇場不太適用,舞台仍然需要立體的角色,至少主角很難例外。先天上,《雨港基隆》的遊戲本體,讓其故事主角難以是真正的普通人,《雨港基隆》的舞台版則難以割捨遊戲的框架,使得主角少了戲劇邏輯的說服力與移情空間。不過,2022版《雨港基隆》依舊是極為精彩的作品,它的音樂表現足以克服敘事的弱勢,讓觀眾認知到歷史暴力曾經存在,亦為舞台表現228衝突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雨港基隆》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2/11/19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