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元的敘事構成,和它如何轉化歷史——《雨港基隆》
12月
09
2022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1次瀏覽

《雨港基隆》是改編自台灣同名單機遊戲的2.5次元音樂劇,於2019年首演,今年推出修訂新版本。前後版本的內容差異以及與原作遊戲的比較,基於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不擬處理,主要將獨立討論新版的《雨港基隆》。


節奏明快,娛樂抒情

描繪228衝突為台灣文藝創作裡的重要母題之一,近年舞台作品如《明白歌》、《白色說書人》等,皆為鮮明例證。在此主題上,《雨港基隆》將起始時間設定為1947年228事件發生前夕,故事圍結在主角李肇維與茶坊眾人的情感糾葛。

以音樂劇的角度來說,本作演唱水準相當整齊,歌曲負起少部分敘事與抒情的任務,故事資訊主要由角色對白交代,另有歌隊專責渲染情緒。演員如李梓揚(飾演王太吉)、朱宥琳(飾演謝霽雲)強調了本劇2.5次元的風格化演出,整體而言,本劇演出節奏明快,娛樂性亦良好。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雨港基隆》值得討論的地方大致可分為兩處:劇作內部的敘事構成,以及作品外部的歷史轉化。

先從敘事構成談起。由於作品為美少女單機遊戲的改編,即原作實為龐大的文字文本,要轉化為兩小時內的音樂劇,大量刪減無可避免。縱然可從劇本看出,編劇企圖透過對話的字裡行間來交代原作背景設定和角色關係,如解釋了主角李肇維為什麼前去日本唸書等,但仍有不少的劇情缺乏交代。在此情況下,對於沒接觸過原作遊戲,沒看過兩齣雨港基隆前傳,相較不熟悉《雨港基隆》為何物的觀眾而言,本劇應該會有不少難以理解的故事轉折。例如,學姐謝霽雲刺殺地方軍官的動機是什麼?台灣各地炎上對她有好處嗎?


2.5次元敘事的簡化其來有自

由此而生的思考並非嘗試指出編導能力不足,而是凸顯2.5次元劇場的跨媒介特性,導致在台灣場域充分展開的實踐充滿挑戰。日本原生脈絡裡,2.5次元舞台核心訴求,一方面應來自動畫、漫畫、遊戲知名原作與舞台產生交匯,受眾應該在已熟悉原著的前提進入劇場觀賞。另一方面,2.5次元隸屬於廣義次文化生態圈的一部分,而作為商業模式的一種,演員的號召力亦為作品行銷的重點;如此,就算部分觀眾不熟悉原著,也可能因為明星演員而購票看戲。

而這兩者在台灣商業市場都未能實現。換言之,廣受大眾認知的台灣動漫作品以及劇場明星演員,數量皆有限。在此情境裡,《雨港基隆》雖以2.5次元作為行銷,它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對此原作故事、對2.5次元形式感到陌生的觀眾交代劇情;再加上,音樂劇的演唱需要使敘事時間有限,因此出現敘事層面的高度簡化。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228的衝突母題與不具名的308事件

如此一來,《雨港基隆》不只角色描寫上有讓人希望能再多說一點的地方,其外部有關228歷史的處理課題亦引人深思。本劇描寫228事件,僅以一兩句台詞提到台北查私菸引發衝突帶過,至於基隆當地發生的慘劇(史實為308事件),則以眾人也摸不著頭緒的方向進行描寫。

期待一齣戲仔細交代歷史細節本來就不可能,需要討論的問題,在於《雨港基隆》安排了類幕後黑手(學姐)操弄一切的手法。如此設計不僅僅略過了歷史的複雜度,也扁平化了創傷暴力生成的理解可能。下半場約四十分鐘出現的屠殺場景,那些躺在舞台上抽動,被紅色燈光打亮的象徵屍體,它們雖然具現了死亡,卻止於召喚觀眾的情感投射。《雨港基隆》裡的架空角色或許折射出相似的受苦者,但是面對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創傷,今日觀者要透過怎樣的立場去加以記憶,這課題大有討論空間,也是期待創作者能提出思考以供對話的地方。 

承此問題,是否《雨港基隆》沒有為觀眾提出任何的切入點?不完全如此。從角色的背景遭遇可以推知,編導企圖以個人生命創傷來折射龐大難以言喻的土地認同政治衝突。老闆娘曾遭受日本軍的性暴力;房東由於身為日本父親和台灣原住民母親的混血後裔,受到台日兩地族群的排斥;主角妹妹曾經受過日本兵欺負,對國民黨統治抱以獻身態度等。種種角色設定都企圖指涉台、日、中三方的後殖民矛盾。只是《雨港基隆》以事隨人走的態度,將篇幅優先讓給女角圍繞主角的感情糾葛,以抒情來轉化創傷。


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遊戲代入邏輯與劇場角色建立的矛盾

最終或許需要商確的是,描寫此主角承擔不了歷史轉化的沈重。主角的正義感沒有帶來創傷記憶的批判視角,而是功能性地作為眾人喜歡這人的解釋。加上主角與地方的悲劇暴力的關係淺薄,他只是旁觀者,主角的悲劇性主要來自家庭造化弄人則很難讓觀者動情。

以遊戲邏輯來說,不少作品會淺化主角描寫,讓玩家投射自我以體驗遊戲;不過此邏輯在劇場不太適用,舞台仍然需要立體的角色,至少主角很難例外。先天上,《雨港基隆》的遊戲本體,讓其故事主角難以是真正的普通人,《雨港基隆》的舞台版則難以割捨遊戲的框架,使得主角少了戲劇邏輯的說服力與移情空間。不過,2022版《雨港基隆》依舊是極為精彩的作品,它的音樂表現足以克服敘事的弱勢,讓觀眾認知到歷史暴力曾經存在,亦為舞台表現228衝突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雨港基隆》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2/11/19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