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交會、集體記憶保存:口述歷史劇場的價值《換季》
3月
27
2023
換季(好家在劇團提供/攝影李慕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6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好家在劇團立案於2018年的高雄,與許多劇團不同,一開始是源於教會服務,後來逐漸發展成劇團。主要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比如團長林博鈞為臺鐵技術組職員,藝術總監暨《換季》的編、導、演員楊閔皓平時則是物理治療師。團隊帶著對社會的關懷、「以戲劇服事」的初衷,以口述歷史劇場為創作方向,持續耕耘,《換季》就是其中一個標幟。

《換季》的故事源自於五零年代的臺北南港花園社區(南港國宅),演出如同劇名,以春夏秋冬作為分段。春天象徵著石正雄、何幸昇以及陳月娥三人逐漸萌芽的友情和愛情。這份美好,卻在狂熱的夏天產生變化,月娥因再也受不了會施暴的丈夫,遂殺死他,入獄服刑。與此同時,何幸昇隨考上大學的兒子遠走他鄉,社區只剩下為了不讓廣場改建成商場,而堅守著的石正雄。秋天來臨,不再是只知愛怒的青春,月娥的女兒長大,石正雄也如願以償成為管委會委員,闊別數十年的何幸昇終於回到從小到大成長的社區。冬季,所有生命隨之凋零,何幸昇的孫女以牧師身分回到社區服務,以展開下一次的春天作結。


定錨歷史的座標

這之中,看出編劇試圖拉出一個大歷史背景的結構,比如月娥雖然與何幸昇相愛,卻囿於家庭安排,把家世條件較好的愛人,讓給身體不好的妹妹。這反映出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沒有主體性和自由,只能依附在婚姻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流動等現象。

同時,也看出編導試圖透過在舞台上映照出南港的狀況,比如戲劇始於年邁的何幸昇,以及久久才回家一次的大學生孫女,在只剩枝枒不見綠葉的冬季裡,凸顯社區的落寞以及年長者期盼兒孫返家的心境,點出人口高齡化的情景。年輕人外流的現象,得歸因於工業入駐,漫天濃密的黑煙使南港成為「黑箱/鄉」【1】。此外,劇中唯二出現的年輕人,除了何幸昇的孫女外,還有月娥留下的女兒梅香,兩人雖然說著相同語言,但是後者是由石正雄一手帶大,因此外省口音較重,兩者放置在舞台上形成明顯對照。此一巧思,不僅是用同語言不同口音來區分梅香與生母月娥的親疏,也反映出南港花園社區的組成。【2】


換季(好家在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相比之下,石正雄作為外省軍人的身分刻畫就顯得力有未逮,在劇中,只能看出他義無反顧地愛著月娥,還有死守南港這個社區,尤其後者拉出身為臺灣人卻持消極態度的何幸昇作為對照組,這背後潛藏著隨國民政府來臺【3】的石正雄,作為對土地,甚至身分上的認同。本可以大書特書,但是放置戲劇情境中,只剩下一味的固執,略顯薄弱。在劇中,有數度要碰觸外省人在臺的處境與人際關係,透過語言的差異,或在劇本中直點出來,但都是輕輕提起,默默放下,使我在看戲過程,感動有之,困惑亦有之。這會跟接下來所要提到的口述歷史劇場有關。


口述歷史劇場?

口述歷史結合劇場展演的形式,是以提供口述歷史的本人(以下稱為參與者)其真實生命經驗(歷史)作為基底,以訪談、物件、歌曲、書信、照片等作為引導,轉變成演出的素材,旨在傳達與參與群體之生命經驗故事的交流。台上可能是如《換季》由專業演員扮演,也可能是參與者親自上台,比如英國流轉歲月中心(Age Exchange Reminiscence Centre),劇團有時會透過在台上「真人、真事」的呈現,讓觀眾產生更深的同理及感動。

製作口述歷史劇場實屬不易,需要在屬於個人的歷史、大環境背景下的歷史中開掘出普遍性,才能使觀眾能在故事中產生共鳴與共情;又,在個人口述的親身經驗與公開展演間,也需要達到使參與者感到舒適的距離。《換季》在普遍性的層面上轉化得宜,每一個由友情、愛情、親情所織就的片段,觸動人心,觀眾能在之中看見自己。因此,現場有不少觀眾在台下默默拭淚。

只是,若放置在所謂口述歷史劇場整體的意涵來說,「口述歷史劇場」這個字眼對觀眾來說似乎只能是方法,而不是呈現的結果。誠如編創團隊在演後座談所及,真實與虛構的佔比是五五開,我們既無從得知那些真實事件的痕跡(比如相關物件、任何源自參與者真實的影子、背景的細節考究等),也無法對南港花園社區產生更多想像。換言之,若將其置換至任何演出背景,或許都能成立,既然無異於一般演出,那口述歷史劇場就失去其意義。

不過,仍無損演出的質樸與動人。透過巧心安排的演出結構,先把故事說完,接著以類似瀕臨死亡前會看到的人生跑馬燈的敘事方式,把深化情感的碎片集中,既使感動綿延,也使人物在感情層面有血有肉。因而,鉤出我對於口述歷史背景層面的好奇,產生對知的探求。進一步,使得這些需要藉由田野調查、深入社區才能得的口述歷史,或連當地都較少人知的地方小歷史,不隨時間斑駁,而是透過演出集體保存。


註釋

1、在南港區投入許多高鐵站、展覽館、中研院以前,1950年代時期因為煤礦與磚瓦業逐漸沒落,南港遂被指定為工業區,吸引工廠到南港設廠。工廠的進駐為南港帶來繁榮,卻也因漫天濃密的黑煙,使南港成為「黑鄉」。

2、仁福里現任里長吳肇輝:「由四面八方人士組成的『南港花園社區』,人員包括大陸籍、台灣籍的及其他外省人士。經統計,外籍人士佔整體社區人口一半以上。」擷取自〈社區從無到有 吳肇輝看好仁福里發展前景〉,《好房網News》 。2021。查閱時間:2023年3月11日。

3、劇中台詞並無直接點明,這一說法援引自2021年10月4日劇團粉絲專頁宣傳文。

《換季》

演出|好家在劇團
時間|2023/03/11 15: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