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交會、集體記憶保存:口述歷史劇場的價值《換季》
3月
27
2023
換季(好家在劇團提供/攝影李慕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3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好家在劇團立案於2018年的高雄,與許多劇團不同,一開始是源於教會服務,後來逐漸發展成劇團。主要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比如團長林博鈞為臺鐵技術組職員,藝術總監暨《換季》的編、導、演員楊閔皓平時則是物理治療師。團隊帶著對社會的關懷、「以戲劇服事」的初衷,以口述歷史劇場為創作方向,持續耕耘,《換季》就是其中一個標幟。

《換季》的故事源自於五零年代的臺北南港花園社區(南港國宅),演出如同劇名,以春夏秋冬作為分段。春天象徵著石正雄、何幸昇以及陳月娥三人逐漸萌芽的友情和愛情。這份美好,卻在狂熱的夏天產生變化,月娥因再也受不了會施暴的丈夫,遂殺死他,入獄服刑。與此同時,何幸昇隨考上大學的兒子遠走他鄉,社區只剩下為了不讓廣場改建成商場,而堅守著的石正雄。秋天來臨,不再是只知愛怒的青春,月娥的女兒長大,石正雄也如願以償成為管委會委員,闊別數十年的何幸昇終於回到從小到大成長的社區。冬季,所有生命隨之凋零,何幸昇的孫女以牧師身分回到社區服務,以展開下一次的春天作結。


定錨歷史的座標

這之中,看出編劇試圖拉出一個大歷史背景的結構,比如月娥雖然與何幸昇相愛,卻囿於家庭安排,把家世條件較好的愛人,讓給身體不好的妹妹。這反映出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沒有主體性和自由,只能依附在婚姻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流動等現象。

同時,也看出編導試圖透過在舞台上映照出南港的狀況,比如戲劇始於年邁的何幸昇,以及久久才回家一次的大學生孫女,在只剩枝枒不見綠葉的冬季裡,凸顯社區的落寞以及年長者期盼兒孫返家的心境,點出人口高齡化的情景。年輕人外流的現象,得歸因於工業入駐,漫天濃密的黑煙使南港成為「黑箱/鄉」【1】。此外,劇中唯二出現的年輕人,除了何幸昇的孫女外,還有月娥留下的女兒梅香,兩人雖然說著相同語言,但是後者是由石正雄一手帶大,因此外省口音較重,兩者放置在舞台上形成明顯對照。此一巧思,不僅是用同語言不同口音來區分梅香與生母月娥的親疏,也反映出南港花園社區的組成。【2】


換季(好家在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相比之下,石正雄作為外省軍人的身分刻畫就顯得力有未逮,在劇中,只能看出他義無反顧地愛著月娥,還有死守南港這個社區,尤其後者拉出身為臺灣人卻持消極態度的何幸昇作為對照組,這背後潛藏著隨國民政府來臺【3】的石正雄,作為對土地,甚至身分上的認同。本可以大書特書,但是放置戲劇情境中,只剩下一味的固執,略顯薄弱。在劇中,有數度要碰觸外省人在臺的處境與人際關係,透過語言的差異,或在劇本中直點出來,但都是輕輕提起,默默放下,使我在看戲過程,感動有之,困惑亦有之。這會跟接下來所要提到的口述歷史劇場有關。


口述歷史劇場?

口述歷史結合劇場展演的形式,是以提供口述歷史的本人(以下稱為參與者)其真實生命經驗(歷史)作為基底,以訪談、物件、歌曲、書信、照片等作為引導,轉變成演出的素材,旨在傳達與參與群體之生命經驗故事的交流。台上可能是如《換季》由專業演員扮演,也可能是參與者親自上台,比如英國流轉歲月中心(Age Exchange Reminiscence Centre),劇團有時會透過在台上「真人、真事」的呈現,讓觀眾產生更深的同理及感動。

製作口述歷史劇場實屬不易,需要在屬於個人的歷史、大環境背景下的歷史中開掘出普遍性,才能使觀眾能在故事中產生共鳴與共情;又,在個人口述的親身經驗與公開展演間,也需要達到使參與者感到舒適的距離。《換季》在普遍性的層面上轉化得宜,每一個由友情、愛情、親情所織就的片段,觸動人心,觀眾能在之中看見自己。因此,現場有不少觀眾在台下默默拭淚。

只是,若放置在所謂口述歷史劇場整體的意涵來說,「口述歷史劇場」這個字眼對觀眾來說似乎只能是方法,而不是呈現的結果。誠如編創團隊在演後座談所及,真實與虛構的佔比是五五開,我們既無從得知那些真實事件的痕跡(比如相關物件、任何源自參與者真實的影子、背景的細節考究等),也無法對南港花園社區產生更多想像。換言之,若將其置換至任何演出背景,或許都能成立,既然無異於一般演出,那口述歷史劇場就失去其意義。

不過,仍無損演出的質樸與動人。透過巧心安排的演出結構,先把故事說完,接著以類似瀕臨死亡前會看到的人生跑馬燈的敘事方式,把深化情感的碎片集中,既使感動綿延,也使人物在感情層面有血有肉。因而,鉤出我對於口述歷史背景層面的好奇,產生對知的探求。進一步,使得這些需要藉由田野調查、深入社區才能得的口述歷史,或連當地都較少人知的地方小歷史,不隨時間斑駁,而是透過演出集體保存。


註釋

1、在南港區投入許多高鐵站、展覽館、中研院以前,1950年代時期因為煤礦與磚瓦業逐漸沒落,南港遂被指定為工業區,吸引工廠到南港設廠。工廠的進駐為南港帶來繁榮,卻也因漫天濃密的黑煙,使南港成為「黑鄉」。

2、仁福里現任里長吳肇輝:「由四面八方人士組成的『南港花園社區』,人員包括大陸籍、台灣籍的及其他外省人士。經統計,外籍人士佔整體社區人口一半以上。」擷取自〈社區從無到有 吳肇輝看好仁福里發展前景〉,《好房網News》 。2021。查閱時間:2023年3月11日。

3、劇中台詞並無直接點明,這一說法援引自2021年10月4日劇團粉絲專頁宣傳文。

《換季》

演出|好家在劇團
時間|2023/03/11 15: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