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浯洲情,昂首齊爭鳴—風獅爺傳奇《二十有成》
9月
01
2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2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從業人員)

金門國樂發展自2000年,並於2007年成立金門國樂團,在指揮黃光佑的帶領下,逐漸成為金門培育國樂人才最重要的搖籃與推手,此次的「風獅爺傳奇《二十有成》就是紀念金門國樂發展滿二十年的一座里程碑,如青少年終於邁向成年,於是除了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今年金門國樂團還特地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演其成果。今次演出的六首樂曲,四首是以金門為主題創作的樂曲,  其中〈金僑在洋〉是委託青年作曲家鄭光智為此場音樂會特地創作,而其他三首亦是前幾年頗受好評的國樂作品,讓觀眾可以憑藉不同曲風各自想像金門風光。

第一首〈海印鐘聲〉是2017年委託作曲家劉長遠創作的年度作品,以和平為主題,樂曲段落分明,極富敘事性,在作曲家善用各樂器的特色與搭配下,觀眾很能透過音樂置身其中,不僅參與歡樂的祭祀活動,也經歷槍煙砲雨的生死關頭。另外,樂曲中常使用大小三度的轉換及二度音程,亦造就一種不諧和感,似乎象徵即使現在已屆太平盛世,然歷史的痕跡仍流淌於金門人的血液之中,並且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望今人毋忘前人的犧牲,好好珍惜此刻,並滿懷希望地面對未來。

相較台灣本島資源豐富,早期的金門人為了討生活而不得已選擇「出洋」,而〈金僑在洋〉如一部小人物打拼史,作曲家透過音樂展現其坎坷又勵志的一生。樂曲由氣勢高昂的吹管部拉開序幕,予人一種壯志凌雲之感,顯現主人公對出洋的決心與抱負,而後描述在海上遠航、南洋打拼的情景。不論是彈撥聲部的輕快活潑,或是拉弦聲部的優美流暢都相當具象,可見作曲者對樂器的配置與運用十分熟稔,尤其中間樂段團員們利用拇指琴共同奏出輕柔的〈白鷺鷥〉旋律,聲響簡單卻動人,讓人驚艷其巧思,是首令人回味無窮的樂曲。

壓軸樂曲是作曲家蘇文慶的〈風獅爺傳奇〉,亦是此次音樂會的標題,此首樂曲創作於2009年,自首演後頗受各方好評,常於各音樂會中演出,全曲共三段,第一段風飛沙,旋律悠揚抒情,拉弦聲部六連音節奏在旋律間此起彼落,予人如陣陣海風夾雜沙粒撲面而來,又給人一種悲壯憂愁的氛圍;第二段風獅爺,突變的節奏速度讓樂曲充滿緊張感,而鏗然澎湃的旋律如自然災害侵襲著金門,風獅爺挺身而出與其對抗,堅毅的守護了百姓;第三段浯洲情,舊稱「浯洲」的金門,儘管歷經各種戰役與自然災害,金門人依舊堅強,而再現的旋律描繪出外遊子思念故鄉,並感念風獅爺的守護,作曲者很好地拿捏整首樂曲中的情緒起伏,且在指揮黃光佑的帶領下,金門國樂團的演出張力十足相當精采。

聽完演出,筆者心中甚是感動,不僅為金門國樂團強烈的企圖心所震懾,也為各樂曲中的金門精神感到敬佩,在筆者看來,這場演出誠意十足的展現了金門的所有面貌,不論未來如何,相信金門國樂團都能秉持初心,無懼的向前行。

《二十有成》

演出|金門國樂團、指揮黃光佑、二胡王瀅絜
時間|2020/07/18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