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到山海的想像《舞蹈旅行計畫三: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7月
31
2013
舞蹈旅行計畫:1875與波麗露(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0次瀏覽
方尹綸(耀騁國際文化藝術工作室、劇場工作者)

音樂,是一種感受;舞蹈,是一種想像;旅行,是一種放鬆。

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計畫今年是三度出走。我在過去兩年皆無緣得以欣賞,只能從網路分享的片段以及友人口述中得知此計畫,今年終於有幸可以於臺東兩個戶外文化表演場域中得見此舞蹈作品:《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編舞家周書毅從作曲家拉威爾作品《波麗露》得到的啟發,與舞者們的生命經驗,共同創作出此作品。舞者們以日常動作和抽象的肢體語彙,呈現出重複又多樣的情緒,並且在彼此聲音的吶喊、身體的交錯、臉上的微笑、飄逸的裙擺中,架構出一種特殊的城市風景。看著在不同場地起舞的舞者們的身影,整體而言是十分享受的,縱使當下是烈日當頭,但是當舞者一起舞,原本流動的人群卻不再動了,大家都被舞者所呈現出來的華麗所深深吸引,很高興我也在其中。

對我而言,這是一支充滿「城市氛圍」的舞作,從搭配空間並呈的色彩鮮艷的禮服,到舞者的肢體,以及現場「唯二」出現的兩個物品:電風扇和安全帽,都一再地用城市的印象彼此交疊、重複著。甚至是舞者彼此之間的笑容、吶喊與拉扯,都有著「都市人」彼此相對的意象存在。扣著舞者們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會讓人聯想到在遠方城市中那擁擠、推拉、疏離的情感。再加上臺東當日炎熱的天氣,彷彿給人一種回到臺北的錯覺。也就是說,演出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和土地本身不是一種呼應,而是一種奇妙的拉扯,電風扇製造出來的風和舞者們的跳躍,和這個自詡為山海故鄉的東部地區並不協調。但就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中,反而形成一種矛盾與諷刺,究竟在山海之間的城市本身的文化是「都市的文化」還是「被形塑出來的山海文化」?而在這次的計畫中想走進山海的舞蹈,究竟是真的走進了山海,抑或只是走到另一個城市?這可算是我在看著那些來自城市的舞者們在這塊土地中翩翩起舞的身影時,腦裡所浮現的一個大哉問。

另外,這個舞蹈對我而言還有個特殊之處,就是這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可遠又可近,這次隨著他們一天於臺東兩地的演出,我發現一些微小卻感人的變化。舞者們在台東兒童故事館的時候與觀眾距離是較遙遠的,因此在演出中缺乏一些互動,給人一種依然處在鏡框式劇場的錯覺,但到了誠品書店後方廣場時,舞者便打破了和觀眾之間的界線,有些細微的動作都試著靠近觀眾。這些動作雖然細微,但我相信對兩地的觀眾而言,所體驗到的觀賞經驗就會有不小的差異。兩個地方我都觀察了觀眾的反應,在誠品書店廣場的演出場次,觀眾相對給予的回饋和熱情更多了,當然這或許和演出時間當下與場地本身限制有關,但我想說的是,身為觀賞了兩場的觀眾,我真為在誠品書店後方廣場的觀眾感到幸運哪!

事實上,關於舞蹈,我著實沒有那麼多的賞析經驗,因此只能從個人最基本的感受與疑問中撰寫,這個舞蹈在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都是十分吸引我的,只是與其賞析舞蹈本身,我更認同這個計畫。「舞蹈旅行」是多麼吸引人的字眼,現代舞(或是說現代表演藝術)本來早就該走出那些表演殿堂,讓每個民眾都能夠接觸到藝術本身。當然這樣的概念已經有不少團隊已經在做了,除了著名的紙風車的「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以及國光劇團的「送戲上門」到屏風表演班的「藝饗巴士」…等,雖然藝術型態不同,但目的卻是雷同的。真心地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類似的計畫出現在台灣各個大小場域,現在各團所做的,都在嘗試著靠近民眾,我相信在這些計畫走過全臺之後,民眾和表演之間的距離也不遠了。

《舞蹈旅行計畫三: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3/07/28  14:30、17:00
地點|臺東兒童故事館、臺東故事館後院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