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到山海的想像《舞蹈旅行計畫三: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7月
31
2013
舞蹈旅行計畫:1875與波麗露(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6次瀏覽
方尹綸(耀騁國際文化藝術工作室、劇場工作者)

音樂,是一種感受;舞蹈,是一種想像;旅行,是一種放鬆。

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計畫今年是三度出走。我在過去兩年皆無緣得以欣賞,只能從網路分享的片段以及友人口述中得知此計畫,今年終於有幸可以於臺東兩個戶外文化表演場域中得見此舞蹈作品:《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編舞家周書毅從作曲家拉威爾作品《波麗露》得到的啟發,與舞者們的生命經驗,共同創作出此作品。舞者們以日常動作和抽象的肢體語彙,呈現出重複又多樣的情緒,並且在彼此聲音的吶喊、身體的交錯、臉上的微笑、飄逸的裙擺中,架構出一種特殊的城市風景。看著在不同場地起舞的舞者們的身影,整體而言是十分享受的,縱使當下是烈日當頭,但是當舞者一起舞,原本流動的人群卻不再動了,大家都被舞者所呈現出來的華麗所深深吸引,很高興我也在其中。

對我而言,這是一支充滿「城市氛圍」的舞作,從搭配空間並呈的色彩鮮艷的禮服,到舞者的肢體,以及現場「唯二」出現的兩個物品:電風扇和安全帽,都一再地用城市的印象彼此交疊、重複著。甚至是舞者彼此之間的笑容、吶喊與拉扯,都有著「都市人」彼此相對的意象存在。扣著舞者們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會讓人聯想到在遠方城市中那擁擠、推拉、疏離的情感。再加上臺東當日炎熱的天氣,彷彿給人一種回到臺北的錯覺。也就是說,演出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和土地本身不是一種呼應,而是一種奇妙的拉扯,電風扇製造出來的風和舞者們的跳躍,和這個自詡為山海故鄉的東部地區並不協調。但就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中,反而形成一種矛盾與諷刺,究竟在山海之間的城市本身的文化是「都市的文化」還是「被形塑出來的山海文化」?而在這次的計畫中想走進山海的舞蹈,究竟是真的走進了山海,抑或只是走到另一個城市?這可算是我在看著那些來自城市的舞者們在這塊土地中翩翩起舞的身影時,腦裡所浮現的一個大哉問。

另外,這個舞蹈對我而言還有個特殊之處,就是這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可遠又可近,這次隨著他們一天於臺東兩地的演出,我發現一些微小卻感人的變化。舞者們在台東兒童故事館的時候與觀眾距離是較遙遠的,因此在演出中缺乏一些互動,給人一種依然處在鏡框式劇場的錯覺,但到了誠品書店後方廣場時,舞者便打破了和觀眾之間的界線,有些細微的動作都試著靠近觀眾。這些動作雖然細微,但我相信對兩地的觀眾而言,所體驗到的觀賞經驗就會有不小的差異。兩個地方我都觀察了觀眾的反應,在誠品書店廣場的演出場次,觀眾相對給予的回饋和熱情更多了,當然這或許和演出時間當下與場地本身限制有關,但我想說的是,身為觀賞了兩場的觀眾,我真為在誠品書店後方廣場的觀眾感到幸運哪!

事實上,關於舞蹈,我著實沒有那麼多的賞析經驗,因此只能從個人最基本的感受與疑問中撰寫,這個舞蹈在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都是十分吸引我的,只是與其賞析舞蹈本身,我更認同這個計畫。「舞蹈旅行」是多麼吸引人的字眼,現代舞(或是說現代表演藝術)本來早就該走出那些表演殿堂,讓每個民眾都能夠接觸到藝術本身。當然這樣的概念已經有不少團隊已經在做了,除了著名的紙風車的「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以及國光劇團的「送戲上門」到屏風表演班的「藝饗巴士」…等,雖然藝術型態不同,但目的卻是雷同的。真心地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類似的計畫出現在台灣各個大小場域,現在各團所做的,都在嘗試著靠近民眾,我相信在這些計畫走過全臺之後,民眾和表演之間的距離也不遠了。

《舞蹈旅行計畫三: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3/07/28  14:30、17:00
地點|臺東兒童故事館、臺東故事館後院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