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因為離城,因為不在劇院,所以必然與表義的地方性,與不期而遇的民眾相遇。除了三缺一劇團最終仍在劇場演出,蕭紫菡舞蹈劇場則有其限(現)地生產的必需條件以外,這些計畫閃現著更微顯性的「社會溝通」的作用。(吳思鋒)
9月
30
2015
1090
前半場不安的情緒轉折,在中場舞出了人與人之間社群網,後半場則舞出了與他人分享的最終概念。用象徵式的分享意象,從舞者傳給了現場的兒童觀眾。(羅家玉)
8月
06
2014
947
挑戰國家戲劇院的製作規格,滿足了陳武康想在國家劇院舞台上奔跑的願望。可惜前方由木材堆砌的巨大裝置,遮蔽了多數觀眾的觀看視野,而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周書毅的舞作中。這些絕妙的創意因為觀眾看不見造成「閱讀障礙」,也浪費了創作團隊的巧思、浪費了「買票」進場的多數觀眾,一場演出凸顯了臺灣劇場缺乏中型劇院讓創作者有一個過渡大劇院的練功機會。(莫嵐蘭)
5月
26
2014
837
如果《看不見的人》是一齣建立在空間垂直性上的作品,以追問不斷向上向下擴延的城市,或許可以將陳武康的《裝死》視作是水平關係的、甚或是有如拓撲(topology)地勢上的存在。(李時雍)
5月
16
2014
866
約略分為七個段落,無意闡述各自對「活著」的觀點,而選擇以燈光明滅串聯起生活片段的畫面與情境,猶如詩般寫意抒情的(時)光之舞,留給觀者無限想像空間,無疑是一場成功的跨領域展演。(莫嵐蘭)
11月
05
2013
749
半弧形的燈罩設計,在台上切割出光和影兩個場域,並且搭配旋轉和移動,不同角度的燈泡明暗,不斷的重新切割舞台空間,讓舞者遊走在其中,用最簡單的方式使原本的空台產生更多的想像力。(李祐緯)
10月
29
2013
827
舞蹈旅行計畫並不靠攏環境劇場之類的展演學理,意也不在搬演藝術介入空間的展演策略,它要的極其簡單,就是讓舞蹈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台北走向他城。純粹回歸簡單素樸的,為了喜歡舞蹈,希望分享舞蹈是甚麼而跳。(薛西)
8月
07
2013
1127
演出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和土地本身不是一種呼應,而是一種奇妙的拉扯。想走進山海的舞蹈,究竟是真的走進了山海,抑或只是走到另一個城市?看著那些來自城市的舞者們在這塊土地中翩翩起舞的身影時,腦裡所浮現的一個大哉問。(方尹綸)
7月
31
2013
944
表演與空間的關係,大致屬於兩面舞台的封閉式輪廓,與線性流動的街廓環境之間應可進一步磨合。因為生命中的踉蹌,恐怕遠較神農街不平整的石板路更為磨人,寄望宣稱因旅行而生、以大城小巷為舞台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繼續行動,不僅為自我尋找舞蹈的意義,更能讓眾多的他者在劇場以外的空間看見跳舞旅行的意義。(楊美英)
9月
28
2012
1060
周書毅有意地在以舞蹈身體,對話於外部空間與時間,《波麗露》在嘗試走(介)入製作概念中所謂的地景「場域」之時,除了面對必需的形式空間上的調整,對於創作者自身來說更進一步的思考,或確是演出過程中如何與「場域」的角力。(李時雍)
9月
05
2012
1296
黑、藍、白、紅各色舞者間,不僅服裝風格各異,動作語彙也不盡相同,都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片段。與其說《重演》是一個作品,倒不如說它像「美術館裡同一展場中的幾個作品」來得更貼切。(陳品秀)
10月
11
2011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