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也跨越台上台下《荒塚的繁花》
7月
07
2020
荒塚的繁花(世紀當代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3次瀏覽
江祉嫺(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學生)

2020年受到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藝文團隊的演出計畫皆紛紛停演或延期,但很幸運的在下半年疫情趨穩定,藝文團隊的演出節目都慢慢開張,而讓筆者最感興趣的《荒塚的繁花》為世紀當代舞團的新製作。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提名編舞家陳維寧和新生代編舞家莫天昀,融合京劇、阿根廷探戈的元素創作東西合璧的當代舞蹈作品,並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慾望以及生命的交織。此製作的表演者是由四位專業舞者結合知名京劇演員張化緯(張雲崴)現場清唱,以及入圍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害喜喜」的吉他手巫康裘攜手合作音樂及演出,演出者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專長背景,巧妙融合出動人獨特的作品。

一進到劇場,昏暗的燈光應和主題《荒塚的繁花》。地板鋪著大大的黑布,一位裸著身子全身沾滿花的女舞著(陳代雯)從黑布中間穿梭著,似動非動,有雕像般精美,但卻是活的。烏梅劇場的舞台前方有兩個大柱子分立兩側,有別於標準的黑盒子舞台建構,但更營造了空間的神秘感,就如走進陰森神秘的公墓,用唯美的方式展現那般令人害怕的氛圍,而擬人的手法也讓我解讀到:舞者除了造型表象外,還有許多不簡單。她身影孤單寂寞卻保有高雅的姿態,不知等待著誰⋯⋯幕拉開後,其他表演者紛紛出現,透過燈光,我明顯看到每個角色,女舞者(陳維寧)身穿著國標舞蹈服裝,她和著西服的男舞者(莫天昀)坐在角落談情說愛;嬤嬤(張化緯)坐在一旁;吉他手(巫康裘)站在小山丘彈撥著人生曲子;另一位男舞者(賴有豐)身穿融合古代與當代的服飾,坐在前方面視著舞台,就如在看戲。當下我充滿著好奇:這些人這些布景道具有何關聯?為什麼她是她?他又是誰?他跟他是什麼關係?他跟她?她跟他?表演者的角色不盡相同,一邊看演出,我心中持續想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整個作品除了當代舞蹈、探戈技巧精湛,京劇演員張化緯演唱的每個橋段有著說書人的功能,向觀眾訴說著陳年往事,感嘆世間的人生面貌;舞者也雙雙對對舞出了情與愛之中的喜怒哀樂,四位舞者穿越了時空,無論男女、男男之間的雙人舞,都是纏綿悱惻,情感的豐富也讓我眼花撩亂,最後,留下了嬤嬤(張化緯)聲音由弱漸強的清唱,是空無一人的淒涼。這個時候,我心中的那些疑惑忽然不再那麼重要,我了解到,場上的他們也許都在跳他們自己的故事,而映入我眼簾,卻又變成了另一段故事。歸功於編舞家陳維寧的心理學專業背景,作品也細膩展現了女性肢體的獨特美感,以及角色在心理層面上交縱複雜的轉變。整體而言,可惜比較是硬體層面,因為下舞台兩側就是柱子,如果不是坐在貴賓席的位置上,有些段落的走位就會阻礙視線,觀賞上有些許侷限。

回到作品。我思考,這個舞作所傳達的是什麼?沒有正確的答案。就如我在觀後,衍伸出自己的故事——唯有自己所解讀到的啟發最為值得。《荒塚的繁花》透過跨域的結合,不僅東方跨越西方,細緻的角色刻畫,連時空也跨越,角色們共同尋找著不可言喻的剎那,譜出一個屬於彼此,也觸動台下觀眾的樂章。

《荒塚的繁花》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20/06/28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荒塚的繁花》以雙人舞的互動關係隱喻京崑與現代兩種身體之間的張力。兩男兩女的雙人舞以及京崑扮相的老太太構成兩條明顯的主題,透過「荒塚」所象徵的時空間關係串聯起來。在筆者看來,是透過編舞家陳維寧以其善於描繪心理狀態的專長,梳理了一遍編舞家莫天昀夾雜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掙扎。(鍾承恩)
7月
06
2020
許多京劇融合現代元素的作品,都是以京劇為本,加入其他元素而使傳統藝術翻出新面貌的嘗試。《荒塚的繁花》反其道而行,不以京劇為「出發點」,在這支舞裡,探戈和京劇身段、唸白佔了一樣重要的位置,因此整體作品難以界定其更屬於京劇或探戈,而像是種從頭編織出的全新品種。(張敦智)
7月
06
2020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