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浸,如何記憶經驗《共犯在線2.0》、《返〡響》
10月
07
2020
返〡響(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3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共犯在線2.0》和《返〡響》是艸雨田舞蹈劇場兩部新創沈浸式作品。從空間使用上可以發現團隊擅於打開劇場後台,將劇場台裡的電梯、燈架、升降梯等平日隱藏於幕後工作物件,打造成具不同空間質感的區域情境,使這些區域的物理界限對觀眾形成不同程度的吸引力。同時藉由讓觀眾穿越或置身於這些區域的過程,試圖引發觀眾參與當中的心理感受,召喚曾經相似或相異的身體記憶與生活經驗。

返〡響(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

雖同為沈浸式作品,《共犯在線2.0》讓參與的觀眾以多條路徑、不同時間點進入作品場域,並於觀眾遊走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對作品主題的意識。《返〡響》則讓參與的觀眾在進入作品場域之前,先自行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後,在演員的指令中,統一由單一入口進入。如此的設計,讓《返〡響》將對觀眾最具吸引力的巨大課桌椅裝置,置於整個空間的正中央,使觀眾自然的環繞四周。經由演員的指示,由「重建者」觀眾將課桌椅擺放至舞台指示的位置後,事件開始回溯。從四方湧現的舞者,在課桌椅間開啟了校園課堂的情景:教師、考試等,隨即帶入同儕之間的霸凌。

相較於《共犯在線2.0》裡的霸凌觸及了暴力、威權、網路鍵盤言論、人際相處等多層次的傷痛記憶與情緒變動,《返〡響》則較為著重於課堂同儕之間的不對等關係。演出過程中,舞者不時從抽屜裡拿出象徵回憶/記憶的紙飛機,並由「搜集者」觀眾拿走、集中放置。如此設計,反而在在提醒觀眾作為一個旁觀記憶重建的他者。因此,當霸凌的情境發生在眼前時,手持盾牌的「保護者」觀眾,在面對需挺身而出的景況時,反而顯得猶豫,害怕站出來,需有第一位保護者站出方能引動其他保護者。

傑森‧華倫(Jason Warren)曾指出沈浸式劇場作品需運用空間區塊創造具情緒弧線的情境,讓參與當中的觀眾打破靜態行為,從而能夠深度地影響觀眾心靈。不同於《共犯在線2.0》運用封閉的電梯、地下室、樓梯間等,營造臺灣、香港的地域空間以召喚傷痛記憶。《返〡響》或許受限於場地,表演長時間停留於中央教室區塊,觀眾也自動自發地將中央區域讓出,選擇性地待在心理上覺得較為舒適、自在的四周靠牆區域,觀眾在空間中幾乎是不流動的、不遊走的。過於單一的區塊,也讓部份觀眾感到疲累而只坐在角落中。因此,當作品後段燈架上的搖滾樂手,雖然經由燈光引導觀眾注意力的轉向,然而教室區域的重力在未被改變或削弱的情況下,觀眾對於搖滾樂手的出現反而是錯愕且無法融入的狀態。

共犯在線2.0(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王建發)

綜觀兩部作品發現,艸雨田舞蹈劇場不斷實驗如何在開放觀眾參與介入,和維持作品行進完整度中取得平衡的企圖心。雖然兩部作品無論在敘事結構、表現手法與題材相似度皆太高,是否會使參與者疲乏仍需觀察。只是,沈浸式劇場作品除了觀眾扮演角色介入演出過程,成為作品的重要推動之外。更重要的是,觀眾如何在沈浸情境的過程中,到達「情動」,進而完成創作者所期望促發觀眾去思索與感受的議題。較為可惜的是,兩個作品在入場前皆需填寫問卷,當中有許多諸如:你是否贊成癈死、你是否默許暴力在身邊發生等深刻且無法簡單用是與否回答的問題,甚至《返〡響》的前台也提供相關新聞剪報。然而,參與的過程卻無法與問卷中的題目有所關連。且對議題深度掌握的不足,讓觀者有種參加體驗營之感。雖然成功召喚了觀眾諸多情感記憶,但大都只停留表層的泛泛之感,觀眾和演員之間對於議題的看法與互動,無法更進一步地回應與挖掘。

《返〡響》

演出|艸雨田舞蹈劇場
時間|2020/09/05 13: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共犯在線2.0》

演出|艸雨田舞蹈劇場
時間|2020/07/25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察覺到其邏輯便是將一切仰賴無所作為的旁觀者的事件一字排開,依靠著表演者的動能,觀眾投身沉浸的唯一方法就是尾隨表演者或是主動被規訓成我們不見得願意成為的旁觀者,在諾大的舞台上演給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看。然而,真正屬於舞蹈歷史所沉積的議題果真可以因為幾位傑出的表演者而忽視嗎?(王昱程)
8月
07
2020
整體而言,演出想碰觸的主題頗為嚴肅,但是形式過於發散,讓探索的議題無法聚焦,成了諸種暴力現場的沉浸式推疊。或許為了訴求效果,為了完整使用動線設計的每一個空間,編舞出來的動作與場面,固然有感官上令人驚喜之處,但是內在的邏輯關係,以及扣回主題的思考,目前都顯得鬆散而不深刻。(許仁豪)
8月
06
2020
總體而言,《共犯在線2.0》雖有其顛覆性與細緻之處,但基本上仍未跳脫對立的框架,導致本身批判暴力卻也屈從了暴力。實際上「共犯」的這種思考模式,仍然是以集體來符號化個人,並假設了積極自由的存在,在這一點上《共犯在線2.0》顯然有碰觸到核心……(鍾承恩)
7月
29
2020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