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機構的轉型正義《共犯在線2.0》
8月
07
2020
共犯在線2.0(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王建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2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艸雨田舞蹈劇場源自新竹一所私人舞蹈教育機構「欣蕾舞蹈藝術中心」,多年來帶著其學生以欣蕾舞團為名進行教學成果發表。在台灣,幾乎所有的老牌或大型舞蹈教育機構,以舞蹈科班升學為目標來提供訓練。此外,許多就讀舞蹈班學生,年年參與成立全國學生舞蹈比賽;然而,這個比賽承繼了1949以來加諸在台灣島上的中華民族精神,以「古典、民俗、現代」三個舞蹈風格作為比賽的主要分組賽項,【1】幾乎主導了台灣舞蹈教育在大學以前的訓練。

招生、比賽、升學,是筆者這類外界人士對於這些舞蹈教育機構的想像。以解殖民批判論述為大宗的台灣表演藝術評論圈,其實有意忽略這個持續培養出眾多藝術家的途徑,甚少觀看相關作品,這其實相當可惜,許多活躍的舞蹈創作者都在此般機構任教謀生,討論舞蹈不應缺此一塊。但我們可能甚至在偏誤的印象裡頭,把這些團隊的創作模式與全國學生舞蹈比賽類比,他們通常都俱有穩固的美學範示。閱覽每年固定出版的《舞蹈風情:XXX學年度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攝影專輯》甚至讓筆者疑惑:在比賽高壓下呈現一支三、五分鐘的短短舞碼,如何產出大量具有中華民族風情的照片,台上的舞者和台下的攝影師可得有何等默契?

然而,當筆者觀賞艸雨田舞蹈劇場近期發表的《Fairy Tales》與《竹鄉印象》系列創作開始發覺由王羽靖所帶領的欣蕾舞團和艸雨田舞蹈劇場正在進行一場內部變革,她意圖鬆動那個看似不可撼動的動作模型,在製作面可想見團隊工作的爆大量,除了教育並且製作展現教學成果的演出之外,還要帶領以創作為導向的職業舞團。這實則是一場冒險,發表作品可能不再有學生家長的保證票房,也不全然能得到古典舞與民俗舞觀眾的青睞。

從連年有新版的《竹鄉印象》和《共犯》兩大系列作品,可以看出艸雨田舞蹈劇場的企圖:前者以客家為主題進行編創,陣容多為欣蕾教師與他們培育出來的學生,共同尋找古典舞與民俗舞在台灣落地深耕七十年後的新出路,也許為了尋找突破的路徑,他們搓合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共同擔任編導,難免有多頭馬車的跡象,有時候少了細緻轉換的過程,每支舞碼個別獨立的美學要求也讓舞者操勞。後者由新生代編導演劉唐成駐團創作,然而在今年的版本以前,過往會有舞蹈界其他老師主導創作,2020年的《共犯在線2.0》則是全權由劉主導,這是一個舞蹈教育機構力求突破的過程,筆者確實好奇這樣的編制會帶來了什麼轉機?

作為一個在劇場發生的沉浸式演出,《共犯在線2.0》安排觀眾從特殊通道抵達平時少見的貨梯、舞台、後台廊道與樓梯間、化妝間、淋浴間、舞台升降系統等等,安置了校園霸凌、家庭關係、社會運動、造神與從眾效應等議題在不同地場景。然而,觀眾是否就是作品所指涉的共犯?或者該說觀眾和共犯的共通點便是「觀看」?並沒有辦法從觀賞的過程獲得更多線索,而入場前台的模擬出入境的分發儀式,我們是否為「弗里曼(Free man)」的身份並沒有被延伸,當筆者與不同路徑、不同時間點進場的觀眾討論,除了在不同的時序捕捉到不同的情節之外,實際上並無可以促成討論的差異。

在不同場景裡,導演似乎有意識讓外找的客席舞者/演員發展掌握獨立的表演策略,不同於類似主題的製作運用大量的文件展示、聲音放送和影像播映。筆者踏入第一個空間便是由在貨梯裡佈置空白的連儂牆,在這個幽閉且輕輕震盪的金屬空間,林子寧以均速沉緩的動作幅度,一面哼唱著屬於抗爭的歌曲,同時輕輕褪去黑衣裳外加穿的透明雨衣、防毒面罩,空氣與時間同樣停滯,鬱悶、渴望掙脫的情緒不斷湧入筆者心念。菲律賓舞蹈創作者Albert Garcia所經營的空間,單次入場限額兩名觀眾,能選擇一項一分鐘的親密互動,我們當時選擇了「娛樂」便得到火辣性感的Body Roll熱舞。順帶一提,排隊進入Albert Garcia的空間的時候,筆者能隱微地聽到杜逸凡所經營的招待室裡頭刑求逼供的聲音,想要一探究竟卻不得其門而入。而這些獨特而有待詮釋的空白,架構起的沈澱靜謐並未持續夠久。

[caption id="attachment_60256" align="alignleft" width="300"]共犯在線2.0(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王建發) 共犯在線2.0(艸雨田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王建發)[/caption]

值得一提的是,科班舞者在這樣以戲劇為主軸的跨域作品裡頭,經常呈現一種標準化、屬於職業舞者的身體姿態;但是在本檔製作裡頭,創始團員且同為欣蕾舞蹈老師的朱淑儀與周璦萱則表現了相當的水準。朱淑儀所飾演的訓導主任,有著完整而清晰的角色風貌:模仿機器的動作格式,即便面對觀眾幽默以對,仍保有暗諷學校科層體制下,對於學生的行為評價僅以「乖寶寶或壞寶寶」二分區別,這等便宜行事的管教風格;轉換到「三年一班主戰區」場景,她快速踏步卻緩慢前進的步履,無視教室內的霸凌事件,卻抓緊了舞作運行的節奏。在同樣「三年一班主戰區」裡頭,周璦萱飾演一個毫無以抗能力的受霸凌者,可以看出在作為舞者飾演該角的優異之處,能夠重複被勒緊脖子高高舉起、一巴掌衰落倒地;又或如更早前她現身升降舞台降下的合唱台空間,在用報紙鋪滿的階梯,她失魂地遊蕩著,冷斂而專注,不顯露被霸凌的前因,只讓觀眾嗅著空氣中的絕望。

當觀眾各自帶著觀賞過程累積的不一致訊息,正要拼湊出自己的詮釋的時候,所有觀眾都被強制帶到舞台區,先看前段提及發生在樂池的「三年一班主戰場」,然後是客廳裡的家庭場景、到政治英雄突然竄起又忽然被奪權消亡、出動盾牌來到警民衝突的現場;筆者察覺到其邏輯便是將一切仰賴無所作為的旁觀者的事件一字排開,依靠著表演者的動能,觀眾投身沉浸的唯一方法就是尾隨表演者或是主動被規訓成我們不見得願意成為的旁觀者,在偌大的舞台上演給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看。然而,真正屬於舞蹈歷史所沉積的議題果真可以因為幾位傑出的表演者而忽視嗎?

使用全劇場空間呈現「演出」,在結尾降下了滿佈於空中的塑膠瓦愣板構成的紙飛機,象徵希望也嘲弄著不會飛的希望,《共犯在線2.0》確實翻玩了劇場的內外面。但如果「舞蹈」仍然是《共犯》系列的創作主體,那麼舞蹈有沒有空間就其自身提出討論?在此筆者要借用許仁豪老師的評論【2】中所談及舞蹈劇場的編創手法如何動作取材如何「溢出」真實生活,但除此之外,若是以碧娜鮑許而言,我認為她注重舞者在面對沒有既定的技巧範本的情況下發展動作更是一記提醒,這個通往舞蹈劇場的過程可能需要艸雨田舞者覺察自身技巧背景所帶來的動作習慣,以及其所被賦予的單一的文化形象,一步步向內凝視、解析或挖掘機構逐漸壯大之後在美學和發展上曾經可能(被)挾持的、(被)操弄的、(被)壓迫的,也許轉型正義可以不假外求,不需裝填各色議題。

註釋

1、相關賽制簡章可參考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官方網站:https://studentdance.perdc.ntnu.edu.tw/dance_y2019/index.php。

2、許仁豪:〈何以沉浸式?《共犯在線2.0》〉,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0197。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3月
28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2月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