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作為一首詩《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11月
18
2014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狠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0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周東彥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中,大玩其所擅長的多媒體敘事語言,只是這回的工具是你我日常熟悉的數位產品,他將這些行動裝置的組成稱作「i-BAND」。

極簡的舞台,一個超大螢幕,開場的瞬間切分為四個手機畫面,載入的是臉書的個人頁面:所有觀眾目睹了「我」(演員)加「你」(一名現場觀眾,隨機的)成為臉書好友,開始展開對話;這一切異常熟悉,甚至是開場的前一秒,台下的某些觀眾正這麼做,而這觀演錯置的橋段,也隨即建構。

而後,隨著台上發生的種種,大螢幕偶爾呈現對等的兩半,又或者比例不對等的切分。映入眼簾的風景,是現場即時(Live)投影,和預拍切換;更大部分的時間,錄像、app 或已備載的圖像與現場的演員即時拼貼畫面。

長桌,時常相對而坐的兩個演員,他們身著一模一樣的衣服,腳踩一片綠地;總是低著頭用指尖滑動行動電話 iphone 或平板電腦 ipad,甚至連偶爾抬頭望望對方都沒有。在視覺語言上,兩個我幻化成一個我,意圖顯而易見。

而語言,沒有語言,一句也沒有。《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僅有的對白,存在於手機畫面的好友對話;無需開口,而是一字一句你來我往的即時輸入,即時對談,即時投影在舞台上。試想,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螢幕上的字字句句。那麼,我們的語言可能就是寂寞嗎?!

導演周東彥僅僅用一個「你」,這唯一一名隨機被挑選的觀眾,作為引子,在黑暗的角落裡,勾勒進「我」和「我」的世界,游離在虛構與真實之間。直到聞到了現場手沖的咖啡香,「我」等待著「你」上台喝咖啡,才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具體證據。「你」出現了,意即,你也和我一樣,有點寂寞。而「你」,若最終沒有出現,寂寞則更入裡。這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我和我的,也是你的午茶時光。觀演對調的把戲,雖意猶未盡,但倒也破題的適切,算計得宜。

接著,整齣戲跳脫觀演對調的遊戲狀態,焦點回歸舞台上的演員。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依然極其生活化。其一是,台上的「我」和「我」去旅行;透過 google map 和現場演員的 Live 隨拍拼貼,形成了一張張風景明信片,而觀眾也一起去了世界各地。另一是,演員利用 ipad 不斷的自拍,而自拍的臉部變成一個個不同的面具,又或者,根本是相同的面具。以上種種,周東彥信手捻來,將螢幕變成畫布,即時影像做為畫筆,囈語式的上演你我隨處可見的生活風景。只可惜對於這些生活況味的場景,僅止於點到為止,並未鞭辟入裡。這也使得那些周東彥慣常使用的多媒體語言,純熟的美學建構,幾乎要掉進炫技的危機。然而,這種看似表面的敘述,才或許是真正的寂寞控訴。 最終,我們發現「我和我」所代表的一個我,是你,也是他。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取代傳統的故事(Narrative)線性敘述,以寂寞作為母題,利用 i-BAND 形塑生活日常。在破碎時光旅程、斷裂的生活場景、跳耀式的思維邏輯,領著觀眾一步步墜入寂寞的氣味與氛圍裡。而同時,將演員變成 i-ACTOR,沒有多餘的情緒,形塑的不止是生活日常,而是那些狀態之下帶來的去個人化和偽個人化。

整齣戲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舞台上所有看似冰冷的元素,到了周東彥手上卻輕易的穿透冷冽,在我和我自得其樂的既真實又虛幻的午茶時光裡,凝聚成一顆火苗,瞬間點燃。於是,即使寂寞,也暖暖的,一幅幅將我和我的日常風景編織成一首動人的詩篇。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14/10/31 19:30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聊天室當中沒有節奏變化及語氣呈現的文字句子,卻在連續和不同觀眾對傳訊息的過程中形成了重章複沓的效果。彷彿在文字中吶喊著自己的孤寂。「網路聊天」如此看來日常的行為做開頭,卻出現相當強烈的力道。(李奎鋒)
11月
17
2014
互動還不足以縫合數位虛擬文化下的自我裂殖身體。一幕兩人分坐長桌兩端,面向觀眾;調轉九十度的數位攝影鏡頭,同一時間即時投影兩人相對的畫面,這大概是全劇最令人感到疏離冰冷的片刻。(吳思鋒)
11月
13
2014
全戲瀰漫著一股過度浪漫化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輕到重量從未發生亦從不存在,而是混沌開始即為一片空無,不知何謂有我。基於鬆散、隨行式的架構,乘著影像、想像而恣意漫遊,然而,飄飄何所似?最後,無奈始終佇足原地,原來盡是自言自語。 (吳政翰)
11月
07
2014
劇場與觀眾的關係,也是一種我與我,台上台下看似牆兩頭的陌生,卻總可以最是貼近。導演與演員在劇場中共同創造了這樣一個有機的場合,將我們最是熟悉的日常置於其中。(呂筱翊)
11月
04
2014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