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作為一首詩《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11月
18
2014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狠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3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周東彥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中,大玩其所擅長的多媒體敘事語言,只是這回的工具是你我日常熟悉的數位產品,他將這些行動裝置的組成稱作「i-BAND」。

極簡的舞台,一個超大螢幕,開場的瞬間切分為四個手機畫面,載入的是臉書的個人頁面:所有觀眾目睹了「我」(演員)加「你」(一名現場觀眾,隨機的)成為臉書好友,開始展開對話;這一切異常熟悉,甚至是開場的前一秒,台下的某些觀眾正這麼做,而這觀演錯置的橋段,也隨即建構。

而後,隨著台上發生的種種,大螢幕偶爾呈現對等的兩半,又或者比例不對等的切分。映入眼簾的風景,是現場即時(Live)投影,和預拍切換;更大部分的時間,錄像、app 或已備載的圖像與現場的演員即時拼貼畫面。

長桌,時常相對而坐的兩個演員,他們身著一模一樣的衣服,腳踩一片綠地;總是低著頭用指尖滑動行動電話 iphone 或平板電腦 ipad,甚至連偶爾抬頭望望對方都沒有。在視覺語言上,兩個我幻化成一個我,意圖顯而易見。

而語言,沒有語言,一句也沒有。《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僅有的對白,存在於手機畫面的好友對話;無需開口,而是一字一句你來我往的即時輸入,即時對談,即時投影在舞台上。試想,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螢幕上的字字句句。那麼,我們的語言可能就是寂寞嗎?!

導演周東彥僅僅用一個「你」,這唯一一名隨機被挑選的觀眾,作為引子,在黑暗的角落裡,勾勒進「我」和「我」的世界,游離在虛構與真實之間。直到聞到了現場手沖的咖啡香,「我」等待著「你」上台喝咖啡,才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具體證據。「你」出現了,意即,你也和我一樣,有點寂寞。而「你」,若最終沒有出現,寂寞則更入裡。這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我和我的,也是你的午茶時光。觀演對調的把戲,雖意猶未盡,但倒也破題的適切,算計得宜。

接著,整齣戲跳脫觀演對調的遊戲狀態,焦點回歸舞台上的演員。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依然極其生活化。其一是,台上的「我」和「我」去旅行;透過 google map 和現場演員的 Live 隨拍拼貼,形成了一張張風景明信片,而觀眾也一起去了世界各地。另一是,演員利用 ipad 不斷的自拍,而自拍的臉部變成一個個不同的面具,又或者,根本是相同的面具。以上種種,周東彥信手捻來,將螢幕變成畫布,即時影像做為畫筆,囈語式的上演你我隨處可見的生活風景。只可惜對於這些生活況味的場景,僅止於點到為止,並未鞭辟入裡。這也使得那些周東彥慣常使用的多媒體語言,純熟的美學建構,幾乎要掉進炫技的危機。然而,這種看似表面的敘述,才或許是真正的寂寞控訴。 最終,我們發現「我和我」所代表的一個我,是你,也是他。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取代傳統的故事(Narrative)線性敘述,以寂寞作為母題,利用 i-BAND 形塑生活日常。在破碎時光旅程、斷裂的生活場景、跳耀式的思維邏輯,領著觀眾一步步墜入寂寞的氣味與氛圍裡。而同時,將演員變成 i-ACTOR,沒有多餘的情緒,形塑的不止是生活日常,而是那些狀態之下帶來的去個人化和偽個人化。

整齣戲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舞台上所有看似冰冷的元素,到了周東彥手上卻輕易的穿透冷冽,在我和我自得其樂的既真實又虛幻的午茶時光裡,凝聚成一顆火苗,瞬間點燃。於是,即使寂寞,也暖暖的,一幅幅將我和我的日常風景編織成一首動人的詩篇。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14/10/31 19:30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聊天室當中沒有節奏變化及語氣呈現的文字句子,卻在連續和不同觀眾對傳訊息的過程中形成了重章複沓的效果。彷彿在文字中吶喊著自己的孤寂。「網路聊天」如此看來日常的行為做開頭,卻出現相當強烈的力道。(李奎鋒)
11月
17
2014
互動還不足以縫合數位虛擬文化下的自我裂殖身體。一幕兩人分坐長桌兩端,面向觀眾;調轉九十度的數位攝影鏡頭,同一時間即時投影兩人相對的畫面,這大概是全劇最令人感到疏離冰冷的片刻。(吳思鋒)
11月
13
2014
全戲瀰漫著一股過度浪漫化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輕到重量從未發生亦從不存在,而是混沌開始即為一片空無,不知何謂有我。基於鬆散、隨行式的架構,乘著影像、想像而恣意漫遊,然而,飄飄何所似?最後,無奈始終佇足原地,原來盡是自言自語。 (吳政翰)
11月
07
2014
劇場與觀眾的關係,也是一種我與我,台上台下看似牆兩頭的陌生,卻總可以最是貼近。導演與演員在劇場中共同創造了這樣一個有機的場合,將我們最是熟悉的日常置於其中。(呂筱翊)
11月
04
201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