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 戲是一生!《獨、角、戲-吉嶽切》
7月
29
2013
獨、角、戲-吉嶽切 (栢優座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9次瀏覽
張啟豐(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1979年,雅音小集向現代劇場取經,揭開臺灣戲曲創新的另一道光燦燦帷幕,自此之後,戲曲新作多以新建的現代劇場為演出場域;1986年當代傳奇劇場成軍,更挑戰傳統戲曲思維,以西方經典劇作為跳板,則一躍而上國際舞臺。新世紀的2004年,可視為所謂「戲曲小劇場」的發軔,同一年中先後有《王有道休妻》、《柳.夢.梅》、《試妻!弒妻!》,分別以京劇、崑劇、豫劇與「小劇場」進行形式上的謀合,不僅扭轉戲曲劇場的美學本質,亦引領臺灣戲曲進入瑰麗詭異的另類風景。

時隔10年,由王友輝策劃、國光劇團主辦的「小劇場.大夢想」,則在「戲曲/小劇場」的脈絡下,提供一座資源共享的藝術平臺,由三缺一劇團、栢優座、國光劇團分別以戲曲為元素、以小劇場為場域,創發新作。

栢優座《獨、角、戲-吉嶽切》一劇,編導許栢昂及演員黃宇琳、楊舒晴、楊瑞宇、朱柏澄皆戲曲出身,演員表現乾淨俐落,令人印象深刻。該劇以「角」為構思起點,真實演述、誠懇探討伶人成角的汗水、血淚與辛酸;當然,很重要的,還有失敗者的人生……而祖師爺賞飯吃,則是半點不由人的決勝關鍵!由戲曲伶人演述行內的酸甜苦澀,情感自然流露,頗具說服力。於是,觀眾曉得了:旦角專心一志練蹺,腳指甲脫落再生的血淋淋過程;成角後個人獨自承擔成敗的壓力,即使懷了孕,在「輕重」權衡下,也只得先拿掉;舞臺上風華絕代,卻止不住心中對愛人、家人安危的忐忑懸念,下戲後更得面對醫生無力回天的椎心之痛。到底是角兒了,可是她終究都只能在臺上演出「獨角戲」--因為,沒人幫得上忙,在臺上一切都得靠自己!終於是個角兒了,除了戲之外,她一無所有。

除了角兒之外,觀眾更看到成不了角兒的伶人,他們或念念不忘心中的夢想,雖然蝸身餐飲服務業,卻也在抹地拭具之中,懷想場上的英姿風發;有的則是歷經舞臺殘酷檢視之後,決然遠離,不僅嫁了個不看戲的老公,甚至於自己也不看戲了。此外,當然還有努力練功的演員,他眼中閃耀著興奮的光芒,只是,前途卻明暗未卜……

栢優座明晃晃地以三面空臺場域,在一方氍毹上演這完全殘酷遊戲的成角之路,舞臺空間因此得以隨伶賦形,情節所至、場景即現,這當然是戲曲舞臺基本美學特質的展現。全劇各段落靈活展現,同樣一件「成角兒」之事,展現了四種不同人生;演出節奏則鬆緊有致、緩疾得當。在這樣的場域中,觀劇情緒隨情節推展而起伏,當看到遠離舞臺的師姊巧遇成角的師妹,倆人話家常之後,師姊終於嘶吼著要師妹承認自身的優秀,以使被舞臺擊敗的芸芸眾生可以得到一點點安慰時,在觀眾席中的我,心中不免抽痛了一下……這是需要多大勇氣才能素面相對、才能說得出口的實話啊!

這齣戲誠懇地說著伶人的故事,不迴避地--甚至勇敢地呈現失敗者的心聲,毋寧真摰動人。只是,如何說故事,有時候也和說什麼故事同等重要。劇名「獨、角、戲-吉嶽切」中的「吉嶽切」指的是「角」的發音,以如此方式展現標題,的確引人注目,當然不免也讓人有丈二金剛之感,只是,這種方式與戲本身的表現形式關聯為何?而戲一開始,以作家尋找「獨角獸」偶遇老嫗,轉引(抝?)入「角」的意象,再牽連(牽拖?)到「角兒」,繼而開展故事,最後則以作家向老嫗道別結束全劇。如此安排,就戲肉的展現並無實益。豆芽掐頭去尾就成了銀芽,這一道菜可以怎麼料理,大廚或許還可以再想想。

《獨、角、戲-吉嶽切》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3/07/2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演藝中心 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