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跨界親密接觸──及時行樂的理由《釣蝦場的十日談》
4月
22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8次瀏覽

李紹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阮劇團與楊輝以歐洲黑死病時期的作品《十日談》作為發想,結合時下疫病年代的隔離政策與台式釣蝦場場景,將異國文本本土化詮釋。首度觀賞近年乘著本土浪潮火速竄起的阮劇團作品,筆著一方面驚喜,一方面又不禁空虛。

演出伊始,鳥人嘴的黑死病醫生於台上消毒,在義大利聲樂的襯托下交代原著背景,亦反映臺灣現下疫情時空。接著,所有人物一齊脫下口罩恣意狂歡,釣蝦場的歡樂場景在游移變換的景片與上方彩度鮮明、具長輩圖風格的影像中隆重登場。解下口罩的動作彷彿預示著對於體制的反抗,正如同之後不斷喊出的「carpe diem」(及時行樂)──日子都這麼苦了,為何還要壓抑慾望?

整場演出由十日故事串連而生,內容攸關情慾、解放、惡意與對於道貌岸然者的嘲諷。例如第一日的情節中,裝乖的少年殺害慈祥的阿嬤,直面表現人性的黑暗面;抑或是年輕美婦意欲紅杏出牆,卻又假藉與神父告解,與情郎互通有無──一幕幕宛如十集鮮活的台語腥羶鄉土劇,偷情、做愛、狂歡,蝦子、修女、學生,恰似夜市小吃,通通都給觀眾來一點。有人死了,便一片大紅燈光乍現,轟隆隆的鼓點與音效齊發,俗擱有力的在地文化直接砸到觀眾臉上。這種服裝風格混雜與議題發散的情況,依稀展現了台灣主體的一種拼裝車意象──我們的文化深具多元性而色彩鮮明,眾元素雖無以交融,卻能東拼西湊拼裝成車,堪可上路。

劇中戲偶的使用可謂一大亮點。交媾的場面多由掌中戲偶作為替身,讓肉慾的場景多了層詩意的美感與更多想像空間。例如其中一段,戲偶走在由兩人拉著擺動的白色布料上,在強風吹襲與即時投影特寫下,彷彿現場拍出了在風雪交加之下奮力前行的生動電影場景。偶師們的專業自然也不在話下,與阮劇團演員配合得當,讓整齣劇多了一分可看性。有時戲偶也與真人演員對戲,看到一個小小戲偶「搞大了」尺寸大上許多的真人,總有種背離現實的奇異感,卻又覺得有趣。

語言使用上則延續布袋戲與劇團傳統,以台語為主。身為非母語者與台語環境闕如的台北人,筆者大抵聽懂一半,其餘仍需仰賴字幕。然而字幕有時會顯示出偶師們正在即興發揮,台語不好便只能大致感受氛圍,將注意力聚焦於舞台上的動作與聲音中的情感。即興是野台表演功力的展現,靈活又接地氣,更同時考驗兩位偶師默契,可語言一旦流於一種形式,便難免有深度的疑慮。也許對於較在意文本主旨或習慣看鏡框式舞台演出的(特別是台北)觀眾而言,需要一點時間調整頻率。最後,筆者也期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有對外國朋友來說門檻更低的觀演助力,讓他們願意嘗試台語戲劇。

內容上,除卻無所不在的解放與歡樂,戲中角色大多沒有太多掙扎與複雜情感,故事精簡而脈絡模糊,讓筆者順順看完後感到茫然。原著中滿是針對腐敗天主教會與權貴王族的批判,可本劇卻批判了誰?基督教修女?對岸的習大大?為何不是自己的政府?

總結來說,演員唱念作舞樣樣精通,現場樂手亦才華洋溢,主心骨的批判角度與意圖卻稍嫌空洞,疫情與釣蝦場亦有流於框架之嫌,不禁令人疑惑,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

《釣蝦場的十日談》

演出|阮劇團、楊輝
時間|2022/04/1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故事及其元素的拼貼到底預期指向什麼?若用「疫情」作為一種收束,「及時行樂」視為核心命題,十則故事的情節既未與疫情達到全然的密合,因此《釣蝦場的十日談》於此時此地演出的必然為何?(吳岳霖)
5月
03
2022
我認為「阮」想要做的,是將世俗搬進相對來說正式且嚴肅的展演空間中,把世俗完全、赤裸、直接的放在「大雅之堂」,將所謂的「雅俗」界線打破,解放空間與觀眾⋯⋯(林伊辰)
4月
22
2022
臺灣的偶戲、民俗、說唱、舞蹈、流行音樂以及操偶師的腹內才華,都能在舞台上盡情揮灑,幾乎全本押韻的說唱本、搭配每位演員(包括旁白)道地好聽的臺語與豐富的聲情,更是使人大呼過癮。(許美惠)
4月
21
2022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