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伊辰( 一般社會人士 )
《釣蝦場的十日談》取材自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十日談》(Decameron),主要是因為深受COVID-19疫情所苦的當下,與該書的背景相彷。
在劇後的座談中團長提示:這齣戲刻意打破劇場前、後台,以及人偶共演。打破劇場前、後台,就是刻意不在舞台上區隔出明確的空間界線,讓所有表演行為展現在觀眾面前;人偶共演類似「人形淨琉璃」,但不同之處在於,是使用布袋戲偶及文武爿。
偶,在這齣戲裡,呈現的是人內心的各種慾望。因為使用偶戲,讓慾望及其遐想,能透過具象化的表現方式,詼諧地展現出來。一來一往中,亦再具象化了人們在日常中講幹話時的機鋒,實在有趣。
這齣戲的表演方式讓我最開懷之處,當屬演員與偶之間的互動,那是「演活戲」。演活戲就是臨場與即興,這對於野台的表演工作者來說,既是專業也是家常便飯,因此台上幾位布袋戲底的演員們在表演時,幾乎是信手拈來就是哏,說是遍地舖哏都不為過。但如前言所提及,將人與偶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時,會產生甚麼樣的戲劇效果?我認為這也是阮劇團在本劇的嘗試,特別是如何將操偶師細膩的手法與情感投射予觀眾明確的感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畢竟偶本身有尺寸的限制。
我喜歡這齣戲,尤其很多看似胡鬧的橋段跟即興發揮其實一點都不隨便,比如《紅蝦女》一(該齣戲分為十折,各自成篇,但皆以釣蝦場為場景)最讓我感到有趣,包括以旁白取代演員對話;旁白的唸誦以諷經的節奏、聲調及器具(三清鈴、奉旨)進行,整體十分有「顯妣紅媽蝦女大型七七功德法會現場」感,符合並強化該折戲的氛圍;紅蝦女則是以一身艷紅的現代舞衣著及舞蹈方式表現,厲鬼風十足,加上僅以台上既有道具不斷轉換角度方位做轉場,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另一折就更有趣了,突然不知道怎麼演的演成了招魂現場,演員雖然戲謔的招起魂來,但是口中念的是真的發引科儀,此段畢該演員還說「這齣真歹賺,啥攏愛搬,擱愛牽亡兼出山」讓我大笑不已。
看完《釣》劇,我認為「阮」想要做的,是將世俗搬進相對來說正式且嚴肅的展演空間中,把世俗完全、赤裸、直接的放在「大雅之堂」,將所謂的「雅俗」界線打破,解放空間與觀眾,事實上,我認為「釣蝦場」與「十日談」的結合已很明白的詮釋這個概念。
我十分享受這齣戲,隨劇中的道長大喊「有喔!」,或是大聲的跟著演員唱歌。我認為這也是刻意設計過的互動橋段,包括正式演出前的說明也曾表達,演出過程將會視觀眾的反應進行調整,亦即,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似乎大部分觀眾沒有接到這個訊息,我覺得有點可惜,不然台上台下鬧起來一定很好玩。
對我來說這是一齣不知道在幹嘛,但是聽得懂、看得懂「眉角」就會大笑的戲劇,而這個眉角,即為俗民生活的日常戲謔詼諧,一如劇中的台詞「Carpe diem」,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釣蝦場的十日談》
演出|阮劇團、楊輝
時間|2022/4/1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