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像翻轉想像《夜燈》
9月
25
2024
夜燈(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陳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5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害怕的事物,怕黑高怕蟲子,丹麥倒影劇團將黑夜擬化做 奈特先生(Mr.Night),以夜晚做為切口來談恐懼,創造出夜幕限定的魔法,生成精緻小巧的四十分鐘短篇作品《夜燈》,輕輕撫去心中的恐懼,溫柔守護人們的安睡。

將黑夜塑造為人類的形象,藉由建立同類生物的熟悉感來淡化界線。奈特先生(安迪.曼利〔Andy Manley〕飾)就像個普通的大人一樣,時間到了必須出門上班,上班前有一整套的例行事項,要溜狗、讀幾頁書、吃點東西、穿上外套,打好領結,開啟一日工事,還講究得連穿鞋都要用小鞋拔。相較於場上的櫃子,安迪.曼利成年男子的身軀上看去像個巨人,安撫櫃子裡看不見的孩子。當人在恐懼時,再壯碩的身體也顯得無用,任誰都害怕得像個嬰孩。

架空出世的奈特先生,自然身懷絕技有魔法,一吹氣蕾絲襯紙立起來會變成風車,一彈指罐子和湯匙組合成旋轉木馬,櫃子杯子蓋子超越本身的功能與實用性質,將物件在原有功能上添加想像力,就連魚缸裡的小魚都能跳得和月亮一樣高。藏身其中一個櫃子裡的「孩童」化身光點,理智上知道角色形象是孩童但舞台上沒有真實的孩童出現,觀眾需要開啟想像力,雙眼跟隨光點的移動想像孩子奔跑的腳步下樓,貪玩賴皮時會躲在盆栽下、躲進杯子裡。演員藉由信念讓場上的一切顯得真實合理,讓想像成為暗示,像是蛋糕上面的糖漬櫻桃,調動觀眾記憶中的鮮明特點,在舊有的經驗上,運用想像力沉浸其中,進而刺激新的想像,萌長新的經驗,讓恐懼變成有趣。


夜燈(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陳建豪)

「好吧!五分鐘。」是奈特先生對遲遲不肯就寢的小孩給予的寬容,嘴上無奈的說著,卻是滿臉「真拿你沒辦法!」的模樣。身為一個社會化的大人,備受疼愛的記憶大多都發生在小時候,再睡五分鐘、再吃一口、再玩一下,有著允許撒嬌任性的權利。這股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跳接了時間的不可逆,喚起伏睡的記憶,因著幸福快樂的情感正活躍地在體內流動,也直接改變了身體的狀態,身體得以在黑暗中漸漸放鬆緊繃僵硬的肌肉,進而感到舒服自在,再影響到心理狀態,形成循環。

燈會自己亮起、櫃子裡傳出腳步聲、空無一物的抽屜發出嬰兒哭聲,聽起來像是靈異奇談,但將其放進劇場,便是作品。如果說這部作品討論人的恐懼,那麼更往深了一層想:恐懼從何而來?都市傳說?想像他人是怎麼想像自己?人生某個事件留下的創傷?如若身體是生命的資料庫,儲存了截至目前的人生中所有的情緒和感受,在不堪負荷時身體也會發出鈴響,皮膚發炎、久咳未癒、不明瘀青等,都是種種心理已逼近極限的警示。導演比雅尼.桑德堡 (Bjarne Sandborgu)以黑暗為引子,提供了另一種看待觸發情緒因子的方式,不是只有壓抑或無視的選擇。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物理距離上,我們與他人如此靠近,而內心活動層面,我們也正往自己靠近,想念以前被包容錯誤,尚未需要承擔、負責,允許任性的時刻,生理與心理上都營造出私人的、親密的溫度。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盆栽的影子投到黑色布幕上,葉影搖曳,因為黑暗,才能發現光,因為有光,才得以看見。

丹麥倒影劇團╳安迪.曼利《夜燈》

演出|倒影劇團 Teater Refleksion(DK)
時間|2024/08/17 10: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