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且可複製的暴力——2023 NTT遇見巨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兄弟們》
12月
25
2023
兄弟們(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Luca Del Pia)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8次瀏覽

文 蔣韻儒(戲劇顧問)

甫開場便見到場上擺有兩個裝置,一個狀似攝影機與機關槍的結合,發出槍聲,另一個則是矩形,發出類似金屬零件碰撞的聲音。兩個裝置不停旋轉並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一進入劇場就能立刻明白在前台配置可索取的耳塞的意義,然而全然被這樣的聲音穿透,正是當下我所選擇的體驗。

接著一位先知出現,說著我們都並不了解的語言。先知的話語是不能被理解的,他白色的衣服和他身邊的暖色光源與這黑暗而壓迫的環境格格不入。不久,警察出現,他便死去,受人解剖。

在前台,觀眾會拿到兩張黑色的紙,其中一張是「行為指示:給不知情的參與者」,上頭有二十七條指示,第一條便是「我願意在這場演出中當警察。」另一張則是耶利米書選節,描述耶和華如何以暴力向罪惡者復仇:「無人可取你石做房角,亦不該取你石為根基,而你必是永恆廢墟。上主宣稱。」

至此開始正式進入警察的暴行的展演,諸如向犯人施加窒息的水刑、集體對空擊發槍彈、對一名瘦弱且裸體的男子倒灑牛奶後不間斷的向他施以殘暴至極的虐打。

過程中警察們與不同的圖像合照,圖像輸出在比人還高的板子上,警察們如同與戰利品合照一般的聚在圖像的兩側。圖像內容各異,甚至有直接以人臉帶漆摩擦板子——自然,也是暴行——的現場作畫。唯一不同的,是當場上出現了一名少女低頭的圖像,全體警察立刻恐懼地蜇伏於各個角落,似乎唯一能與這個暴力集團對抗的只有少女的純真。

我對最後的「少女之純真使暴行自覺羞愧」這樣直覺而俗套的處理感到十分不滿足,當警察們與其他圖像互動時,其表達方式並不依賴如此二元的概念,自然也使得每張圖像都具有一定廣度的詮釋空間與交會後的再詮釋可能,然而最後的處理卻意外使得所有想像戛然而止。

後來舞台上出現新的裝置,貌似管風琴與瓦斯的合體物,不同的管路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建立如同教堂裡真正的管風琴所擁有的肅穆而巨大的神性,卻同時保持了瓦斯攻擊的威嚇力與低劣而全面的鎮壓本質。

最後全體警察一一倒下,躺在舞台上的水窪痙攣,直至力竭。此時黑紗幕降下,勉強看見眾人起身步行的腳,同時一位警察帶著警犬不停嗅聞。在黑紗中間出現了一雙腿,白色的衣服由上而下套在這雙腿上,幕拉起,大家發現那是一個小男孩,他穿著與先知相同的白色衣服,接過了一隻警棍。使人思考:先知是否也曾是施暴的一員?純潔的男孩是否也須走過這樣暴力結構才得以聽見神的語言?


兄弟們(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警察暴力之所以使人畏懼,其中之一就是它成熟的系統所帶來的紀律與傳承之完備,進入結構之中,沒有人再擁有自己的相貌,失去了自主性之後,自然也不用承擔個人思考的責任,彷若無魂的魁儡,忠誠而有效率的對反抗的他者施加恐怖,如盲信者般崇拜著剝除人性的結構。

如前述,觀眾拿到一張「行為指示:給不知情的參與者」,意圖將全場觀眾都納入「觀看而不介入的、拒絕思考」的「平庸的邪惡」之共犯;然而,在行為指示中有一條寫著:「如果觀眾跑進演出現場,我不會有任何反應。」意欲藉由這個破口引導觀眾做出安靜觀看以外的行為。然而,我認為這個破口設計得實在太過便宜,在演出之中也無有這般應具備強烈意圖的嘗試,觀演關係並沒有真正被挑戰,自然也沒有收到一張黑紙就成為共犯的體感,在此的概念執行相較於展示警察暴力來說實在過於廉價和天真。

但《兄弟們》有一極為成功的創舉:藉由從演出地徵選而來的表演者單純接受指令完成動作,並割捨劇場對語言的依賴,使得《兄弟們》成為了在世界各地都能精彩複製的藝術,如同一幅名畫巡迴世界展出一般,甚至可說是結合劇場和視覺美術並昇華與超越的概念,同時,這樣單純執行指令而成就團體力量的過程,緊緊貼合了警察暴力的生成結構,使藝術與暴力如銜尾之蛇,無限毀滅的同時又無限再生,永恆而不懈地敬拜羅密歐.卡士鐵路奇的獨特美學。

2023 NTT遇見巨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兄弟們》

演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
時間|2023/11/2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兄弟們》顛覆劇場再現成規的創作手法,也重新定義了劇場演出的「即時性(immediacy)」:我們在舞臺上所看到的「兄弟們」,未經事前排練過程,而是在演出當下,嚴格遵循遠端指令,完成一切動作,沒有個人性,也無需「表演」,就如同導演所言,這樣的演出形式,不僅表現警察角色的本質,更彰顯了當代社會中的個人,如何被無形資訊(演算法)所掌控。(但,如果我們沿著同樣的思考邏輯,是不是也可以對導演的權威,提出質疑?)
12月
20
202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