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樂與國樂的主客交奏《101百年流行音樂祭》
10月
18
2012
101百年流行音樂祭(北市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3次瀏覽
齊于萱

台北市立國樂團(TCO)今年首度挑戰質感與流行跨界,邀約實力派偶像歌手楊宗緯、戴佩妮、溫嵐、八三夭樂團以及李佳薇一起撞擊合作,重塑傳統,再創新貌,國樂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上,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甚至走在音樂最前端,為東方樂種注入當代活力。

當代藝術有兩大課題,前瞻性與獨特性,認為音樂是有認知性的,例如:約翰.凱吉作品「無聲之作」即代表對傳統的反思。而根據現代主義的後設論述,藝術的存在與否看其「反藝術」的內化程度,七○年代起,更將後現代主義聚焦於否定性辯證法(negative dialectics)與解構的理論上,因此相對於現代主義堅持的辯證、批判與否定,後現代主義轉向折衷態度。

穿越現代主義,近入後現代主義後,對於藝術的認知是另一波的衝擊,態度也從what’s art?變為why art?因此當代音樂呈現多元、折衷與無常,根於傳統、又叛逆於傳統的批判特質。

這次TCO表演內容即是改編台灣流行歌以結合國樂,編曲者許治民成長於台灣剛光復不久的社會背景,到後來七○年代在美軍俱樂部pub擔任樂隊領班,與當時來台的各國頂尖爵士樂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各自獨立轉為相存並容,更磨練出更多樣性的即興演奏。在改編楊宗緯、戴佩妮、李佳薇、八三夭樂團的作品中,例如: 《煎熬》、《月亮代表我的心》、《新不了情》…皆可從中討論出編曲者在藝術化之後,及改編原曲之後,還保持多少原生文化的精隨。另外,國樂的「傳統原味」與「流行樂」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彼此共存。

傳統國樂與流行樂的跨領域創作手法,筆者認為屬於「cross」的折衷態度,可看出傳統國樂雖然已經跨入流行音樂的音樂領域中,但整體還是可以聽出以流行樂為主體,繞著和弦跑的國樂伴奏則變成了客體,因此,呈現出爲保固自身傳統價值理念,更試著透過其他領域進行交融的主客體的特色關係。改編的作品中,透過內在情感彰顯出民族性的語言,讓彼此文化的交流擁有共同創作的過程,達到折衷性的生命力。

當代音樂求新求變,各個實驗精神拓廣無限可能,藝術欣賞也可能由最初讓人跌破眼鏡的態度轉變為肅然起敬的敬佩精神。藝術品味是如此的無常性。演奏的器樂曲,大部分也是從傳統樂曲改編而成。在樂團的編制上,受到西方交響樂團的影響,比照西方管絃樂團之編制而組合,因此,需要大聲的音響時,即使用嗩吶比照西方銅管樂器看齊。國樂交響化之後,也凸顯了一個問題,在樂曲快要結束或是轉折時,編曲上,為了把氣氛烘托出來,使用整個銅管和打擊樂,整個轟轟作響的處理方式,剛開始聽前面連續三首,還會覺得樂曲鋪陳烘托的很有氣勢,但整場聽下來,不免讓耳多感到疲乏。這也是當代音樂在移植文化時,在編曲或配器上該如何共存,需要一起好好討論的核心議題

《101百年流行音樂祭》

演出|台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12/09/23 19:30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