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國樂團(TCO)今年首度挑戰質感與流行跨界,邀約實力派偶像歌手楊宗緯、戴佩妮、溫嵐、八三夭樂團以及李佳薇一起撞擊合作,重塑傳統,再創新貌,國樂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上,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甚至走在音樂最前端,為東方樂種注入當代活力。
當代藝術有兩大課題,前瞻性與獨特性,認為音樂是有認知性的,例如:約翰.凱吉作品「無聲之作」即代表對傳統的反思。而根據現代主義的後設論述,藝術的存在與否看其「反藝術」的內化程度,七○年代起,更將後現代主義聚焦於否定性辯證法(negative dialectics)與解構的理論上,因此相對於現代主義堅持的辯證、批判與否定,後現代主義轉向折衷態度。
穿越現代主義,近入後現代主義後,對於藝術的認知是另一波的衝擊,態度也從what’s art?變為why art?因此當代音樂呈現多元、折衷與無常,根於傳統、又叛逆於傳統的批判特質。
這次TCO表演內容即是改編台灣流行歌以結合國樂,編曲者許治民成長於台灣剛光復不久的社會背景,到後來七○年代在美軍俱樂部pub擔任樂隊領班,與當時來台的各國頂尖爵士樂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各自獨立轉為相存並容,更磨練出更多樣性的即興演奏。在改編楊宗緯、戴佩妮、李佳薇、八三夭樂團的作品中,例如: 《煎熬》、《月亮代表我的心》、《新不了情》…皆可從中討論出編曲者在藝術化之後,及改編原曲之後,還保持多少原生文化的精隨。另外,國樂的「傳統原味」與「流行樂」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彼此共存。
傳統國樂與流行樂的跨領域創作手法,筆者認為屬於「cross」的折衷態度,可看出傳統國樂雖然已經跨入流行音樂的音樂領域中,但整體還是可以聽出以流行樂為主體,繞著和弦跑的國樂伴奏則變成了客體,因此,呈現出爲保固自身傳統價值理念,更試著透過其他領域進行交融的主客體的特色關係。改編的作品中,透過內在情感彰顯出民族性的語言,讓彼此文化的交流擁有共同創作的過程,達到折衷性的生命力。
當代音樂求新求變,各個實驗精神拓廣無限可能,藝術欣賞也可能由最初讓人跌破眼鏡的態度轉變為肅然起敬的敬佩精神。藝術品味是如此的無常性。演奏的器樂曲,大部分也是從傳統樂曲改編而成。在樂團的編制上,受到西方交響樂團的影響,比照西方管絃樂團之編制而組合,因此,需要大聲的音響時,即使用嗩吶比照西方銅管樂器看齊。國樂交響化之後,也凸顯了一個問題,在樂曲快要結束或是轉折時,編曲上,為了把氣氛烘托出來,使用整個銅管和打擊樂,整個轟轟作響的處理方式,剛開始聽前面連續三首,還會覺得樂曲鋪陳烘托的很有氣勢,但整場聽下來,不免讓耳多感到疲乏。這也是當代音樂在移植文化時,在編曲或配器上該如何共存,需要一起好好討論的核心議題
《101百年流行音樂祭》
演出|台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12/09/23 19:30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