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樂與國樂的主客交奏《101百年流行音樂祭》
10月
18
2012
101百年流行音樂祭(北市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3次瀏覽
齊于萱

台北市立國樂團(TCO)今年首度挑戰質感與流行跨界,邀約實力派偶像歌手楊宗緯、戴佩妮、溫嵐、八三夭樂團以及李佳薇一起撞擊合作,重塑傳統,再創新貌,國樂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上,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甚至走在音樂最前端,為東方樂種注入當代活力。

當代藝術有兩大課題,前瞻性與獨特性,認為音樂是有認知性的,例如:約翰.凱吉作品「無聲之作」即代表對傳統的反思。而根據現代主義的後設論述,藝術的存在與否看其「反藝術」的內化程度,七○年代起,更將後現代主義聚焦於否定性辯證法(negative dialectics)與解構的理論上,因此相對於現代主義堅持的辯證、批判與否定,後現代主義轉向折衷態度。

穿越現代主義,近入後現代主義後,對於藝術的認知是另一波的衝擊,態度也從what’s art?變為why art?因此當代音樂呈現多元、折衷與無常,根於傳統、又叛逆於傳統的批判特質。

這次TCO表演內容即是改編台灣流行歌以結合國樂,編曲者許治民成長於台灣剛光復不久的社會背景,到後來七○年代在美軍俱樂部pub擔任樂隊領班,與當時來台的各國頂尖爵士樂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各自獨立轉為相存並容,更磨練出更多樣性的即興演奏。在改編楊宗緯、戴佩妮、李佳薇、八三夭樂團的作品中,例如: 《煎熬》、《月亮代表我的心》、《新不了情》…皆可從中討論出編曲者在藝術化之後,及改編原曲之後,還保持多少原生文化的精隨。另外,國樂的「傳統原味」與「流行樂」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彼此共存。

傳統國樂與流行樂的跨領域創作手法,筆者認為屬於「cross」的折衷態度,可看出傳統國樂雖然已經跨入流行音樂的音樂領域中,但整體還是可以聽出以流行樂為主體,繞著和弦跑的國樂伴奏則變成了客體,因此,呈現出爲保固自身傳統價值理念,更試著透過其他領域進行交融的主客體的特色關係。改編的作品中,透過內在情感彰顯出民族性的語言,讓彼此文化的交流擁有共同創作的過程,達到折衷性的生命力。

當代音樂求新求變,各個實驗精神拓廣無限可能,藝術欣賞也可能由最初讓人跌破眼鏡的態度轉變為肅然起敬的敬佩精神。藝術品味是如此的無常性。演奏的器樂曲,大部分也是從傳統樂曲改編而成。在樂團的編制上,受到西方交響樂團的影響,比照西方管絃樂團之編制而組合,因此,需要大聲的音響時,即使用嗩吶比照西方銅管樂器看齊。國樂交響化之後,也凸顯了一個問題,在樂曲快要結束或是轉折時,編曲上,為了把氣氛烘托出來,使用整個銅管和打擊樂,整個轟轟作響的處理方式,剛開始聽前面連續三首,還會覺得樂曲鋪陳烘托的很有氣勢,但整場聽下來,不免讓耳多感到疲乏。這也是當代音樂在移植文化時,在編曲或配器上該如何共存,需要一起好好討論的核心議題

《101百年流行音樂祭》

演出|台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12/09/23 19:30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