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戲的演出與傳承意義《三進士》
10月
25
2019
三進士(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41次瀏覽
謝孟吟(社會人士)

《三進士》整編廖瓊枝老師於新琴聲歌劇團時期常演出的劇目,為了讓傳統骨子老戲保持劇種的原汁,又能品嚐出不同以往的風味;在加入現代思維以及劇場元素的同時,不但要繼承傳統,更得凸顯新舊思維的結合新風貌。傳統戲曲的舞台上常搬演忠孝節義的故事,而《三進士》的故事更於各劇種皆有傳唱後世的版本,本次演出劇本由劉秀庭編修,試圖在傳統八股的劇情中,找尋更符合現代調性,讓觀眾能更有共鳴。

就筆者觀後最大的感觸便是「人性自私」。劇中主角張文達一心只想進京考試,窮到需由妻子孫瑞娘四處借錢依舊不改其志,第一年考不上不回家鄉,只想繼續求取功名,卻不知家鄉的妻兒苦哀哀,也因此種下孫瑞娘與兩兒分離之苦、受虐之痛。另亦描寫「惻隱之情」,絕大多數人看到孩子絕對會想愛護,劇中編排孫瑞娘帶著孩子借錢,任誰見到幼兒都會不捨。筆者認為編劇劉秀庭在人性的描寫相當細膩,非常有認同感。

導演為劉冠良,薪傳歌仔戲劇團接連幾齣戲皆與他合作,他曾於講座中提到,早期的戲齣皆是「男性為天,女性為地,男性可以擁有一切,女性必須接受一切。」在這些舊思維下,必須找出合理化的點,讓老戲做到精髓傳承。因此與編劇討論後,決定著墨於人性合理化,依現代觀去處理老戲問題。導演將常天保(林祉淩飾)與母親孫瑞娘的關係「冷處理」──從小就被告誡需要照顧弟弟且不能讓母親擔心,在這樣的性格養成下,當母親外出找尋食物,他不會認為母親是因為路途遙遠而不帶孩子同行,加上外在因素(被領養後無時無刻被刻意隱瞞非親生的事實),導致心中怨恨深埋,才有後續不認母親與弟弟對簿公堂之果。

另外,導演在整體過程編排不是一味苦/哭到不行,而是穿插笑點。讓觀眾跟著戲走、隨著心酸與大笑。「哭,愛對心內哭出來;笑,嘛愛對心內笑出來。」傳統戲「無刣奸臣呼人看,觀眾不願散」的精神也在導演笑點編排下,淡化紓解。

在演員方面,本劇主要聚焦三生三旦(張孟逸、古翊汎、王台玲、江亭瑩、廖玉琪、林祉淩),而本篇僅以張孟逸及廖玉琪兩位演員為主要書寫方向。歌仔戲首重於身段、唱腔,劇中大量唱念及身段在在考驗演員功力,「一聲蔭九才,無聲甭免來。」張孟逸(飾孫瑞娘)在多年演出經驗累積的底蘊下,其唱腔更加渾厚飽滿,聲韻情感轉換自如。原行當為正旦的她,在近兩年的「看家戲再現」演出中皆跨行當演繹老旦。她將母親一角詮釋得絲絲入扣,筆者印象最深刻之處為孫瑞娘摘採野菜回歸發現孩子不見後的演繹,從母愛散發呼喚孩子、發現孩子不見的慌再至歇斯底里的狂亂,都可見自身經驗與藝術的結合,細膩程度皆見演員對角色所下的功夫及心力。廖玉琪(飾崔芙蓉),本次演繹全劇最壞的角色,「嘴唸阿彌陀佛,手拿殺豬刀。」演員在其眼神、語調及肢體表演上都十足牽動台下觀眾情緒,其唱腔清亮高亢,近年在演出中不受限挑戰各種角色,值得鼓勵。

薪傳歌仔戲劇團多年來在廖瓊枝老師領導下,相當致力於演員傳承。本次演出除了中生代演員外,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的藝生及108年傳統戲曲人才駐團演訓計畫的藝生亦一同演繹,「以演代訓」,延續技藝傳承,成就一齣好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開枝散葉系列─輔導民間劇團看家戲製作專案計畫」自民國103年舉辦來到第六屆,筆者認為已越上軌道,成為每年戲迷期待的盛事之一。利用劇團向資深藝師請教戲齣後去蕪存菁,再次呈現傳統戲之美。薪傳歌仔戲劇團在看家戲系列演出中陸續推出《白兔記》、《斬經堂》與《三進士》,皆保留傳統作功、唱念,再改編劇本,嘗試更圓融處理其中不合理之處。今年適逢薪傳歌仔戲劇團三十周年及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二十周年,接連推出大戲展現誠意。期望在而立之年後能更加茁壯,傳承之路更加踏實。

《三進士》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9/09/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